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熟悉了病历,发现很多患者都做过血清蛋白电泳检查。 那么这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请记住,之前可以进行尿蛋白电泳,根据蛋白的大小可以确定肾脏疾病的位置和程度。 血清蛋白电泳怎么样?
我不会看书学习,但向十潭在生物化学方面就学过这一点。 于是我拿出书,拂去七八年的尘埃,再次解封久违的书香。 血清蛋白电泳利用电泳测定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百分比。 对肝肾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其等电点低于pH 7.5。 如果在电泳过程中置于 pH 8 以上的缓冲液中,它们都会解离成负离子,然后向正极移动。 由于它们的等电点、分子量和分子形状不同,它们的电泳速度也不同。 因此,可以区分血清中的蛋白质。 那些分子量小、电荷高的游得最快。 血清蛋白按游动速度的顺序大致分为白蛋白、α1、α2、β、γ球蛋白。
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摘自《香石潭》如下:
1.急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早期或病情较轻时,血清蛋白电泳无明显变化。 病情加重后,总蛋白、白蛋白、α2、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 随着病情好转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减少。 球蛋白可逐渐恢复正常,而丙种球蛋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慢性肝炎时白蛋白和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明显升高,A/G比值降低,比急性肝炎更为严重。 其严重程度与疾病的发展成正比。
2. 肝硬化和肝癌
白蛋白减少,β、γ球蛋白增加更明显,β、γ难以区分,可能出现连续的“β-γ桥”。 肝癌的基本情况与肝硬化相似。 其区别在于:①α1、α2球蛋白增加; ②有时白蛋白和α1球蛋白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区域,即甲胎蛋白区域。
3.肝外疾病
(1)肾病综合征:白蛋白减少,α2、β-球蛋白增多。
(2)多发性骨髓瘤:β、γ球蛋白增多,β、γ球蛋白之间或γ球蛋白处可能出现新的蛋白区,即M蛋白区。
(3)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肝脏病变类似,白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