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 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研究任务:
①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作用;
②研究心理因素尤其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③研究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恢复中的作用;
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
3. 几个关键人物及其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茨奠定了医学心理学的基础;
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③1896年,沃尔特·惠特默创立了美国第一家心理诊所,是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
①有神论模型,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③生物医学模型,
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系统简化为框架,以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对照观察法;
②实验方法;
③调查方法;
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⑤试验方法。
2. 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的本质:所谓“思考人类心理的本质”,就是从理论上阐明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学是如何发生的,人类心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形式,大脑是心理学的器官,心理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理解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当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称为感受性。 它分为绝对磁化率和差别磁化率。 前者能够感受到最小的刺激,后者能够检测到最小的差异。
敏感性是通过感觉阈值来衡量的,两者之间存在反比关系。
感觉阈值: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敏感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因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包括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感知的特征:完整性、选择性、理解性、持续性
③注:是精神活动对某一物体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状态。
注意的类型:无意识的注意、有意识的注意、有意识的注意
注意特征:注意范围、注意稳定性、注意分布、注意转移
④内存:
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即时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按记忆内容可分为:图像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再认过程、保留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反映。
基础表达: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它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联系。
⑥想象力:是人脑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对过去形式的几种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力是对表象的处理。
根据想象是否有预定目的,想象可分为无意识想象(如感人的场景、想象)和有意想象(分为重构想象、创造性想象和幻想)。
情感过程:
①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的态度的体验。
②情绪类型:情绪、激情、压力
③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性感、美感 ④ 情感与情绪的区别
情绪属于较低层次,与练习身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体验有关。 它们对所有动物来说都很常见,并且显然是情境性的、令人兴奋的和暂时的。
情感是一种高层次的体验,是关系到身体的社交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体验。 它是人类独有的,具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愿流程: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并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意志特征:目的明确、克服困难、自觉规范行为
4、性格: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的倾向性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形式和发展因素:
①生物因素,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
②环境因素,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实践活动;
④自我教育。
人格的一般特征:人格的复杂性; 个性的独特性; 人格稳定性
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倾向(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仰和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人格倾向:一般认为,人格倾向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仰和世界观等组成。
①需要:是机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存条件的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以意图、愿望和动机的形式顺利地表达出来。 需求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
所需类型:
按需要对象性质分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需求来源分类:生理需求、社交需求
简单描述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 这个层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代表人格发展的最高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他的理论建立在观察和推理的基础上,当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缺乏客观的衡量指标。
其次,他脱离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和地位,抽象地谈论生活。 这是不可行的。 他的理论只强调个人的发展,并不强调必须为劳动人民奉献才能实现人类的理想。 ,这是不可取的。
②动机:是直接驱使人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动机。
动机的形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需要和外部刺激或诱因。
动机具有三个功能:一是引发和开展个体活动; 第二,引导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发展; 第三,维持、增加或停止、或削弱活动的力量。
动机的类型: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③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努力了解某事,并与积极的情绪状态相关。
兴趣按照倾向分为:直接兴趣(产生于活动本身)和间接兴趣(产生于活动结果)
④理想:是对未来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⑤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按照自己的观点和原则行事的一种动机形式。
⑥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时间的总体看法和态度,包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器。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①能力:人类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而必须具备的某种心理特征。
分类: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能力差异的表现形式: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早期和晚期表现的差异
制约能力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素质、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
②气质:是典型的稳定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不依赖于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气质特点:
①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
②与生俱来的气质,
③气质独特、稳重。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冷漠质、忧郁质
气质的生理机制理论: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神经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力量、平衡和灵活性。
③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生活的稳定态度和习惯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感和智力特征
