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凝胶和离子强度电渗作用及催化剂汇总!!

纤维状。 μ=ν/X=Q/6πηγ 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 样品本身:电荷量、分子大小、形状。 电场强度:电压电泳介质的pH值和离子强度。 电渗效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类按凝胶装置分为盘式电泳和板式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优点 聚丙烯酰胺是一种合成凝胶。 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高弹性、透明性、高化学稳定性和高分辨率。 这只需很小的样本量即可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以聚丙烯酰胺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技术。 圆盘电泳通常是一种不连续系统,利用缓冲液的离子组成、pH 值和凝胶孔径进行电泳。 带电粒子的电泳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浓度效应。 板电泳单体丙烯酰胺(Acr)与交联剂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交联形成三维网络凝胶。 催化剂:过硫酸铵(AP) 促进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 聚丙烯酰胺凝胶(gel,PAG)的聚合反应: 凝胶力学性能 凝胶总浓度 T% = (a+b )/m 凝胶交联度 C%=b /(a+b) a: 凝胶溶液中所含的 Acr g 数 b: 凝胶溶液中所含的 Bis g 数 m: 凝胶溶液中缓冲液的体积 凝胶孔径越大 T%以毫升为单位血清蛋白电泳,孔径越小。

蛋白质分子量范围(KDa) 适用凝胶浓度(T%) 30~200 5 15~100 10 10~50 15 2~15 20 缓冲液离子组成和pH值不连续:电极缓冲液通常为pH 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样品和浓缩胶中的 pH 6.7 Tris-HCL 缓冲液。 甘氨酸的电离度小,有效迁移率小,故称为慢离子。 浓缩胶中的氯离子完全电离,有效迁移率大,称为快离子。 蛋白质在堆积凝胶中介于两者之间。 电泳开始后,蛋白质被压缩。 1cm厚的样品层可压缩至0.25μm的厚度。 三大效应: 浓度效应 成分 pH 值 孔径 电泳缓冲液 甘氨酸(慢离子) 8.3 样品蛋白 6.7 浓缩胶 Cl-(快离子) 6.7 大分离胶 Cl-(快离子) 8.9 小分子筛效应:分子量或分子量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蛋白质通过一定孔径的分离胶时,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挡,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 这就是分子筛效应。 当样品进入分离胶时,凝胶孔隙较小,移动缓慢。 分子量小意味着阻力低,移动快; 分子量大意味着阻力大,移动慢。 电荷效应:不同的电荷量导致不同的迁移率。 实验步骤 试剂 分离胶 (ml) 浓缩胶 (ml) 分离胶缓冲液 1.25 – 单体交联剂 2.5 1.5 浓缩胶缓冲液 – 1.24 蒸馏水 6.15 7.16 催化剂 (10%AP) 0.1 0.1 TEMED 0.01 0.01 SDS 0.1 0.1 总体积约10 约10 实验步骤 1. 准备PAGE凝胶柱 (1) 画线并密封:在一端7cm和7.5cm处画线,并在这一端的喷嘴中插入橡胶垫。

(2)制备分离胶:制备7.5%分离胶,缓慢注入7cm处玻璃管中,加水防止氧化,室温聚合20-30分钟。 (3)浓缩胶的制备:制备4.5%浓缩胶。 倒掉分离胶上的水,用滤纸吸收剩余的水。 添加浓缩凝胶并用水密封。 室温聚合20-30分钟。 注意事项:(1)加胶时避免产生气泡; (2)注水时,使用滴管或移液器尽量轻,避免胶面振动和扩散; (3)长针头容易堵塞,不宜用于注水; (4)滤纸不能接触胶面。 2、上样及电泳:将凝胶管插入电泳槽底部的橡皮塞孔中,加入电极缓冲液和下层电泳槽,然后将凝胶管与上层槽放置,除去气泡,加入将 50 μl 样品溶液加入浓缩胶中。 面条。 添加电解液直至电泳槽充满。 电泳时间约1.5小时。 上层浓缩胶电流为1mA/管。 下层分离胶电流为5mA/管。 停止电泳直至溴酚蓝染料前沿到达凝胶末端。 3. 染色并观察结果: (1) 将凝胶从玻璃管中取出,小心不要弄破凝胶。 (2)凝胶考马斯亮蓝染色,60℃,15min。 注意:考马斯亮蓝需要回收。 (3)脱色,60℃,15min; 更换脱色液; 脱色直至背景清晰。 (4)观察结果。 结果示意图:γβα2 α1白蛋白 1.丙烯酰胺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是神经毒性试剂,可刺激皮肤。 小心避免直接接触。 2、制胶时应充分摇匀,最后添加促进剂TEMED,以免产生气泡。 3. 先填充分离胶,待凝固后再倒入浓缩胶。 不要颠倒顺序。 4. 从玻璃管上剥离凝胶时要耐心,避免划伤或破裂凝胶。 5、注意实验现象:界面、浓度效应。 6、请勿将固体胶倒入水池中。 防范措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