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学历、收入、职业与心理健康水平有什么关系,哪个年龄段心理问题最多

权威揭示2020年中国人心理状况

3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整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年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0)》发布。 同时发布的还有《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广东省产业工人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调查》、《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需求》等分报告和专题报告。

结论: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因地区、户籍、职业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心理健康评估与发展中心主任陈志彦介绍,经过公开征集和严格筛选,2020年样本采集了安徽、甘肃、广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浙江12个省市样本64622份,提取核心样本5098份,覆盖18岁各人群-76个不同性别、不同户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人。

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地区差异? 答案是,是的。 从地区来看,心理健康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以研究中心抑郁量表(简版)调查结果为例,东部和东北地区抑郁水平显着低于中西部地区,抑郁症高危检出率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

城乡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 答案是肯定的。 从户籍来看,农村户籍人群与城市户籍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 农村户籍人群抑郁症高危检出率略高于城镇户籍人群。

更多的知识会让你的心理健康更好吗? 这可能是真的。 从学历来看,学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学历较低人群。

高收入意味着更好的心理健康吗? 报告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从收入角度看,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差异在于,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群体。 然而,月收入水平中等和较高的人群之间没有发现显着差异。 陈志彦说:“这说明收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收入过低不利于心理健康,但在中等收入以上,收入的增加并不能显着改善心理健康。”

哪些职业的心理健康效果最好? 报告显示,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着差异。 以抑郁症为例,抑郁程度最高的是失业/待业/退休人群,其次是学生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体,其次是服务业人员、个体户和公司员工,职业人群次之。抑郁评分最低的技术人员。

哪个年龄段的人心理健康问题最多? 答案是18-34岁的年轻人。 报告显示,从性别和年龄来看,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相对较小,但年龄差异却非常显着。 研究将调查对象分为四个年龄组:18-24岁、25-34岁、35-44岁和45岁以上。 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水平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陈志彦说:“18-34岁的年轻人平均焦虑水平高于成年后其他年龄段的人。这提醒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我们需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变化:两本蓝皮书对比近10年来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4大变化

这是继2019年后第二次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张侃表示:“心理健康调查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将每次调查结果整理成文件发表,有助于我们持续了解中国人民的心理状况,变化意义重大。

陈志彦介绍,2019年首次发布的应用主要是2008年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以及后续的一些调查,时间跨度比较大。 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20年全国心理健康状况有4大变化。“一是地区差异扩大。2008年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东北地区的心理水平较高,但本次调查发现这种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陈志彦说:“第二是年龄差异的扩大。在2008年的样本中心理健康,35-44岁和45-55岁年龄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而在2020年的样本中,45岁的抑郁水平-55岁年龄段进一步低于35-44岁年龄段。”

第三个有趣的变化是“变化中的常数”。 陈志彦说,这次调查延续了2008年的生活满意度调查。“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发现物质生活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但家庭生活、精神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满意度没有显着提高。”她说:“这提醒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党和国家近年来为发展经济、脱贫攻坚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接下来,我们必须关注其他领域,特别是如何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满意度。”

第四个变化是可喜的——国民心理健康素养不断提高。 陈志彦说:“与2008年的调查相比,9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只有0.9%的人认为不重要。2008年的两个数字分别是87.9%和2.6%。”

研究团队在报告中写道:与2008年的调查相比,2020年的调查发现,国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也大幅提升。 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2019年开始,2020年的调查也间接证明了其积极作用。 2020年的调查显示,与上一年相比,更多的人感觉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得更好,更多的人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建议:改善国民心理健康的5项对策

尽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精神卫生服务在便利性、满意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这些差异,报告提出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强化精神卫生服务标准化、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精神卫生资源支撑、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精神卫生服务强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五项对策建议。

2020年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心理健康服务总体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心理咨询满意度不足2/3。 《报告》认为,精神卫生工作者专业队伍的培训、领导和监督仍需进一步加强。 从学术教育、行业组织自律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都要逐步加强并形成规范体系。

《报告》还指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十分重要。 陈志彦说:“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很小,而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深远。” 《报告》建议,为了促进和维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要重点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理念。 “各种新闻媒体和团体组织也应该倡导工作家庭平衡,维护家庭和谐,这也有利于相应人群心理健康的维护。”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付小兰表示,这项工作还将持续下去,“期待2023年第三本蓝皮书的发布”(记者齐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