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健脾胃、补气血、治胃病,艾灸中脘穴的作用你都知道吗?

中脘穴,中医经络穴位的名称中脘穴,来源于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 又名上吉、太仓、味丸。

中脘穴属于任脉,是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交会的穴位。 同时,中脘穴是胃的招穴,八会穴是腹会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中”是中点、中点,即中脘穴位于上脘穴、下脘穴的中点; “皖”就是空洞的意思。

任脉上部的经脉向下流动。 到达此点后,经水继续向下流动,仿佛流入任脉下部的一个巨大空腔,故称“中脘”。

中医理论中,中脘穴有以下功能,主要涉及脾、胃、肝、肠等五脏六腑。

1、具有疏肝养胃、消食化滞、和胃健脾、消积利尿、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

2、缓解和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厌食、反胃、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

3、缓解和治疗肠鸣、腹泻、便秘、便血、肋下硬痛、治疗慢性肝炎等;

4、缓解和治疗喘息、恶心、痰多、咳嗽、失眠、烦躁、癫痫、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胃灼热等。

脾胃疾病一般是气虚或气血瘀阻所致。 中脘穴是胃穴,是胃的灵魂枢纽。 具有和胃益气、祛湿、理气、泻气、止呕等作用。

《嘉义经》记载:“腹胀,脘腹胀痛,鼻中有烧臭,妨碍进食,大便困难。以脘腹为主症,掌门也用”。 ”。

具体来说,在中医艾灸中,艾灸中脘穴可以疏通补气血,全面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对于运输不畅的胃部消化问题特别有效。

同时还可以调节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有效缓解胃痛等不适症状。

中医中,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而不同的穴位组合在一起时,无论是艾灸还是针灸,往往都具有1+1>2的效果。

中脘穴配合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主要治疗失眠、急躁;

中脘穴配合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主治哮喘;

中脘穴配合梁丘穴、下巨虚穴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中脘穴与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配合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脘穴与阳池穴、肥门穴、紫狐穴配合(配合针灸使用),主要用于治疗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异常);

中脘穴配合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疗胃下垂。

另外,除了艾灸外,还可以在家用手指按摩中脘穴,每次10-15分钟,也可以促进胃肠吸收和消化。

中医是中国几千年被证明的医学传统。 艾灸因其独特的调理、养生功效,在当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辨证施灸、科学选穴、持之以恒的调理、合理的生活习惯,一定会改善您的健康。 永远属于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