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荨麻疹,你可以了解这些:
一、荨麻疹的定义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部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胆碱能荨麻疹,伴有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慢性荨麻疹是指每天或间歇性出现并持续>6周的风团。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我国荨麻疹患病率为0.75%左右,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荨麻疹的分类
胆碱能性荨麻疹是皮肤受到运动、进食辛辣食物、情绪激动等产热刺激时出现的直径2-3mm的风团,周围发红。
2、荨麻疹的病因
荨麻疹的病因或触发因素很复杂,通常根据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因素: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温度、阳光等)、食物(动物蛋白如鱼、虾、蛋、水果蔬菜、酒类、饮料等)及食品添加剂、吸入剂(植物花粉、尘螨、动物毛皮等)、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矫形钢板或钉以及宫内节育器等)
内源性因素:包括慢性潜伏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自身炎症反应、疲劳或精神紧张、自身免疫反应等。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或触发因素通常比急性荨麻疹更难确定。
三、部分荨麻疹的诊断方法
4、荨麻疹的治疗
常用口服抗组胺药
慢性荨麻疹的疗程一般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 如果常规剂量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1~2周后仍不能有效控制症状,考虑到不同个体或荨麻疹类型治疗反应的差异,可更换抗组胺药类型; 或其他第二代抗组胺药可以联合使用。 可使用抗组胺药提高抗炎作用,也可加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赛庚啶、扑尔敏等; 经患者知情同意也可加用原有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将胺类药物(如西替利嗪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剂量增加至常规剂量的2~4倍。
当严重急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压力性荨麻疹抗组胺药无效时,或慢性荨麻疹严重诱发时,可采用静脉滴注或口服类固醇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但应避免长期应用。
对于上述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 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也可以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荨麻疹的证型有风热证、风寒证、血虚风燥证等,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综合辨证治疗。 。
最后,如果您患有荨麻疹,不要过度紧张。 注意饮食,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护发产品,作息规律,放松心情,适当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
部分内容摘自《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年版)》
科学爱护肌肤,少走弯路。 如果您有皮肤问题,请点赞关注我!
温馨提醒: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本文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