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味佳肴和美丽风景的陪伴,任何旅程或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 在《逛吃贵州》的绿色山水和平凡小巷中,有一个你看得见、遇到、闻到、吃到的贵州在等着你。
当你看到令人向往的地方时,就该出发了。
文章链接:贵州游吃吃| 脆米粉,又名绿豆粉,是我记忆中的铜仁美食
首先,我要道歉。 上周《吃在贵州》专栏《脆米粉,又名绿豆米粉,是我记忆中的铜仁美食》发表后,铜仁地区的朋友纷纷留言,指出文章中的不准确之处。 ,选几个放在下面——
脆米粉以大豆为原料,在松桃、碧江等地比较流行。 它们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里面添加了绿色蔬菜。
绿豆粉在铜仁西部五县,即思南印江地区较为流行。
思南的名字叫绿豆粉(西五县都有),和脆米粉很像。 脆米粉是铜仁独有的,形状比绿豆粉更粗更宽,颜色更绿。
脆米粉和绿豆粉不是同一种东西,不能称之为“也称”……
这是我的疏忽,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一位祖籍重庆秀山的朋友也留言说:“小时候,我们经常用木椒油吃。(脆米粉)最初来自秀山,然后传到松桃,再传到铜仁,然后到河口,世界终于公开了!”
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与贵州松桃县接壤。 旧事不可考,估计这段话也会引起争议,不管锅巴米线起源于哪里,又是如何传播的。 但有一点大概是确定的,那就是食物的流动总体上与移民的迁徙轨迹有关。 而我们每去一个地方,就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很正常。 久而久之,线索变得模糊,各有特色,显得各有不同,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美食风格。
我暗自认为,上述地区的脆米粉或者绿豆粉也符合这个规律,那就是它们一般都是同一个来源。 它们分开后,生产方法和原材料可能会略有不同。 追根溯源,差异远小于相似之处。 对于我这样初来乍到又缺乏考察的外国人来说,确实很难辨别其中的微妙之处。 我借此机会向您道歉并希望您能原谅。
我想谈谈这个话题,所谓的饮食传统。 最近正好在看美食纪录片《天下的味道》第二季,第三集《全世界的酱料》捕捉到了来自我们近邻四川的豆瓣酱。 这种被誉为“川菜之魂”的调料,以蚕豆、辣椒等为主要原料。 它经过复杂的发酵过程,创造出特殊的味道。 然而绿豆粉,对于同一个省份四川来说,“当地风俗习惯和豆沙制作技术的细微差别,也让他们的口味有所不同”。
人类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月亮是故乡的光明”。 谁不说我们的家乡好? 这是可以理解的,无需多言。
我想说的是,所谓传统本来就很难一言以蔽之。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传统,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记忆,一个地方的人有自己的认知。 每个人所认为的传统都是不同的。 街上有很多标榜“正宗”的小吃。 虽然都是为了招揽生意的噱头,但也透露出独树一帜的自豪感。 写《吃在贵州》专栏,除了向外界宣传贵州美食和美景外,还有消除对小吃甚至文化狭隘看法的意义,因为美食与人的流动和融合息息相关。 它将不断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回到上一期的锅巴和绿豆面,你绝对可以从朋友的评论中找到多样性甚至多样性的线索。 只写那些原产地流行的所谓零食,恐怕不现实,也不合适。 可能的。
卢树湘先生翻译了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的《文明与野蛮》。 他在后记中写道:“文明不是任何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结果。” 。 零食虽小,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当然,我们一定要“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也不会有例外。
有时间我还会再去铜仁。 当地的朋友不妨引导我尝试几种不同的米果面和绿豆面,并告诉我其中的秘密。 我可以学习《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和《家家户户吃未来》,并实践一下。 拥有真正的知识不是很快乐吗?
撰稿:周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