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狮子独特的尾巴对它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狮子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而且雌雄皆有,但很少有人知道狮子也是唯一一种尾尖有黑色流苏毛的猫科动物。 不要低估它。 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其实狮子独特的尾巴在它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狮子可以用尾巴来传达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狮子尾巴上的一簇黑毛是幼狮的玩具。 高高的草丛中,母狮挥舞着尾巴,让幼狮更容易追赶母狮。 在战斗中,雄狮的尾巴会保持笔直。

狮子的尾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对于这个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小事,我们没有任何怀疑,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亚洲狮和非洲狮的外表不同。 有一定的区别吗?

比如亚洲雄狮的鬃毛比较短,无法遮住耳朵,而非洲狮的鬃毛比较长,可以轻松遮住耳朵。 是什么原因? 其实这些都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俗话说“水土养民”,野生动物也是如此。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达尔文的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对环境对生物影响的诠释。

泥盆纪时期,脊椎动物上岸,陆地环境改变了动物的外观和结构;

三叠纪时期,恐龙出现并迅速成为地球霸主; 白垩纪时期,超大陆解体,导致同一起源的生物因地理隔离而逐渐生殖隔离; 新近纪时期,人类的出现,再次改变了世界的生物格局。

那么环境到底是如何影响动物的呢? 我们以狮子为例,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环境变化等多个维度探讨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自然状态下狮子的影响

狮子起源于124,000年前的东部和南部非洲。 直到两万多年前,他们才离开非洲,经西南亚最远到达印度次大陆。

在人类文明发达之前,野生动物主宰世界,人类生活在大自然带来的恐惧之下。 相对来说,这一时期是野生动物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疾病、干旱、生物竞争等因素仍然可以干扰狮子种群的发展,但并不能完全消灭这个物种。 毕竟,狮子物种是依靠自然的调节来生存的。

很多人都关心狮子和老虎打架会发生什么? 也有很多科普创作者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区别,但是你真的弄清楚狮虎和老虎在历史上是否共存过吗?

事实上,历史上狮虎和老虎确实共存过。 这个时期可能是全新世时期,始于 11,700 年前。 狮虎共存的地区是印度次大陆、中亚和西亚。

老虎和狮子的生存需求高度一致,因此在同一栖息地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 然而,即便如此,狮虎和老虎已经共存了数千年。 这表明,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大多数自然动物也可以发展出平衡的模式。

环境变化对狮子的影响其实是可以细分的。 最重要的是,环境影响狮子的猎物,食物影响狮子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加伦盖蒂大草原上,由于野生有蹄类动物丰富,狮子的食物主要是肥硕的有蹄类动物,其他动物很少被猎杀。 然而,生活在干旱地区的狮子,却没有这么好的“生存条件”。 相应地,豪猪将在狮子的食物来源中占据更大的比例。

豪猪虽然腹部柔软,但背部和侧面有刺,很容易脱落。 一旦狮子攻击它们,它们很容易被刺伤。 这种小伤害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 统计发现,仅2019年,就有50起狮子因豪猪蜇伤而死亡的案例。

如果被刺伤的部位是下巴、牙龈、鼻子等,狮子的捕猎能力就会降低,无法捕获食物。 这些狮子很可能会将目光投向更容易被捕食的人类、家畜等。 猎物的对象。

很多人可能会问,豪猪很小吗? 即使是成年豪猪的重量也只有30公斤左右。 为了这么一点点肉,值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真是太值得了!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填饱肚子是第二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是交配繁衍后代),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狮子接连猎杀豪猪,因为在它们眼里,得到的奖励是值得的。它。 喜欢冒险。

对比这些差异,在我们眼里,干旱地区的狮子生活可能不如食物丰富地区的狮子,但无论在哪里,狮子都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在这里世代生存。 兴趣。

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想说的是,其实如果自然环境的变化没有达到寒武纪的程度,导致生物突然像雨后蘑菇一样出现,也可能像冰河时代的到来,导致许多物种突然灭绝。 当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时,依靠自然调节,物种可以实现数量平衡。 以加拿大山猫为例。 白鞋野兔每9-10年就会出现一次种群波动,而加拿大山猫则会立即受到影响,呈现出延迟性的增加或减少。

在人类大规模猎杀狮子之前,依靠山川、河流和沙漠的屏障,狮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被认为是稳定的。 它从非洲延伸到西南亚,然后停下来,没有触及老虎分布较多的亚洲大陆。

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狮子的影响

随着智人的出现,人类彻底改变了世界野生动物千百年来的分布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却重新建立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新平衡。 人类世界的发展,对狮子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它们的生态位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过去,狮子是顶级掠食者,可以说,所有的猛兽都是它的猎物。 然而,人类文明出现后,站在狮子之上的是人类。 特别是封建王朝以来,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先进。 我们越发达,猎杀狮子就越容易。

