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17枢中穴研究进展17.1治疗腰腿痛主穴取环跳

在主要点进行环跳。 选取的穴位为姚家集、腰枢、委中、足三里、阿是、成山、悬中。 每次都要选择常用的穴位,根据证候选用相匹配的穴位。 每次选取4~6个穴位,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 环跳时,以扎深1寸为宜。 针尖稍微向环跳倾斜。 两根针形成一个角度。 扭、提、插配合,使针感辐射至腿脚; 其他穴位的针感也要求能够辐射到远端。 得气后留针30~60分钟,疼痛剧烈时可适当延长时间。 每 5 至 10 分钟进行一次针灸,以提供缓解和缓解作用。 对于针感较慢的患者,手法可稍重一些。 针刺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天。 共治疗24例,治愈1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针刺寰跳穴治疗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17.2 治疗坐骨神经痛

主要穴位为寰跳、委中。 如果疼痛放射到小腿外侧、外踝前方,建议用阳陵泉、悬钟治疗; 如果疼痛向下肢背部放射,建议用指鞭、成山、昆仑治疗; 如果疼痛放射至足背或胫骨内侧,建议用患侧关、足三里、解溪治疗;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是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病等邻近组织结构病变引起的,配有双侧肾俞、大肠俞、指鞭。 以针刺中央2~2.5寸,施提通法。 麻木感会三次传递到脚趾。 去脚趾3次,不留针; 其余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治疗。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计算疗效。 共治疗168例,治愈106例,显效27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 总有效率93.5%。

17.3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

患者侧卧,健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屈髋、屈膝,臀部放平,患侧踝关节尽量放松。 医生站在其身后,弯曲右肘,将右肘鹰嘴压在患侧,揉捏5分钟,然后逐渐加大揉捏力度,直至局部酸、肿、痛、麻明显。 指导患者主动活动踝关节,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50例,治愈4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

17.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主穴为腰突(体验穴),位于患侧腰椎棘突旁1.5寸至3寸之间的压痛点。 用于足少阳经、环跳、风湿、玄中、足三里、阳陵泉、丘墟疼痛; 足太阳经疼痛,用指鞭、银门、成山、委中、昆仑。 腰突常规消毒后,用87毫米圆尖针以60°~75°角度斜刺脊柱外上部,深度60~75毫米。 当针下出现韧带样阻力时,停止进针,进行提插吹扫法。 持续约30秒,使局部感到酸、肿、热并放射至下肢远端。 将针头抽回皮下,然后笔直插入以保留针头。 圆周跳跃则采用气针法。 先用圆尖针刺l针,然后左右插入。 两侧对角各1寸进两针环跳穴,同时进三针。 刺入深度到达坐骨神经干,使针感像电击一样传递到脚跟或脚趾。 用圆尖针在关节边缘直刺75~120毫米,使针感放射至下肢跟部。 使用丝状针,使用传统的针灸技术将针插入其他穴位。 气得后,施以平、平、泻法。 将电针治疗仪的正负极连接于腰突、环跳(或指面)处,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休息2天,继续下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共治疗58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21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6%。

17.5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的影响

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10只。 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 于造模前一天、造模后一天、第4、7、9、15天测量大鼠自由状态下伤侧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 从第9天开始,电针组(2 Hz,从1 mA开始,每10分钟增加1 mA,共30 min)和假电针组(针不通电)进行“环跳”和“中心”分别。 干预每天进行一次,共7天。 第15天采集样品,采用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兴奋性氨基酸(EAAS)神经递质含量。 结果:电针可显着降低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值(P电针也有显着效果(P电针仍不同(P电针或假电针干预后脊髓微透析液中的P EAAs显着升高),谷氨酸(Glu))透析液中的Glu含量显着降低(P电针引起的变化大于假电针引起的变化(P脊髓组织匀浆中Glu含量显着升高(P电针可显着降低(P电针也有类似效果)) ) (P 脊髓组织匀浆中天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以及电针和假电针干预后的结果与Glu相似。结论: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SNI模型有显着的镇痛作用,且这种作用与电针对脊髓背角EAAS神经递质释放的显着抑制密切相关。

