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是我们耳边经常提到的一种物质,其实,人类利用酵母进行发酵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当时建造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就已将发酵好的面包作为主食,而中国人在古代,也已经开始利用曲霉酿造美酒……
“酵母”是什么?
酵母,属于“单细胞兼性厌氧真核微生物”酵母放多了 吃了会对身体有害吗,被归类为“生物发酵剂”,在添加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酵母,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酵母会大量繁殖,分解淀粉,吸收面团中的糖分作为养分,从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供面团发酵。
相对于“泡打粉面团”,酵母更有营养,更健康,安全系数也更高;不过,单纯用酵母做面团需要的时间较长(看发酵温度,一般要2个小时以上)。
用于“发酵”,酵母在面团中的作用:
首先,酵母作用于面团,促进蛋白质链的形成;
二、在发酵过程中,酵母吸收营养物质——“面团中的糖分”,从而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发挥其“发酵”作用;
第三,面团在整个搅拌过程中会吸收一些氧分子,搅拌后的面团延展性大,阻力小,经过酵母发酵松弛后,面团会发生氧化,使面筋链相互结合,从而增加面筋强度。
第四,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助于形成面包等食品独特的烘焙香气。
吃含有酵母的食物会引起胃病吗?
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说法,有人说:馒头、面包蒸(烤)好后不要马上吃,否则会得胃病;从他们的理由来看,主要针对的是“酵母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
不过,酵母作为生物发酵剂,在馒头、面包发酵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二氧化碳,但酵母本身的发酵产气能力,受到温度、面团成分、pH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温度来说,如果温度超过60℃,酵母就无法存活,更别说指望酵母发酵产气了。而对于蒸馒头、烤面包的过程,加热温度显然是高于这个温度的,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刚蒸(烤)出来的馒头(面包)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个原理根本就支撑不住。也就是说,就算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也根本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不然,可乐之类的碳酸饮料,又怎么能存活呢?
“酵母”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吗?
有句流行的说法是“刚蒸好的馒头、刚烤好的面包,因含有酵母,含有致癌物质,千万不能吃”。
有人说酵母与“面包致癌”有关。抛开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致癌物“丙烯酰胺”,酵母本身是一种微生物,在面包制作过程中起发酵作用。面包烘烤的温度一般在200℃左右,但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酵母就已经死亡,所以所谓的致癌性与其无关。
也有人说馒头会致癌,是因为里面有酵母的存在。其实,馒头趁热吃确实会致癌(超过65摄氏度的食物或饮料本身就是致癌物质),但和酵母没有关系。也就是说,馒头等面食在热的时候含有致癌物质,那么冷却之后致癌物质应该也会消失吧?所以,这种理论完全是胡说八道,毫无道理,大家一定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不要轻信。
酵母的安全性值得尊重:
以油条为例,传统油条依赖“明矾”,却因含有“铝”而受到质疑,经常或大量摄入铝,容易沉积到骨骼中,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甚至诱发老年痴呆。
有些商家用“生物发酵剂酵母”来代替明矾做油条。酵母加入面团之后,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达到蓬松的目的;酵母的蓬松机理就是单纯的“发酵”,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副作用,还能为身体提供一些营养物质(比如B族维生素);通常会加入一些苏打(小苏打),整体的蓬松效果很好。
总体来说,酵母是一种既安全又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物质,数千年的使用已经证实了其实质性的效果,在适当的培养基中使用有限的量是可靠的。
使用“酵母”时,应做好以下一些细节工作:
1、购买正规品牌、知名厂家的产品,质量更优良,安全性更高。
2. 购买酵母等常用原料时,建议购买“小包装产品”,以减少不常用物质因数量大、储存时间长带来的安全风险(腐败变质)。
3、从健康角度考虑,制作馒头时,应适当减少酵母用量和和面时间,适当增加面团发酵时间,使馒头、面包的孔隙结构变少,面制品质地更加紧实。这样可以减少淀粉和酶的作用,有利于延缓淀粉的消化,从而降低食物的“GI值”,避免食用后血糖波动较大。
4. 酵母、小苏打等“粉状原料”在储存时,请远离水、光照、高温,密封冷藏,低温干燥,以保证产品质量,并在保质期内使用完毕。
酵母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种菌类,目前已发现的种类多达1500余种。无论是改善组织结构(面包发酵)还是分解原料(酿造酱油),或是帮助获得特定代谢产物(多糖),酵母在食品工业中都证明了其卓越的价值。在追求美味与健康的道路上,“酵母”是巩固安全的有用之物。
注:王思璐老师又回来了,本文原创文章首发于《科普中国》,她将继续以文章的形式为大家带来用心、优质的科普。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