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中医王繁强:血色紫黑、血色淡红、阴虚、血症

出血发生的部位不同,有些是从上部出血如鼻衄、鼻衄、咯血、咳血、吐血等; 有些出血是下身出血,如血尿、便血、崩漏等。 皮肤和肌肉之间有一些出血,例如皮疹等; 体内瘀血,如血瘀、尿血等。

一、常用止血方法

对于出血的辨证,首先要分清虚实的病理本质,区分实热、阴虚、气虚的区别,明确脏腑的病位。 根据不同部位的出血情况,联系相应的脏器。

一般认为,阳络受伤则血自上溢,阴络受伤则血自下溢。

出血初期多为实证、热证,而血证则长期,多属虚证、寒证。

血鲜红多为证候,血淡红多为虚证,血色淡暗多为虚寒,血紫黑多为瘀血。

由于出血的原因有寒热、虚实等,所以在治疗时必须区别对待。

根据以往治疗血证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十种方法,分述如下。

1、清热止血法

此法用于气火逆盛的出血证。

心、肺、胃之火旺盛,气随火升,血随气逆。 由此引起的出血应以清热止血的方法治疗。

主治:血证初起时气火逆盛,表现为吐血、鼻衄、斑疹等。

主证:血色鲜红,面赤,目赤,唇红,尿红,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

方剂举例: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药用实例:黄连、黄芩、黄柏、银花炭、槐花、莲藕结、石膏、黑山栀子、脂知母。

2、凉血止血

此法用于血热所致的血证。

血热的原因可以是外因入体化热损伤营所所致。 也可由饮食、情志等导致血热过多所致。 治疗应以凉血热为主。

主治:温热邪邪深入血液,或其他原因所致血热剧烈所致的吐血、鼻衄、便血、斑疹等。

主证:夜间发热严重,烦躁不安,甚至烦躁谵语,舌质紫绀,脉数。

方剂举例: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药用实例:生地、玄参、丹参、犀角、蓟、茜草。

3、滋阴止血法

此法用于阴虚火盛、血行乱行之血证,以及肾阴虚、肾火上盛之证。 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

主治:阴虚火盛,吐血、咳血、咯血、尿血等。

主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面红盗汗,遗精,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例如:六味地黄汤、百合固金汤。

药用实例:旱莲草、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百合、女贞子、龟板。

4、补气止血法

此法用于气虚所致的血证。 脾虚气虚,不能统血,日久可致出血。 治疗应以补脾益气为主。

主治:脾气不足,导致便血、崩漏、崩漏经久或失血过多所致。

主证:声音低微,胆怯,疲倦懒惰,食少便溏,腹胀,舌质淡,脉无力。

方剂举例:补中益气汤、独肾汤。

药用实例:党参、黄芪、白术、甘草。

5、补血止血法

此法用于血虚所致的血证,或久治不愈,或反复复发的血证。 治疗应以补血益气为主。

主治:崩漏不止、产后崩漏、鼻衄、皮下出血等。

主证: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唇淡,脉细弱。

例如:交艾四物汤、归脾汤。

药用实例:当归、熟地、首乌、川芎、桑葚、阿胶、紫河车。

6、祛寒止血法

此法用于气寒不固,脾肾虚寒,血脉不能温煦,导致气血瘀滞而出血的血证。 治疗应以祛寒补虚为主。

主治:血行不畅所致的寒凝气滞、吐血、便血、血崩、皮下出血等。

主证:血色暗,面色苍白,怕冷喜暖,手足冰冷,舌淡苔白,脉缓缓。

菜谱举例:黄土汤、石室味建中汤。

药用实例:炮姜、干姜、附子、桂枝、肉桂、吴茱萸。

七、祛瘀止血法

此法用于瘀血内阻所致的血证,如跌跌撞撞或损伤脏腑,造成瘀血内瘀,堵塞血管,导致出血不断,甚至瘀血结块,形成出血。 治疗应活血化瘀,使气血畅通,出血自止,瘀血可逐渐清除。

主治:瘀血吐血、久咳血、月经不调、产后恶露、反复崩漏等。

主证:血色紫黑色,或有血块,胸、肋、下腹部刺痛,局部或针刺样疼痛,触诊有肿块,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数。

方剂举例:少腹逐瘀汤、生化汤、十消散。

药用实例:三七、红花、桃仁、石消散、丹参、益母草、桂味。

八、收敛止血法

这种方法除了用于大出血的急救外,还常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若气火逆,宜与清热药同用; 若气不纳花蕊石散,宜与补气药同用; 血热过多者,宜与凉血药同用; 若阴虚热迫,宜与滋阴药同用。 ; 血虚出血者宜与补血药同用; 若气寒不固,宜与散寒药同用。

但若瘀血未清除,则不宜使用收敛药,以免留下瘀血。

适应症:严重出血,用于急救,或与其他方法联合止血。

方剂举例:石灰散、花蕊石散

药用实例:侧柏叶、莲藕节、仙鹤草、白芨、血炭、五倍子、红石脂、乌梅肉、烤牡蛎。

9、外敷止血

这种方法是将一些止血药物磨成粉末,外敷于伤口处以止血。 临床上有的单独使用,有的联合使用,有的与生药磨成粉末,有的与煅炭磨成粉末。

主治:外伤出血。

例如:止血散。

药用实例:紫花、血尖丑、棕炭、六金牛、海带、松叶、血炭、马勃。

10、针灸止血

此法采用针灸或艾灸止血。 对于内伤造成的气血有很好的效果。 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

主治:鼻衄、吐血、咯血、出血、皮下出血等。

鼻衄:少泽,艾灸1-3次,冷水敷额部。

咯血:针刺大鱼际、池泽、足三里、列气。

血崩:大敦或银白,直接灸3~5天。

皮下止血:公孙、未阳,配穴:曲池、足三里。

2、使用止血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1、避免因出汗而出汗

发汗、呕吐是治疗疾病的四大方法。 然而,在失血的情况下出汗是禁忌的。

夫脉沉而气克则血不升;夫脉沉而气克则血不升; 若出汗则气泄。 对于吐血的人来说,最难的就是憋气,无法停止发泄。 血随气溢,无法抑制。

因此,即使有表面症状,也宜服药驱散,单用马桂强,不宜轻用。 如果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失血,可以从外界散发出去。 但必须分散治疗和综合治疗并举,避免出汗过多。 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应避免出汗。

2、忌见涩血止血

临床上出现便血时,会使用收敛药物。 误治可能会导致瘀血。

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多时,应多注意补充活血化瘀的产品,以驱散经血。

3.止血并小心护理

如果出血量较多,除了采取急救措施外,患者还应绝对卧床休息,平复情绪,缓解压力和忧虑,吐血时要吃流质。

如果血凝块导致窒息,应将患者置于头低位并拍打背部以促进血液排出。

凡出血后脉搏强、有力、弦者,应警惕再次出血。 脉粗、细、无法数者,是虚脱之征。 脉细弱,是出血后气血虚弱的表现。 脉证一致,预后平稳。

– 结束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