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介绍
【内涵】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模式下,成员的个体心理特征消失,感情和思想转向同一个方向。 由于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一旦形成网络热点,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铺天盖地,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就会“脱颖而出”达到“一响应百响应”的目标。 影响。 这种舆论的趋同反映了网络群体的心理。
【典型代表】
网络暴力与抢盐争议
【特征】
1、冲动多变,缺乏理性,表达随意且不负责任
团体通常不会做出预先计划安排。 情感往往压倒理性,盲目冲动取代思考。 他们甚至在社会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发泄自己的不满。 当舆论的方向发生变化时,他们就会迅速改变批评的对象。
2、容易受建议、轻信谣言、缺乏歧视意识
群体成员通过暗示、情绪感染等方式加速无意识人格的显现,个体会很快屈服于集体思想,个人意识很快被集体意识取代,人们会立即将暗示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倾向。
3. 极端的道德信仰,愿意充当舆论的评判者
团体中不时树立高尚道德行为的榜样。 他们都把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它。 这种极端的道德信念很快就会传染,获得认可并形成群体压力,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力和攻击。
4、情绪夸张、简单,习惯于放大事件。
群体中某人第一次歪曲事实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在暗示和相互感染的推动下,一个人创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人接受。 这种夸张而朴素的情感往往是最有感染力的。 毕竟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极其简单,而且大多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促进因素】
1、“匿名者”的独特身份
即网络环境的匿名性。 在匿名的前提下,网民作为团体的一员,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隐藏在群体中使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因此,依靠匿名和群体的力量,会滋生权力扩张和肆无忌惮的随意心态。
2. 班组长“缺一不可”
名气是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个想法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力。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数量会彻底麻痹人的批判能力,人们会轻易接受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出名的往往是网络红人,比如微博上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 他们在网友中的关注度很高,他们的声音会吸引数以万计的人。 人们的意见有重要的影响。
【预防方案】
一、建立网上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在热点事件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应及时主动应对,披露相关信息或公布最新进展,满足网民关切,有效抑制舆论进一步酝酿和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应加紧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言论的责任和后果,以约束网民不负责任的言论,规范网络群体行为,减少网络群体心理出现的机会。 此外,法律法规的执行对于重建网民的责任感至关重要。
3.构建舆论引导网络
搭建由非政府组织牵头、政府参与的专门报道、跟踪、评论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协作平台,发挥舆论引导力量。 政府只能充当幕后的资金支持者而不能出面,但在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中必须接受和执行党和政府的宣传政策。
4、促进各阶层利益和声音公平、平衡沟通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缺乏沟通有关。 在社会转型时期,特别需要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公正、平衡的意见和声音。 网络媒体作为自由、动态的自媒体,可以而且应该成为这种沟通的桥梁。
【知识拓展】
沉默螺旋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伊曼教授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提出。
具体内容是: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时,如果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这种观点就会更大胆地发表和传播; 如果他们发现没有人有某种观点,他们就会积极参与。 或者很少有人关注(有时会出现群体攻击),即使你同意,你也会保持沉默。 一方意见的沉默导致另一方意见的增加。 这样循环下去,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2. 写作材料
“给出的信息”提到,“不幸的是,几次抢购风潮和其他社会事件似乎表明,用‘科学’生活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没有科学的思维和态度。’”请结合对这句话的思考,可以参考
“给定信息”,创建自己的主题并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自己的角度,意图明确,深思熟虑; 与现实相关,而不限于“给定信息”; 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800-1,000 字。
参考文章
国家科学品质的稀缺品:科学精神
科学一词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了。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代科学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科普活动也开展了40年群体心理,国民科学知识水平也普遍提高。 但在科学最繁荣的现代中国,“神医”盛行,“活佛”横行,不仅有“非典”板蓝根效仿,还有放射性盐耕的闹剧,科学思维的匮乏变得越来越值得关注。
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就在于缺乏自觉的歧视意识,即缺乏独立判断的理性和思维。 细数新世纪以来的重大社会事件,反科学追随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目睹、经历甚至参与了太多的反科学、伪科学现象,而驱使人们互相推波助澜的,就是变电站、手机基站的辐射。 人们坚信 PX 会导致癌症,同时也担心 PX 会导致癌症。 可悲的是,这种相信和恐惧并不是人们的理性判断,而大多是未经验证的情绪表达,是不明白原因、辨别真假而做出的从众行为。 然而,这种没有辨别力和深入思考的言行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它们不仅对当事人没有任何实际利益,还会破坏社会理性,散布反智、反科学的言论,阻碍人们智力的进化。
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还在于缺乏求实意识,即缺乏探索验证的态度和习惯。 这里所说的求真,并不是指对真理的终极追求,而是理性客观地探索事实,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邻避效应”目前正在困扰各大城市,但仔细审视人们的诉求,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人们反对的理由全都是“致癌”。 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们的公民很少有人主动去了解和调查事件的起因和事情的真相。 即便是专业学生乃至最高学府的专家学者出面澄清后,他们也依然无动于衷,不肯相信。 如果将这种拒绝视为“塔西佗效应”的影响,那么公众的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拒绝了官方的解释后,民众仍然没有自己找到答案来验证真伪。 这种思维惯性和选择性信仰,是缺乏求真意识的表现,也是很多群体恐慌的根源。 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们的积累还不够,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发达、科学知识快速普及的环境下。 远不及谣言传播的速度。 鉴于此,培养国人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树立理性思维应该是下一步科普工作的重点。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以互联网为载体,着力提高明辨求真意识,一定会引导中国人民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拨浊扬明、培育光明。理性科学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