当然,除了捕猎野生动物外,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也很强。 历史上,狮子曾遍布非洲大陆。 除了像撒哈拉沙漠这样没有狮子的贫瘠地方外,它们随处可见。 然而,自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掠夺自然之后,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各种环境问题就接踵而至。 对于狮子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栖息地的丧失。

如今,非洲狮的栖息地已经很少,而且严重破碎。 栖息地彼此不相连,导致野生狮子的遗传多样性减少。

坦桑尼亚的马赛人曾经以猎狮为生,男人的成年仪式就是独自猎杀雄狮。 然而,现在他们是狮子的守护者。 过去,在马赛人居住的地区,人狮冲突屡见不鲜。 由于人类活动,狮子的栖息地不断缩小,狮子数量比1980年减少了近4万只。

现在,在环保人士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的帮助下,马赛人升级了分隔人类和狮子居住区域的围栏,让狮子无法越过围栏捕食牲畜,也防止狮子被扰乱了人类的生活。 显然,坦桑尼亚的马赛狮已经适应了与人类一起生活。

生活在亚洲的狮子,自从1965年印度将吉尔森林指定为野生动物保护区并将核心区划为国家公园后,亚洲狮在绝境中迎来了新的生活。 总体而言,保护区的环境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对狮子也产生了突出的影响。

首先,在保护区建立后的最初几十年里,保护区内的土著马尔哈里人并没有搬走。 他们在里面吃草。 一方面,当地有蹄类野生动物种群受到影响,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也对狮子的饮食构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牲畜占狮子食物来源的75%,尤其是生活在保护区边缘的狮子,牲畜所占比例更大。

然而,自1972年以来,印度禁止人类在吉尔森林国家公园活动,马尔哈里人被迁移到保护区的郊区。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南非将禁止圈养狮子,保护区内的野生有蹄类动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据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野猪、瞪羚、鹿、羚羊等有蹄类动物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600%。

一方面,野生有蹄类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搬迁,核心保护区的牲畜数量大幅下降。 狮子的饮食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牲畜的比例下降到了25%。

气候变化加剧人狮冲突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气候问题,各国也纷纷关注。 那么气候对野生动物有什么影响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雪豹是生活在雪线附近的猫科动物。 全球气候变暖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他们。 首先,它们的栖息地减少,林线移动。 专家估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它们的栖息地将会减少。 今年内,雪豹的栖息地将缩小约30%,迁往海拔更高的山区。

气候变化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过去,雪豹和花豹一个在林线以上,一个在林线以下。 当气温变暖时,豹子的狩猎范围扩大到海拔更高的地区。 ,遇到雪豹的机会就变得大了很多。

事实上,雪豹和金豹的活动区域现在是垂直重叠的。 2016年2月28日,四川贡嘎山保护区山脊上的红外摄像机连续拍摄到豹子。 它们和雪豹出现在同一个地方,但出现的时间不同。

金豹是下午4点42分拍摄的,雪豹是下午6点56分拍摄的。 它们都是凶猛的掠食者,具有相同的饮食习惯。 如果他们相遇,很可能会发生战斗。

气温上升也对狮子产生重大影响。 一项新研究表明,随着气温升高,非洲狮与人类之间的冲突将会加剧。 过去二十年来,非洲狮的数量减少了42%,栖息地丧失和人类之间的暴力冲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狮子捕杀牲畜或攻击人类,会遭到人类的报复。 不过,在东非的一些地区,由于人类居住地距离狮子栖息地较远,人类与狮子之间的冲突并不严重。

但研究表明,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采采蝇传播疾病的地理范围发生变化。 当采采蝇吸食牛血时,会将其携带的病毒传播给牛,导致疾病在牲畜之间传播,每年导致非洲300万头牛死亡。

研究发现,未来30年,气温上升可能会增加津巴布韦、卢旺达、乌干达等一些地区疾病传播的风险,而降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地疾病传播的风险。

某些地区疾病传播的风险降低,这将导致人们进入这些地区放牧牛羊。 由于气温的影响,到2050年,东非大部分狮子可能会面临采采蝇传播疾病的威胁。 在没有狮子或狮子很少的地区,风险会增加,如果不采取措施,农民就会迁移到此类疾病风险较低的地区,从而加剧人狮冲突。 人狮冲突加剧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所以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圈养环境对狮子行为的影响

如果你只看一头安静的狮子,你能分辨出它是野生的还是圈养的吗? 这可能有点困难。 毕竟动物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圈养的,在外观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野生的可能比较瘦。

