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当今社会正处于巨大变革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它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多重影响。 家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甚至有点狭隘——只要学习成绩可以接受,其他一切都好商量。 还有父母离婚、感情破裂、养育子女而不教育子女的情况。 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因素,使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同龄的父母更加明显。 一些中学生常常嘲笑老师和家长的“唠叨”,美其名曰“青春期遇上更年期”。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心理断奶期”。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重视这一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指“当客体与主体的需要不相匹配时所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即强烈的反抗心理”。 一般认为,逆反心理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图组成。 由三个元素组成。 认知因素是指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教育者的方法、手段、内容等教育因素的看法。 只有当中学生对上述教育要素持消极看法时,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对抗态度。 情绪要素是指伴随逆反心理而发生的负面情绪体验,如厌恶、反感、愤怒等。意向要素是指将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 逆反心理可分为积极逆反心理和消极逆反心理。 所谓积极叛逆是指对教育和个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叛逆心理,相反的是消极叛逆。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是个体思维形式和自我意识发展质的飞跃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 逆向心理学的认知基础是逆向思维的发展,逆向思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长的基础。 因此,教育者只要注重教育方法,就可以消除和减少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立叛乱。 当中学生感到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尤其是当外界压力伤害了中学生的自尊心时,他们就会做出相反的事情。 二是超限反转。 老师或家长超出学生能力或认知水平的要求也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比如,有的家长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却不给予理解和帮助; 有些老师不顾对象的心理现实,也不顾问题的本质,一概而论地批评、指责孩子,这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表现出与老师要求相反的言行。 三是形势逆转。 有的老师在下课铃响了很久之后仍然继续一遍又一遍地讲解。 如果与学生下课时自由活动的需要不相称,自然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者做其他事情,比如摆弄打包学校等。包等,以示不满。 第四是禁果叛乱。 中学生好奇心极强。 通常,当成年人郑重地向他们宣布禁止他们做的事情时,他们就越想接触它。 比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上学习和偷偷看电视上的足球比赛,甚至喝酒、抽烟。 五是平衡与逆转。 当师生之间的情绪相对对立时,即使老师的立场和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会抵制老师的教育指导,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表明自己的不合拍。和老师一起。 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当师生情感不沟通,产生对立情绪时,有些学生往往会产生“只要你同意,我就反对”的平衡逆反心理。 第六是评估逆反心理。 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不当评价也会造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过度的表扬会让学生认为自己夸大其词、别有用心; 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认为他们在挑剔、故意刁难。
过多的表扬和批评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和抵制。 有很多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过分夸奖自己喜欢的学生,这常常让班上的其他学生感到不公平、不服气; 同时,他们有意无意地过度批评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以致批评者不仅不服气,久而久之甚至会对老师产生敌意,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可能会感到不满。 。 此外,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种人格逆反心理。 即有的学生由于性格不正常或心理疾病,如固执、偏心、易怒、冲动、刻薄、极端自私、不安等,不自由,会通过吵闹的方式与他人(主要是老师、家长)作斗争。 、打骂等或者同学)。 具有这种叛逆性格的学生多见于男生,他们的父母(尤其是父亲)也往往有同样的倾向。 ”
三、正确对待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心理现象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 对逆反心理进行两部分分析,我们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 首先,教师要能够包容、肯定、鼓励学生纠正逆反心理现象(如对不当人格、虚假内容、粗暴方法、片面思维方法等的不满和抵制)。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教师要敢于否定学生的消极逆反心理现象(如抵制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和相反行为),同时对这种逆反心理现象进行劝说、劝告、削弱甚至纠正。 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既有正确合理的因素,也有错误不良的因素,而且比较混乱(如逆反心理与不良性格与正确信息相结合,或良好动机与生硬态度相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两点理论和关键理论相统一的原则,区分逆反心理现象和逆反方向的主流和支流,不能以点代替方面,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现象去概括。取代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对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提高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教师和家长只有充分了解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才能不断积极探索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减少中学生的厌恶心理,削弱和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2、关注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近师信道”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 只有让中学生认识到老师是可亲的、可敬的。 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期望教师具备的道德行为。 教师针对学生所期望的道德行为来提高自己。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热情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某个老师的喜欢。 这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减少。
3. 加强同伴群体引导,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或者说是生存、成长环境对人的压力。 积极的群体是个体正常心理的驱动力。
为此,加强对同伴群体的正确引导,及时发现不良习惯并尽快改变青少年逆反心理,是防止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惯滋生和扩大的有效手段。 尤其是同侪群体中“领导者”的有效控制和引导就更加必要了。 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民主、宽容、善良、友爱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其他攻击性心理和行为。 教师要善于运用组织手段,在班级内部组织起一定层面的正式关系网络,为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建立多元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与顺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学生他们可以逐渐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美好。 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辅导小组,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和同学的善意。 ,并且他们会逐渐消除对抗情绪,愿意接受每个人,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向他们学习。
4、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面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中学生往往不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 他们往往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去模仿,很难洞悉其本质或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深入剖析其本质和合理成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跟风。 这样也可以预防和消除一些逆反心理。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青春期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活动。 也有助于解决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6、引导家长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深度。 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因此,通过举办家长学校。 让家长在相关活动中了解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深度,消除消极、逆反心理。中学生的心理也会相应得到缓解。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教育】相关文章:
一、浅谈研究生逆反心理的特殊性及调整建议
二、浅谈中学生德育工作
三、浅谈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四、浅谈农村中学生美育
五、浅谈农村中学生安全教育
六、浅谈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及其延伸
七、浅谈中学生物与环境教育
八、浅谈“STS”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