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验证示例
慢性肝炎病例
范某,男,44岁。 2006年6月21日我去看医生,他主诉1年前出现黄疸,在医院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经中西药护肝治疗,黄疸消退但仍未解决。 后来感到胁痛、腹胀、厌食、乏力。 我尝试了很多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 2005年3月4日,他在医院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肝炎”。 现面色晦暗,食欲不振,右胁下疼痛,按压尤甚,胸闷腹胀,心烦易怒,倦瘦体弱,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黄,有瘀点。舌边有白苔。 脉滑弦细。 肝脏右肋下方 2 厘米处可触及脾脏。 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8u,谷丙转氨酶164u,麝香浊度20u,锌浊度12u。 从以上症状来看,辨证为脾虚血虚、肝气郁结、瘀滞。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祛瘀祛湿。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药用:黄芪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桂枝9克,柴胡6克,香附9克,甘草10克,糖水20克,马陆12克,白术10克,太极拳9克,艾蒿20克。 、栀子9克、生姜3片、红枣7颗。 水煎服。
服5剂后,胁痛、腹胀稍有缓解,食欲略有增加。 又服寿元方七剂,诸病皆好。 原处方稍加修改。 服用12剂后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6u,谷丙转氨酶40u,麝香浊度4u,锌浊度5u。 舌头上的瘀点减少了一半。 按原方减栀子、茵陈、柴胡,加党参、枸杞、鸡内金、薏苡仁,月余即愈。 多次进行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注:此例为脾虚、肝郁、血瘀所致。 用黄芪建中汤健脾补虚,理气血,加柴胡、香附、乌黑太疏肝理气止痛; 赤芍、丹参、艾蒿、山栀子祛瘀祛湿退黄; 美白术,鸡血藤介方调气血。 治疗后用党参、鸡内金、薏苡仁、枸杞健脾益气、养肝滋阴。
慢性乙型肝炎病例
李某,男,54岁。 1989年10月6日初诊,患者体目黄疸,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腹胀不适,纳差不香,大便稀溏,小便黄,舌淡润,脉沉细。 辨证:寒湿内阻。 治疗原则:补脾阳,祛寒利湿。 方药:木蒿20克,生黄芪20克,薏苡仁15克,茯苓9克,泽泻9克,白术10克犀牛角能治肝硬化吗,白术10克,木瓜9克,垂草12克,附子6克(先煎)。 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服上述药物10剂后,症状好转。 保留原方去附子,加党参12克,山药12克。 所有症状消失。 为巩固疗效,保留处方10剂以上。 随访期间未再复发。
注:慢性乙型肝炎多因湿热毒邪蕴结于肝胆、脾胃,导致肝衰、脾衰、气血失调。 现代医学认为,病理变化是由肝脏损伤、微循环障碍引起的。 该患者脾阳虚,湿由寒变,寒湿内阻,阳气不泄。 乙型肝炎宜用健脾利湿汤治疗。 方中白术健脾和胃,祛湿散寒,利水; 白术健脾祛湿; 薏苡仁健脾渗湿,健脾和胃,可以促进水湿的运化,从而消除寒湿之邪; 黄芪益气利水。 ,通过健脾强身,体内精气旺盛。 正气存于体内,邪气无法排除。 它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肝组织修复和肝细胞再生。 方中艾蒿清湿热; 茯苓、泽泻利水祛湿; 木瓜祛湿清热; 垂枝草可以祛湿、去黄、降酶。 通过利水祛湿,使寒湿之邪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古代医学有“治黄,不利于小便,非治本”之说。
肝硬化病例
李某,男,29岁,2005年7月8日初诊。右胁部疼痛,触及硬块。 诊断:积病(西医称肝硬化)。 治疗后不见好转,病情加重,导致肝昏迷。 诊断: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时而抽搐,黄疸,腹水,胸背部皮肤出现片状出血点,并伴有便血,体温39℃,舌苔黑黄,脉浮涩。 辨证:邪入营血。 治疗原则:清体、凉血、祛斑、提神醒脑。 用羚羊钩藤汤、犀牛地黄汤服安宫牛黄丸:羚羊角粉6g,钩藤(饮)12g,天麻9g,茯苓9g(先煎),桑叶9g,菖蒲9g,茯苓。 9克,水牛角15克(代替犀角),生地黄20克,白芍9克,芍药9克,三七6克(掺),熟地9克(炒),安宫牛黄丸1丸(北京同仁堂)。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8月22日第二次就诊:服药6剂后,意识清醒,胸背瘀斑消失,精神逐渐好转。 只是体温依然是39℃。 故原处方不变,继续服6剂。
8月28日第三次问诊:服6剂后,体温正常,面色黑黄,胁痛大如鼓,下肢浮肿,不思饮食,四肢疲倦,舌胖有齿痕,苔灰黑,舌底有瘀斑,腰酸,耳鸣,脉细滑。 辨证:脾肾阳虚,肝血瘀阻。 方药:大黄冲丸、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乌皮饮。 加减:附子60克(先煎,煮2小时或以患者口不麻为止即可),生姜15克,黄芪各1克。 人参15g,白术10g,熟地10g,山药15g,五味子9g,山茱萸10g,云母13g,泽泻12g,木虫30g,桃仁30g,马蝇20g(炒),蛴螬15g,炒水蛭15g,杏仁9g ,醋白芍12克(炒)、甘草10克、陈皮9克、茯苓皮30克、生姜皮6克、桑葚皮9克、大肚皮5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柴胡12克、焦三仙各10克、20克蒲黄(炒),大枣6枚。 20剂,水煎服,每日1剂。