性格类型:按活动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按照人的独立程度分为服从性和独立性。
影响性状形成的因素:性状形成的生物条件;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的作用; 社会和文化因素; 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3.医学心理学基础理论
①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关于行为本质和行为变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 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沃森的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等。
行为:一般是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的外在活动,如表情、动作、语言等。
学习: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取、发展和改变的过程。
②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学理论、释梦理论。
③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以病人为中心的理论(讲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是心理治疗的人文主义理论,由罗杰斯首创。 他反对医生频繁指导病人、制定医疗方案的传统做法。 相反,他强调来访者的经验和主观世界,采用“非指导疗法”,后来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疗法”。
④认知心理学理论
埃利斯的观点:他是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创始人之一。 他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由于错误的信念,有些人根据想象而不是事实行事。
贝克的观点:他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障碍并不一定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造成的。 相反,它们可能源于普通事件。
⑤心理生理学理论
:丘脑假说; Seri:压力适应假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理论; 西格尔·沃尔夫
⑥条件反射的几种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实验:
食物刺激——流涎cvcs非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无条件刺激); 给予(中性刺激)——流涎——强化
给予(CS)—流涎(CR)条件反射
意义:强调环境刺激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特征:强化(环境刺激促进行为); 概括; 灭绝。
操作性条件反射:积极; 消极的; 灭绝; 惩罚。
内脏操作性条件反射
4、异常心理
①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过程和异常人格心理特征的科学。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5、心理压力
①一般适应综合症(GAS)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警觉、抵抗、疲惫。
②压力:是身体与环境之间直接缺乏适应。 它是机体对各种刺激(包括环境、心理和生物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源:任何为生物体提供适应性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源,也可称为兴奋剂或刺激物。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精神应激所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应激反应的形式分为生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应激反应。 前者包括神经内分泌变化、生理变化和免疫变化; 后者包括情绪反应(焦虑、悲伤、抑郁、愤怒、恐怖)、行为反应(战斗与逃避、退行与依赖、敌意与攻击、物质与虐待)、认知反应(主要指不良认知活动、言语混乱、混乱的感知、不切实际的想象等)。
③心理防御机制:又称心理防御反应,是指人们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所采取的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形式:否认、偏转、回归、合理化、压抑、升华、幽默。
6.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及在首要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类躯体疾病。病变。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心身疾病的完整诊断:
①患者性格(性格类型或特征);
②患者目前的精神状态;
③引起本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④躯体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防治原则:
① 使用药物治疗躯体疾病;
②改变环境;
③精神药物治疗;
④心理治疗
常见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原发性高血压; 支气管哮喘; 癌症。
致病因素:社会、文化、心理、身体因素。
7. 临床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客观分析和描述个体行为样本的一类方法。
实施心理测试的条件:
①效度:指测试能够测量其所测量的事物的真实程度,反映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或真实性。
②信度:指一次测量对同一物体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③规范:为了正确评价个体测量结果,必须与规范标准进行比较后做出判断。 这个标准称为规范。
④标准化:测量的一致性。
⑤区分:区分段。
8.探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①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 他把人的心理分为两部分: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指人们能够自觉感知的事物,是与语言有关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潜意识有两层含义。 首先,这意味着人们不知道自己某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 其次,它是指人们在认识情境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潜在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属于潜意识,是一种接近意识的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存在着一种压抑效应,使意识生活不被潜意识干扰和侵扰,迫使那些潜意识冲动停留在原地,并一次又一次地击退试图入侵的潜意识。
②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③性心理学理论:以性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因于人类的性冲动。 人类的性本能是所有本能中最基本的,也是人类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
④解梦理论:梦是清醒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现。 弗洛伊德将梦分为“显性梦”和“隐含意义”。梦的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凝结、置换、象征和修饰。
九、术语解释
思维: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特点: 概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 间接性: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 思考是经验的重组。
思维分类:直接行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辅助思维和发散思维; 传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涉及体验、生理和表达的综合心理过程。
情绪的几种状态:根据情绪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程度,情绪状态可分为情绪状态、激情状态和压力状态。 情绪:一个人相对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温和而微弱,持续时间较长。 激情:一种令人兴奋、冲动、强烈、短暂的情绪状态。 一种一旦冲动过去就会迅速减弱或消失的情感体验。 它通常是由特定的物体引起的,并且有明确的方向。 压力:由意外的压力和危险情况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认知理论:评价-兴奋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 三因素理论; 梅·沙赫特. 情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知介入以及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认知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某种形式的普遍唤醒。 人们通过环境线索和认知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状态进行解释和分类。 认知引导和解释刺激引起的某些生理唤醒,从而导致情绪的产生。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可以减少面部表情和情绪体验,从而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人的不利影响。 情绪调节不好,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哭泣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压抑爱情会引发支气管疾病和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进展,压抑愤怒则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有关。 发病密切相关。
