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
不耐烦,
只要把它翻过来!
《伤寒论·伤寒例》云:
“十五日得一气,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合称二十四气。……故冬至后,一阳曜升一阴曜落,夏至一阳曜落,气低则阴气高,也就是说冬夏两至是阴阳合一……这不可避免的方式无法清楚地理解。”
根据五动六气理论和中国传统历法,五日为一期,三期为一气,十五日为一气(十五为一气),一年四时(四时之中),一季有六个节气(一次有六气),故有四十六节气和二十四节气(四十六节气称为二十四气)。 气候的形成无非就是天地阴阳的变换,盛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二十四节气,有冬至、夏至为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即冬夏两至为阴阳结合)。 冬至时生一阳(故冬至后一阳气上升,一阴气下降),夏至时生一阴气(夏至后一阳气下降,一阴气下降)。一阴气上行)。 二十四节气可以与十二卦卦相结合,表现出天地阴阳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达到了顶峰。 如果顺应夏季阳气最盛的气候特点,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激发人体的阳气,天人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强身祛邪,将深寒风寒之邪以及冬季易发生的疾病,消灭在萌芽前。
…………
冬病夏治的常见症状有:
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颈肩腰腿痛: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肩周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腹泻、消化不良等。
妇科全身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等。
其他:睡眠障碍、疲劳、感冒等免疫力低下的人。
上述症状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秋冬季节加重,夏季减轻。 其实,五脏六腑的疾病,冬夏皆可治疗,尤其是肺病。
夏治冬病最显着的特点是在三伏天,俗称“三伏天”时使用此疗法。 “三伏贴”常使用刺激性药物,根据辨证、体质选穴,贴于特定穴位,甚至会引起局部起泡甚至化脓。 中医称其为“灸疮”,又称“天疮”。 “艾灸”、“自灸”或“泡沫疗法”。
…………
如何操作
1 操作前准备
施穴前应询问详细病史。 对所应用药物过敏的人不宜使用此方法。 涂抹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糜烂、溃疡等情况。 如果您感到任何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
2 选穴
选穴与针灸治疗基本相同。 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的。 根据不同的保健需要、疾病证候、腧穴特点,通过病、证、体辨证,合理选择相关腧穴,组方应用。
每次施药不宜选取太多穴位。 它们可以单独或组合选择。 它们需要灵活控制,并且应该少而精确。 一般以6-8个穴位为宜。 常用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等处,主要是胸、腹及颈、背、腰部的穴位。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保健和调理,可以多组穴位交替使用,也可以一次贴敷一组穴位。 不宜在同一部位连续涂抹产品时间过长,以免药物时间过长刺激皮肤,引起皮肤溃疡。
3种应用方法
体位选择:根据所选穴位,采取合适的体位,以保证用药安全。
敷贴局部皮肤准备:敷贴部位(穴位)按常规消毒。 由于皮肤受到药物刺激,会引起发红、起水泡、破损,容易发生感染。 用药前,找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清洗局部,或用75%乙醇棉球进行局部消毒,然后再涂药。
涂敷药物的固定:为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应将涂敷的药物固定好,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以直接用胶带固定秘穴,也可以先盖上纱布或油纸,然后再用胶带固定。 若涂于头面部并用绷带固定,可防止药物落入眼睛,避免发生意外。
如需换药,可用消毒的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石蜡油轻轻擦去皮肤上粘着的药物,擦干后再涂药。
4. 申请时间
施用时间取决于所选药物和身体状况,并以施用者的耐受性为限。 一般为2~6小时,一般不超过6小时。 对于老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可适当缩短涂抹时间。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瘙痒、疼痛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
4 注意事项
使用期间应避免风寒,忌食生冷、生冷、海鲜及辛辣刺激性物质。
涂药后注意局部防水。
如果您对胶带过敏,可以使用防过敏胶带或使用绷带固定所涂药物。
儿童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太大的药物,且应用时间不宜过长。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5 禁忌症
局部皮肤有伤口、溃疡、感染或严重皮肤病时应禁止使用。
慎用于五官、关节、心脏和大血管。 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进行发泡,以免发泡留下疤痕,影响美观或活动功能。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能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应禁用。有些药物,如麝香,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糖尿病、血液病、发热、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如果您患有艾滋病、肺结核或其他传染病,请谨慎使用。
6 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涂抹后,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潮红、轻微发红、小水泡、轻微瘙痒、烧灼感、色素沉着等,这些都是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要特殊处理。 但要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摩擦、抓伤。 局部不要使用洗漱用品或涂抹其他止痒药物,以免进一步刺激局部皮肤。 若出现下列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用药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微疼痛等现象,属正常现象。 若施药部位有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撤药,并及时终止施药。
对于皮肤过敏,可以外涂抗过敏药膏。 若出现大面积、严重程度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应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对症治疗。 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果皮肤出现小水泡,可将碘伏或龙胆紫溶液涂抹在表面,让其自然吸收。 对于较大的水泡,可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下端,将水泡引出,或用一次性注射器将水泡抽出,然后涂上碘伏或龙胆紫溶液进行收敛。 您也可以将碘溶液涂抹在破裂的水泡上。 消炎药膏和外用无菌敷料预防感染。 如果水疱尺寸巨大,或水疱内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皮下组织外露、出血等情况,应到专业医院对症治疗。
…………
三伏贴基础知识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的比例是多少? 😕 😕 😕 。
(具体用量请查看直播课程!)
呼吸道疾病加生黄芪、防风,与其他药物的比例是多少? 😕 。
对于颈肩腰腿痛,千火和肉桂与其他药物的比例是多少? 😕 。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加川芎和红花,与其他药物的比例是多少? 😕 。
消化系统疾病加白术和干姜,与其他药物的比例是多少? 😕 。
对于妇科全身疾病,当归和小茴香与其他药物的比例是多少? 😕 。
(具体用量请查看直播课程!)
将所有药物研成细粉,混合均匀。 使用时,将药粉与适量姜汁、黄酒、蜂蜜调和成糊状,制成小圆饼或丸备用。
申请地点:
呼吸系统疾病:肺俞、大柱、风门、天突、膻中、大椎、定喘、高潮、白劳、心俞、隔俞、肾俞、脾俞、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穴位。 每次用6-8个穴位为宜,交替使用。
颈肩腰腿痛:大椎、大柱、风门、命门、神柱、至阳、高纹、白劳、心俞、隔俞、肾俞、脾俞、气海、关元、神阙、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阴陵泉、血海、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穴位。 每次用6-8个穴位为宜,交替使用。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膻中、内关、肺俞、心俞、厥阴俞、隔俞、肾俞、脾俞、白老、足三里、太溪、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 每次用6-8个穴位为宜,交替使用。
消化系统疾病:至阳、命门、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太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 每次用6-8个穴位为宜,交替使用。
妇科系统疾病:膻中、神阙、气海、关元、胞宫、会会、心俞、膈俞、肾俞、脾俞、肝俞、胆俞、命门、代脉、八髎、足三里、太溪、血海、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等穴位。 每次用6-8个穴位为宜,交替使用。
使用时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中、末日的第一天进行治疗(如果中月持续20天,则可以每10天加贴一贴)。 夏季也可施用,每次施用间隔7至10天。
疗程:连续应用3年为一个疗程。 治疗后,患者可以继续应用,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附:2018年三福发帖时间
初始期间: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中府时间: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
最后期限: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