但如果我们能够观察行为,我想这个问题就会很简单,任何对野生动物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可以轻松区分。 圈养环境确实可以在很多方面直接影响狮子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014年,研究人员对成都动物园的三只亚成年非洲狮在圈养环境中饲养前后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富集前,其中狮子被饲养在小型检疫中心内,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为富集期和富集后期,狮子被关在小型检疫中心内。被转移到狮虎园。

观察结果表明,第一时段狮子的休息行为明显低于第二、第三时段。 相对而言,运动、警戒、取食等行为较高; 第二阶段狮子的休息行为高于第三阶段; 第三时期的狮子运动,玩耍行为占了很高的比例。

研究表明,当狮子从小空间移动到较大空间时,它们的行为会发生显着变化。 无独有偶,其他研究人员也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对三只东北虎进行了类似的观察实验,发现富集前后老虎的行为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警戒行为和摄食行为的变化。 最明显的。

其实我们只需要去动物园看看就可以了。 这些狮虎除了不那么野生之外,警觉性也比纯野生的狮虎要低,而且它们的休息时间也明显更长。

圈养狮子的“转变”还体现在繁殖上。 野生狮子依靠自然发育,生生不息地繁衍后代。 然而,圈养的狮子有时也会遭受“食物太好”的困扰。 不孕不育的情况。

常州红梅公园动物园里有两只狮子。 雄狮被称为“小狮子”,雌狮被称为“大老虎”。 由于长期饲喂高脂肪食物、笼内运动场狭窄等原因,“大老虎”过于肥胖,“小狮子”无法爬过去,未能成功交配。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大老虎”终于怀孕了。

可能有点搞笑,但是背后的知识是正确的。 在野外,即使是在猎物充足的季节,狮子本身也不能吃得太肥,因为它们在捕猎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热量。 另外,吃肉的量有限,脂肪含量也不如人工食品高。

而对于圈养的狮子来说,如果不控制食物,增加笼子的活动面积,肥胖很容易成为动物们的通病。

柏油路对狮子狩猎模式的影响

随着人类世界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 大多数时候,这种影响是有害的,但有时却对他们有帮助。

例如,生活在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萨沃蒂地区的狮子每年在干旱季节都要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虽然乔贝国家公园盛产野生有蹄类动物,但每年8月至11月期间是旱季,严重依赖水生植物的食草动物会大规模迁徙并离开这里。 水生植物较丰富的地区。

随着原本赖以生存的有蹄类动物消失,这里的狮子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象身上。 它们通常成群地赶走大象,然后攻击,直至击倒大象以获得食物。

曾有30多只狮子组队捕猎大象的场景。 他们将一头大象从象群中驱逐出去。 随后狮子从四面八方冲上来,咬大象,有的咬腿,有的咬尾巴,有的咬大象。 大象跳到背上咬人,最终被击倒,狮子得到了一顿大餐。

无独有偶,在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当狮子面临同样的困境时,它们也会把目光投向比角马更大的动物,那就是长颈鹿。 长颈鹿虽然是草食动物,没有锋利的牙齿和爪子,但它们和大象一样难对付。 它们体型庞大,蹄子有力,会对狮子造成严重伤害,因此猎杀长颈鹿并不容易。 问题是,生活在现代的狮子似乎找到了一种更简单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利用人们修建的柏油路。

狮子会先追长颈鹿,把长颈鹿赶到柏油路上。 光滑坚硬的路面与长颈鹿的角质蹄子之间的摩擦力变得很小,所以长颈鹿很容易被狮子追赶。 害怕摔倒,长颈鹿一旦摔倒,狮子猎杀它就变成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

南非的狮子在适应和利用环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同样出色的是北美的土狼。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郊狼的栖息地扩大了40%,并已渗透到北美洲。 他们去了一些城市,成为了城市的“新居民”。

游客频繁造访会增加狮子的心理压力,增加患病风险

除了静态的环境能够对狮子产生巨大的影响之外,人类作为地球环境的一员,同样能够对狮子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捕猎、侵占栖息地等方面,但即使人们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也会影响他们。

研究人员对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的狮子进行研究和观察,发现它们在有游客时和没有游客时有不同的心理压力,这反映在它们的行为上。

研究发现,当游客观看它们时,狮子打哈欠、站立、坐着、行走等躁动行为会明显增加。 当没有游客时,狮子的打滚、舔毛等放松行为会明显增多。 此外,研究人员还测量了狮子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以确定狮子承受的心理压力。 他们发现,当有游客时,狮子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增加,表明它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专家表示,如果狮子长期处于这种心理压力下,可能会降低它们的免疫力,从而增加它们感染某些疾病的风险。

不难理解,当人类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状态时,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或者增加患病的风险。 对于动物来说也是如此。 生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会因为环境狭窄等因素而出现抽筋的情况。 压力障碍等问题更有可能发生。

(未经许可,禁止抄袭、编辑稿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