9月3日第四次就诊:患者反映,服用第6剂时,右胁部疼痛转为腹痛,且疼痛程度减轻。 服第14剂时,服药30分钟后出现腹泻,大便呈黑色,每日4次,后恢复正常,每日1次,水肿消失,腹痛也停止。 偶尔会传来一阵针刺般的疼痛。 《素问·刘正纪元大论篇》记载:“积多则可犯,多半止矣”。 若已用此方,须用猛药除蛴螬、蚯蚓、水蛭,恐有损伤,加太子参、党参。 服药90余剂后,病愈,回诊。
注:本例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瘀血、水瘀于腹。 药用大量的附子来壮阳,但剂量不大的话,效果并不好。 用乌皮饮减少下焦水。 罢,用补中益气是宗仲景的方法。 《金匮要略》云:“治未病者,见肝病,知肝传脾,故当先健脾。” 家椒三鲜消食导滞; 枳实壳可防止过度紧张和便秘; 大黄虫丸能活血化瘀,消除症状,消除肿块。 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不用担心疾病治不好。
晚期肝硬化病例
张某,女,40岁,2010年2月18日来院就诊,患肝炎7年。 一年前,我因消化道大出血而出现腹水。 入院治疗,诊断为“晚期肝硬化”。 由于腹水时减时增,牙龈和鼻子持续流血,经治疗后才出院。 诊断后,脸色黄肿,下肢浮肿,腹部胀得像个肿块,牙龈、鼻腔渗血,嘴里嘴唇周围立刻布满了血痂,皮肤上出现了血痂。赤丝血丝,舌质淡红,苔疏润,六脉弱弦。 。 每天服用氢氯噻嗪维持尿量,但仍出现尿少、尿频。 诊断:晚期肝硬化。 治疗原则:滋阴利水,祛瘀止血。 方药:猪苓汤加减。 药方:猪苓10g,泽泻12g,滑石15g,茯苓15g,阿胶12g(羊花),蒲黄炭12g,白茅根15g,赤芍9g,白芍9g,蓟炭12g,骨碎补10g,当归12g 、青皮9g。 水煎服。 另外,服用活血片5粒,每日两次。
服用上述6剂后,尿量逐渐增多,腹水逐渐减少,水肿消失,出血减少。 随访4次后加诸苓汤加活血化瘀止血药,消、扶、运药加减。 服药一个多月后,腹水完全消退,出血也完全控制。 后来又用黄芪、茯苓、阿胶。 定期服药后,已随访一年半,病情稳定,恢复良好。
注意:晚期肝硬化患者为了控制腹水,常需自行长期或定期服用少量氢氯噻嗪以维持一定的引流量,但常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 中医认为,久益必伤阴。 据报道,竹苓汤可以缓解低钠,并且可以增加剂量,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治标方。
糖尿病、肝硬化病例
薛某某,女,55岁,2013年6月17日确诊,有糖尿病病史14年。 我每天注射两次胰岛素,但血糖仍然不稳定。 既往有肝硬化病史10年,脾肿大病史5年。 三年来,他身体疲倦、气短、懒散,多次出现肝昏迷。 幸运的是,他被医院及时抢救。 大脑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明显下降。 现在正在服用多种西药,肝肾功能下降,所以来这里求医。 诊断:面色萎黄,目昏,胁痛,胸闷气短,烦躁纳差,时常头晕,失眠多梦,下肢浮肿,偶有痉挛。 尿液呈黄色且量少。 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弦。 空腹血糖:8./L,血常规:白细胞2.28×109/L,血小板27×109/L,总胆红素70.1μmol/L。 MR诊断报告:肝硬化、脾肿大; 肝脏多发性囊肿; 脾静脉和肾静脉曲折且增宽; 脊柱左侧静脉曲张。 诊断:(肝郁脾虚型)胀满; (气阴两虚型)口渴(西医诊断:肝硬化、糖尿病)。 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健脾补肾,益气滋阴。 药方:当归12g,白芍15g,赤芍15g,柴胡12g,云苓30g,白术12g,白术15g,郁金15g,枳壳10g,砂仁10g,炒酸枣仁30g,首乌藤30g,合欢。 皮30克,车前草30克,西洋参10克,大肚皮10克,黄芪30克,白茅根30克,猪苓18克,元胡15克,黄连12克。 服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6月28日复诊:心态、饮食、睡眠稍好转,大便稀。 原方去黄连,加木瓜10克,丹参24克,服10剂。
7月10日第三次咨询:空腹血糖:6.6mmol/L,血常规:血小板39×109/L,总胆红素47.8μmol/L。 之后,根据患者描述,中药将及时通过快递寄出。 患者自述,近两年病情比较稳定,从未发生过肝性脑病发作,病情有所好转,精神状态良好。
注: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 过量饮酒、酗酒、糖和脂肪或饮食不当,会长期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肝脏由量变到质变,再到硬化。 过量的毒物还会穿透血脑屏障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当肝功能较差时,成为促进肝昏迷、肝脑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肝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遵循个性化饮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