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用药原则一:宜少不宜多。
无论是神经阻滞还是静脉用药,给药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能充分满足麻醉需要的最小剂量就是最合适的剂量。 这有两层意思。 首先局部麻醉药,剂量必须能够完全满足临床麻醉的需要。 其次,用量必须是满足需要的最小量。 很多医生在谈到麻醉剂量时只想到第一个含义,而往往忽略了第二个含义。
或者为了追求麻醉效果,你可能会错误地选择“多大于少”的策略。 过量用药不仅无益,还可能引起循环波动、呼吸抑制、各种毒性反应以及代谢恢复延迟的发生率增加。 即使是最“无害”的药物,至少也会增加身体药物代谢的负担。 因此,即使有时用药剂量在安全范围内,也应选择有效的最小剂量策略。 盲目加大剂量来获得同事对“麻醉水平”的认可,是一种极其幼稚和错误的麻醉理念。
麻醉用药原则二:缓慢用药,不宜过快。
大多数情况下,快速推注麻醉药物除了显示麻醉师动作迅速之外没有其他意义,因为相对较慢的推注也能达到同样的临床效果。 虽然许多药物快速推注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但仍建议相对较慢的推注速度。 首先,人体对血药浓度变化的适应或补偿始终存在一个时滞。 如果血液药物浓度上升过快,身体可能会暂时失代偿,某些患者可能面临危险。
其次,如果是椎管内麻醉,注射速度太快可能会导致麻醉平面不可控,而缓慢注射则可以使麻醉平面更加稳定可控。 依靠注射速度来达到水平的方法值得商榷。 。 第三,边注射药物边检查药物是否正确,边注射药物边观察患者情况,是麻醉医生良好的工作习惯。 它可以尽早发现人体用药错误和药物毒性、过敏等不良反应。 麻醉中不应提倡这种做法。
麻醉用药原则三:简单不复杂。
许多人喜欢在麻醉期间使用大杂烩的药物。 例如,在全身麻醉中,可能同时给予三种或四种类似的镇静药物,声称“大杂烩”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减少不良反应。 使用麻醉药物大杂烩的麻醉理念实际上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
首先,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功效和药代动力学参数。 任何药物的适当剂量是多少? 手术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醒来? 有哪些不良反应? 毒品如何影响不同人的脾气? 这些不是看资料、看书就能解决的。 相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反复的经验,麻醉医生才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单独使用很难准确掌握不同的患者。 所以刚开始学习麻醉并结合使用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熬糊熬中药的做法。
其次,复方用药的基础是了解每一种成分,才能做好复方用药。 毕竟大多数麻醉师都是受过西医训练的,这和中医的逻辑完全不同。 我不熟悉七氟烷在麻醉和镇静中的简单用途。 谈论七氟醚联合丙泊酚麻醉的优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情况不断变化。 过于复杂的用药策略会严重干扰医生对病因的判断,导致病情出现时病因不明,处理起来就像浑水摸鱼,靠运气。 因此,我主张全身麻醉用药的原则是用清、提神、镇静、镇痛、肌松三药。 每种药物都有明确的作用、药理、副作用、不良反应。 当问题出现时,准确地找到答案就会容易很多。
第四,七氟醚的ETAG监测、丙泊酚的TCL参数以及10-8-6方案都是把握麻醉和镇静深度的经典理论。 这些理论和实践可以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麻醉深度。 知道它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大杂烩地使用全身麻醉和镇静药物,这些经典理论只能沦为垃圾,不能用来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你好,我好,他好,大概都差不多吧”。
麻醉用药原则四:能提前做,不能拖延。
在临床麻醉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皮肤切开后,血压升高,我认为阿片类药物可能不够,而当我活动时,腹部收紧,我认为肌肉松弛剂可能不够,所以我需要快速给予药物。” 对于这些延误的治疗是一种无奈的补救措施,但一个完美的麻醉师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忽视它。 麻醉医生在管理术中患者时,必须学会阅读手术流程,预测患者可能进入的状态,提前安排麻醉治疗。
有时甚至需要了解手术的难度、手术医生的能力和状态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做到“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准确、预给药不仅可以使麻醉更顺利、手术更顺利,还能帮助麻醉医师不断观察和思考病人的病情,训练麻醉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全面提高麻醉医师的综合技能。
麻醉用药四原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是我对临床麻醉用药通用规则的总结。 它不仅适用于全身麻醉,也适用于脊髓和其他神经阻滞药物。 甚至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也有参考价值。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