17.6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局部皮肤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特性的影响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炎症组、穴位电针组、非穴位电针组和对侧穴位电针组。 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制备关节炎模型。 电针组对侧腧穴、非腧穴及对侧腧穴组大鼠隔日针刺一次。 取穴为“寰跳”和“阳陵泉”,非穴位两穴相距5毫米。 观察关节炎大鼠背屈踝关节疼痛测试评分、足部肿胀程度以及踝关节周围皮肤和皮下组织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 结果:炎症组大鼠注射足部出现明显的痛觉过敏和局部肿胀,外周局部组织GDNF表达增加。 电针患侧及对侧穴位可显着缓解疼痛,加速炎性足肿胀的恢复,并显着降低炎侧踝关节真皮和皮下组织中GDNF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百分比; 电针非穴位治疗 针刺对照组无明显效果。 结论:电针可以调节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痛皮损局部皮肤组织GDNF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穴位与非穴位的功能存在差异。

17.7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量的影响

将50 μL弗氏完全佐剂注射到SD大鼠左后肢外侧踝关节皮下,建立单侧佐剂关节炎疼痛模型。 电针“环跳”、“阳陵泉”(刺激参数为0.5~1.5V、4~16Hz、30min),采用足底、背屈关节评分,连续观察大鼠疼痛反应曲线,连续7天。 采用苏木精-伊红(HE)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病灶局部皮肤组织的炎症病理反应,采用RT-PCR技术检测IL-1β、IL-1ra的表达量mRNA。 结果:电针可显着降低炎性疼痛大鼠的疼痛评分,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内局部炎症病理反应,抑制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 mRNA的表达,促进IL-1β mRNA的表达。 IL-1ra mRNA,使IL-1ra/IL-1β比值升高(P电针可能通过调节局部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从根本上缓解局部病灶内免疫细胞的激活状态,达到强身祛邪的目的,平衡阴阳的调节作用,缓解末梢通路的疼痛。

17.8 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治疗。 选择“欢跳”和“围忠”。 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用1寸针剪压穴位,右手将针直刺穴位1~2厘米。 针刺至针下有紧绷感后,连接电针治疗仪,负极接“委中”,正极接“环跳”,采用密度波刺激,强度根据情况而定。针刺部位肌肉轻微抽动时,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开始下一疗程。 结果:电针治疗3周后,电针治疗组AChE强阳性细胞数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P电针刺激可增加AChE表达)坐骨神经损伤后。

17.9 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受压模型大鼠脑组织单胺递质的影响

造模后第3天开始对大鼠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15分钟。 选穴:两侧腰4、腰6处的“夹脊”,患侧的“环跳”、“阳陵泉”。 进针深度约为1厘米。 轻轻提起并扭转后,针柄与电针治疗仪连接。 以2Hz的频率给予连续波,并测量电流强度以引起大鼠腰肌和后肢的轻微晃动。 结果显示,针刺后7~14天出现镇痛作用时,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但后者与针刺干预无关,可能与造模有关。 电针治疗后随着神经根损伤的修复、疼痛的缓解,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提示电针可以通过影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发挥良性调节作用。 、有效参与神经损伤的镇痛和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7.10 白带的治疗

针刺寰跳穴,采用强刺激技术来治疗白带。 针灸时如果针感能到达足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17.11 调节胃液分泌功能

针刺寰跳穴可使胃酸、胃蛋白酶含量高者减少,含量低者增加。

17.12 调整甲状腺功能

有实验报道,用甲状腺粉或硫尿嘧啶引起小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后,电针环跳穴可调整甲状腺功能。

17.13 抗炎作用

有实验报道,电针家兔坐骨神经“环跳穴”,可减少或阻止人工感染性腹膜炎的积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