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人们相信“没有疼痛和不适就意味着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加深,相信身体没有疾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人们不仅追求身体健康,也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 21世纪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比社会其他成员更大。 据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将考试形式扩大到12.6万达大学进一步调查,确认达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随后,北京16所重点大学联合报告称,因心理或精神疾病导致辍学或退学的人数占当年辍学或退学总人数的37.9%。 〗和644.丨,陕西师范大学1995年和2005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22.. 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西安石油大学2004年的一项心理调查发现,这一数字为10.71。 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33.01。 属于亚健康状态,健康和基本健康为56.31。 ,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再乐观和令人担忧。 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生适应能力差造成的压力
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转变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 学会学习是大学生适应学习的重要目标。 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与中学不同。 老师不会像中学那样严格按照课本教学。 尤其是新生进入大学后,人才在新的环境中聚集,很多学生的学业优势会被削弱或消失。 从高中的“尖子生”到大学的“小战士”的巨大差距,常常让很多大学生感到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导致一些学生灰心丧气,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考试焦虑,甚至习惯性自卑等心理问题,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厌恶等症状。学习、烦躁、失眠、精神不振等症状。
也有一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专业,没有学习目标。 高中时期,很多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双重推动下设定了进入大学的目标,在学习上非常被动。 进入大学后,他们失去了目标和外在推动,以往学习上的被动心理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面对突如其来的额外空闲时间,他们不知道如何管理,也不适应朱兰中出现的自主学习生活,因此他们会产生空虚、失落、徘徊、迷茫等消极心理。 也有不少学生从高考压力过大的极端走向了相反的、放飞自我的状态。 他们无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一旦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如果控制不好,也会造成那些心理冲突,影响生活和学习。
2、与环境不适应造成的压力
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环境的变化是新生面临的首要挑战。 有的同学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独自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很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独立解决。 一些新生想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方式。 在生活习惯方面,气候的变化、饮食的差异、作息和卫生习惯的差异等都会造成焦虑、自卑、孤独感。 有的学生还出现失眠、厌食等问题,不少学生因此产生心理阴影。
3、情绪波动引起的心理问题
情绪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大学生由于对现实社会和所申请专业缺乏了解,常常对大学生活抱有过高的期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太完美,极其浪漫,就像象牙塔、童话世界。 但一进大学校园,我就觉得大学生活也不过如此。 基本上还是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线”,还是比较让人失望的。 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反差时,有的学生会因情绪波动较大而表现出两极分化。 他们可能会从高热情转为冷漠,或从高度兴奋转为非常抑郁、消极,导致失望、自卑,影响学习和生活。
4、经济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农村和边远山区。 他们长期处于不利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
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心理、学习、人际交往、视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据2001年底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如“/”。 心理压力较大,城乡差异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自卑和自怜。 一方面,他对“没钱”的尴尬更加敏感,这加剧了他思想上的不安全感。 有时他会因为自己俗气的行为和衣着而被同学嘲笑。 同时,由于之前教育条件的限制,我觉得自己没有特长,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另一方面,贫困学生往往把目标定得太高,但由于校园竞争激烈,他们的目标与现状有很大偏差。 这就导致自责,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变成一种自我轻视、自我憎恨、自我收缩、自我封闭、自我同情的心态。 ⑦封闭、孤独心理。 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很少参加同学聚会和郊游,因此与同学的交流也很少。 在人际交往中,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孤僻、独立的特点。 他们总是独来独往,羞于参加人际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很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他们在交往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内心常常感到孤独。 ,孤独。 0〉嫉妒心理和敏感心理。 因为他们不愿意提及自己的经济困难,也最怕被同学可怜和瞧不起。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学生极其敏感。 与自己有关的问题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和情绪反应。 即使是与本身无关的事情,也常常处于“一心多念”的状态。 他们内心深处,重重防御。 另一方面,长期的心理障碍,造成了他们认知观念的混乱: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与其他学生相当,为何要在地位和境遇上不如别人,坚持贫困。 因此,当他们看到一些学生的物质奢侈时,就会感到不满,甚至产生仇恨,从而产生攻击性的心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 (焦虑和迷茫。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很多人把读书视为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自我意识中隐藏着古书中的黄金屋,一切都是劣等的)除了读书,他们有着好好学习的思想观念,力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拔,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担心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这种就业的不确定性让他们感到无比焦虑。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
1、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人的心理层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和教育。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以教育为主体,尽可能开发每个人的心理潜能,帮助其积极主动地发展,全面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预防和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逐步开展。 党中央、教育部印发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将其纳入德育工作体系运行。 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应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操作技术为基础,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规划课程。 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网络、广播、报纸、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渠道进行宣传。 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互助心理学、爱情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 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以及相关课程和专题讲座,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传授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生一切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学生自己。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许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现场辅导、心理影片欣赏、团体心理训练、校园心理剧比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良好的结果。 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促进心理发展,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是具有一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影响咨询者,从而促进咨询者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这也是寻求者达到自助目的的过程。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科学的辅导和咨询,重视并做好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 要科学规划心理咨询内容,正确选择心理咨询方式,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接待学生来访。 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谈,对问题严重的学生,注重技巧,做好与周围学生的关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关怀、心理支持环境,缓解他们的心理症状。 要重点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和治疗。 实践证明,必须重视并做好一些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实施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
心理自我调节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基础。 教育必须通过自我教育,外部教育和社会支持系统必须通过主观认同才能发挥作用。 大学生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外部支持系统,并将其转化为自我调节的源泉、过程和结果。 大学生应科学地进行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科学地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听讲座、阅读经典著作、浏览相关网站、选修相关课程、阅读报刊、咨询专业老师等方式来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增强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的认识,从而更科学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