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特点
鹅管石性味甘温,性重,故能壮阳温肺,下气平喘。 但长期服用会引起胃结石,所以不宜引起重视。 邓铁涛教授常用于治疗肺气肿、哮喘缓解、慢性支气管炎等。邓教授自拟的《治疗肺气肿方》组成为:白术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紫苏子10克,萝卜子10克,白芥子。 10克,鹅管石30克。 功能:培土生金,下气祛痰。 咳嗽重者,加百补补10克,紫菀10克,橘子10克。 哮喘重者加麻黄6克,蚯蚓10克。 食积者加芒果核10克、渣叶15克。
医疗案例举例
邓铁涛病历:
郑某,女,58岁,广州电池厂退休工人,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气促2年,胸闷加重2天”,于2000年2月2日入院。 ”。 入院症状:神志清醒,疲倦,时常咳嗽,咳出白粘痰,痰少,气短,卧不下,胸闷心悸,口干无欲饮,食欲睡眠不佳,大便不规律,双下肢无肿胀。 。 体格检查:T:36.3℃,P:120次/分钟,R:24次/分钟,BP:156次/分钟。 体瘦,口唇发绀,胸呈桶状,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有干湿罗音。 入院诊断:中医:肺胀(肺、脾、肾虚,痰瘀阻络); 西医: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2、慢性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V级。 入院后给予化痰止咳、活血通经中药治疗,联合复大新、甲泼尼龙、化痰片、硝酸甘油等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活血化瘀等。雾化吸入。 经过79天的治疗,他的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 2000年4月21日转入心脏中心,口服补心芪口服液、喜克劳等,无明显好转。
4月28日,邓教授应邀检查病房。 当时的症状是:头脑清醒,烦躁,面色苍白,气短,尤其是活动时,口干,饮酒有限,睡眠不好,排便不畅,舌质苍白,边缘有瘀点,白腻。舌苔,舌根脉曲,脉六弱,尤以左寸,右寸浮,验血结果,电解质均正常。 查房后,邓教授指导:中医诊断是肺胀。 其证为肺、脾、肾三虚,瘀血痰阻。 治疗以化痰宣肺、益气化瘀为主。
处方:紫苏子10克,萝卜子10克,白芥子1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三七2克,三七6克甘草和一对壁虎。 、传真花10克、鹅管石30克。 6剂。
二诊:服药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心烦气短明显减轻,睡眠改善,但仍有出汗、气短、恶心、便秘、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黄,六证。 脉微弱,浮二寸。 方法是温肺肾、化痰散瘀。
处方:五角龙50克,党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紫苏子10克,萝卜子10克,白芥子10克,五味子30克鹅管石,6粒甘草克,壁虎1对。 巴沙鱼2克,白术15克,吉林红参10克(分别炖煮)。 7剂。
服药后,病情稳定,已出院。
【注】邓教授认为,本病起病缓慢。 久而久之,肺、脾、肾都虚了,虚阳就往外飘。 出现上述症状,是病情严重阶段的表现。 气虚不能蒸发津液,故口干不能饮水。 面色苍白、出汗、舌质淡,都是虚的表现。 由于肺、脾、肾长期虚损,津液在输布、转运、蒸发中失失,积聚成痰。 痰湿内阻,故舌苔白腻,舌边有斑。 舌根有瘀点,脉络曲折,故本病主因是虚、痰、瘀。 采用健脾、温肺补肾、化痰散瘀的治疗方法。 五爪龙、党参、云苓、白术健脾补气,壁虎温肾补气,鹅管石温肺化痰,萝卜子、白芥子、紫苏子减少理气化痰,法下化痰燥湿,田气末活血化瘀,直达病根,疗效甚佳。 鹅管石又称钟乳石,可壮阳温肺,但长期服用会引起胃结石。 因此,邓教授在药物病理有效后及时取出鹅管石,然后用麦冬、五味子滋阴,防止温热。 燥伤阴,真是奇妙。 邓教授始终重视保护正气,初诊痰肺血瘀时,不忘温补肺、脾、肾。 当病情缓解后,可以用吉林人参补气强身,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本文中的方剂和剂量仅适用于患者当时的病情。 如有必要,读者应去正规医院,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治疗方案,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