意志:人有意识地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根据目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作用:激活动能,具有引发行为的功能,能推动个体产生一定的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主动状态。 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还能将行为引导至某一对象或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
冲突形式:邻近-邻近冲突,当一个人以相同的强度追求两个共存的目标但无法同时实现时,就会发生一种内心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当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事件,但必须接受一个事件以避免另一个事件时,就会产生内心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为了同一个目标有两种动机。 一方面,如果他喜欢它,他就会追求它;另一方面,如果他讨厌它,他就会回避它。 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面临两个或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效应。 必须做出多种选择,而不是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并避免另一个目标。 由此引发的内心冲突。
意志品质的好与坏: 好:自觉、果断、顽强、自制。 不好:胆怯、优柔寡断、懒惰、冲动。
人格特征: 唯一性:没有人具有完全相同的人格特征。 功能: 稳定性:不易改变。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具有内在一致性,并受到自我意识的调节。 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些人的命运。 因此,它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根源之一。
人格因素:气质、性格、认知方式、自我调节系统。
气质:人格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
气质分类:传统气质类型理论:胆汁质(热血)、多血质(开朗)、冷漠质(安静)、忧郁质(抑制); 艾森克理论:气质的二维模型,四种组合,每种组合包含八个特质; 荣格理论:内在倾向和外在倾向。
品格核心:态度、意志品质、气质。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
能力:一种心理特征,是成功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流动能力: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结晶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 它依赖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提出,能力由两个因素组成:G因素(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一个人的基本心理潜力,它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的主要原因。 S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确保人们能够完成某些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
元认知:认知意识、关于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试法、统计分析法。
心理学派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冯特、铁希娜)心理学应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主张用实验内省的方法来分析意识的结构,从而找出意识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核方法和规律。
功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格尔)主张心理学应该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技巧而不是意识的内容,反对对意识进行繁琐的元素分析。
行为主义:(沃森)反对意识的研究,主张心理学中的行为研究,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
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主观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主张心理学应该从整体的动态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类所有的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源于灵魂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尤其是性冲动。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 这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是通过后天获得的高层中心建立的临时连接来完成的。
信息处理系统:把人当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处理,把操作符号转化为物理符号系统。 人脑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 感受器(接收外部信息)——效应器(反应)——处理器——存储器(符号结构的存储和检索)——操作显示。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敏感性变化规律与感觉阈值的关系:绝对敏感性与绝对感觉阈值:E=1/R(E代表绝对敏感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值); 差别敏感性与差异阈值:K=ΔI/I(I为原始刺激量,ΔI为差异阈值,K为常数)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受体的刺激而引起的敏感性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的敏感性因不同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知: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的生成过程:自上而下的处理:处理从外部刺激开始,依赖于直接影响感官的刺激的特征。 自下而上的加工:从关于知识对象的一般知识出发,依靠感知主体,不仅加工从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加工已经存储在头脑中的信息。
知觉特点: 选择性: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总是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作为感知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感知背景,从而更清楚地感知某些事物和物体。 整体论:人们在感知过程中,根据过去的经验,能够将由多种属性组成的事物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可理解性:人们在感知过程中,力求根据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感知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恒定性:当感知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感知的形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 知觉设定:主体对某种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
空间感知: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 深度感知:涉及三维空间的感知,不仅能够直接感知物体的高度和宽度,而且能够感知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入和凸的距离等。运动感知:运动感知:运动物体的特征直接作用于人脑,并被任务认可。
类似运动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固定物体中看到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连续运动。
记忆:涉及和保存个人经历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记忆是人脑编码,存储和检索信息输入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隐式记忆: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的无意识影响,而没有人意识到它。 明确的记忆:在有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历对当前任务产生有意识的影响。
的遗忘定律:忘记的过程不平衡。 它在学习后立即开始。 该过程一开始很快,然后逐渐减慢。 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忘记了。 可以说,忘记的定律先快速医学心理学笔记,然后放慢速度。 ,显示负面的变化。
物质位置与遗忘之间的关系:新近度效果:最后提出的材料最容易回忆,最少被遗忘。 首要效果:首先提出的材料更容易回忆,也不太可能被遗忘。 中间部分的材料最后一次被召回,最被遗忘了。
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审查 – 审查,多元化的审核以及合理的审核时间分配(分布式审核)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 这些观察结果以心理图像或其他符号表示形式存储在大脑中,以帮助YAMEN模仿行为。 互动确定:个人,环境和行为会影响并相互关联。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留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