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毒素限量值的测定,药典附录有相应的计算公式,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常用的细菌内毒素的计算公式,即:L=K/M,其中K为每公斤的含量根据规定的给药途径控制人体体重。 每小时不产生任何不良反应的细菌内毒素的可接受剂量(又称热原阈值)基本上是一个固定值。 每种给药途径的K值在药典中有具体规定。 M为按规定给药途径每小时每公斤体重的最大剂量。 这个值的确定实际上是计算极限的关键。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医学教育网
原则上最大剂量一般根据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确定。 一般以一剂为准。 如果注明输液时间为2小时,则除以2,否则按1小时计算。 不足1小时的,也按1小时计算。 如果未给予剂量,则应为每日剂量。 如每日2~4克,分2~4次。 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出的最大剂量为2克/次。 当有成人剂量、儿童剂量、重症剂量时,应体现最大剂量。 通常,以公斤计算时,儿童剂量大于成人剂量。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应用小儿剂量,因为儿童和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应该更加严格。 对于易感染、肿瘤、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建议增加安全系数。 严格遵循易受污染的复方配方、输液和工艺。 大输液一般按0.5EU/ml计算。
有时,细菌内毒素限量也以国外药典为依据,甚至直接采用国外药典限量。 在实践中应用这一点时,必须从我国药物临床使用实际出发。 我们不能随意将中外药典规定的同一品种的限量标准搬到中国药典中。 总的原则是,此类国外药典已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品种,原则上要求将国外药典中规定的限量值与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值进行比较。 一般情况下,应以品种的限量值为准。 此外,还使用热原剂量作为参考。 原则上不再考虑热原剂量。 但大容量输注的细菌内毒素限量为0.5EU/ml,主要来源于兔剂量10ml/kg静脉注射的热原测试。
细菌内毒素限量值确定后,第二个需要关注的方面是细菌内毒素的方法学研究问题。 在申报材料中,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申请人一般都会提供物质、溶出度、含量测定等主要检测项目的方法学研究信息。 然而,细菌内毒素检测似乎较少受到关注。 申请材料中提供的此类信息非常多。实际上,处方工艺变更对检测方法、有关物质、溶出度、含量测定等项目的影响绝对不会大于影响。关于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因为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检查方法。 2005年版《中国药典》对何时进行细菌内毒素干扰试验有相关规定:医学教育网
新药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时,或者对没有细菌内毒素检测项目的品种建立内毒素检测方法时,必须进行干扰试验。
当鲎试剂配方、供试品、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或者试验环境发生任何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变化时,必须重新进行干扰试验。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所谓干扰测试,换句话说,就是方法的可行性测试。 从药典的要求可以看出,无论是新药还是有国家标准的仿制药,只要需要控制细菌内毒素,并且有这样的检查项目,方法的可行性就应该是纳入质量研究性别进行验证。 以前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我们曾经查阅过硫酸头孢匹罗的标准,发现不同厂家的硫酸头孢匹罗含量几乎相同,工艺相同,而且对细菌有害。 但内毒素检查造成的干扰却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生产过程中引入的微量杂质的差异。 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在申请档案中提供细菌内毒素方法学研究信息的必要性。
进行内毒素干扰试验时,必须首先确定限值,然后使用至少两个厂家的裂解液试剂进行干扰预试验。 获得最大无干扰浓度或最小稀释倍数后,即可使用该最大无干扰浓度进行正式测试。 干扰测试。 一般不使用根据市售裂解物试剂的灵敏度计算出的 MVD 作为起始浓度来进行初步测试。 建议使用原液进行注射,建议至少使用几个较高浓度水平进行粉针注射,以探讨干扰程度。 如果没有干扰,该方法会更可靠。
这种情况在申请材料中经常见到:研究人员直接使用灵敏度为0.06或0.03的鲎试剂进行测试。 数据并没有说明是否是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而无法使用灵敏度高于此的鲎试剂进行测试。 ,还是样品中没有干扰,而实验者手中只有这个灵敏度的鲎试剂,审稿人无法根据数据判断样品本身是否存在干扰? 在什么浓度下会产生干扰? 不干扰的样品浓度是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判断该方法的可行性。 因为目前市场上最灵敏的裂解液试剂是0.03,而且如前所述,生产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导致干扰增加。 如果一个样品只能用灵敏度为0.03的裂解物试剂才能检测到,此时干扰程度又增加,在进行检测时该方法不再可行。 因此,如果采用稀释法,将样品浓度稀释到必须使用灵敏度0.06甚至0.03的鲎试剂,只能说该方法不够广泛。 ,耐用性不好,最好采用其他手段消除干扰。 如果暂时无法消除干扰,仍然可以采用经典的热原检查方法。
这种情况有时会在数据中看到。 实验人员首先使用敏感的鲎试剂(例如灵敏度为0.5EU/ml)进行初步测试,只制作一个样品浓度,对应0.5EU/ml的灵敏度。 稀释浓度发现该浓度存在干扰,然后使用灵敏度为0.06 EU/ml的鲎试剂在其对应的稀释浓度下进行测试。 之前浓度下的样品是否存在干扰,数据中根本没有反映出来。 这种方法也是不完善的。
数据中还有一种情况,实验者在预测时将样品稀释到30倍,并没有出现干扰。 但在正式测试时,实验者只有灵敏度为0.125EU/ml的鲎试剂,因此实验者将样品稀释至30倍,不再干扰。 将样品稀释至相应的稀释浓度,如120倍进行测试。 其实,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使用30倍的稀释度进行测试。 现在需要确定的是什么浓度不会造成干扰。 它对所用裂解液试剂的灵敏度没有影响。 干扰测试与裂解液试剂的灵敏度无关。 理论上,如果在一定浓度下没有干扰,则不会对各种灵敏度的裂解液试剂产生干扰。 然而,所使用的裂解液试剂过于敏感。 如果样本本身内毒素含量较高,则很容易产生阳性结果。 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内毒素,一般采用灵敏度较低的TAL进行检测,如0.5EU/ml或0.25EU/ml。 灵敏的鲎试剂,避免样品本身所含内毒素造成的干扰。
2005年版《中国药典》还增加了细菌内毒素检测,但中药注射剂内毒素检测应谨慎进行。 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干扰因素较多,而且由于原料和提取工艺不同,成分也不同,干扰因素也在变化。 确定用量时,不要单纯使用M值,最好加上安全系数。 对于中药注射剂来说,不仅原料和工艺对细菌内毒素检测有影响,而且其中所含的单宁和多糖也有影响。 也许热原测试可能更合适。 现在推出了一种新的体外热原测试方法,该方法使用免疫分析方法测量细胞因子()来检查药物中是否存在污染热原。 这些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干扰素,目前被认为是“内源性热原”,具有热原和炎症活性,是在热原物质进入体内后被外周血中的白细胞释放出来的刺激而产生的。 。 这种体外热原检测方法一旦被纳入药典,可能会克服中药细菌内毒素检测的一些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