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专家、副院长何晓顺正在对老丁进行随访。
三个月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带领的器官移植团队完成了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等器官移植手术,成功解决了困扰他十多年的难题。一次性进行单次肾移植。 多器官衰竭问题。 术后4周康复出院; 术后两个月,肝肾功能复查结果良好。 他不再患有乙型肝炎,不再依赖胰岛素注射和血液透析治疗,终于恢复了正常生活。
这是我国首例采用该技术进行多达四个器官移植的病例,标志着器官移植这一高精尖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
患病11年
在中山市第一医院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老丁亲笔写了一封感谢信。 他没想到,通过一次手术,就能解决困扰他十几年的诸多问题。
患有乙肝和糖尿病的老丁,11年前就进入了尿毒症和肝脏失代偿阶段。 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要求他每天注射3次胰岛素。 糖尿病对肾脏的侵袭,让他提前进入透析阶段,需要每两天透析一次。 再加上严重肝硬化导致的视网膜病变和食欲不振器官移植,患病以来的生活质量一直很差。
为了治疗,他和家人去了多地多家医院。 无论是药物还是透析,老丁的脏器衰竭都没有得到根本逆转。 11年来,他的肝肾功能仍在慢慢恶化,一度引发严重消化道出血、视网膜病变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长期患病,老丁的心情越来越焦虑,家人也忧心忡忡,接近崩溃的边缘。
多家医院建议他进行肝移植、肾移植。 但由于涉及器官较多、移植难度较大,老丁还没有下定决心。
通过深圳市人民医院林建伟医生的介绍,老丁了解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情况。 他们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可以同时治疗严重的肝病和糖尿病。 怀着一线希望,老丁从深圳来到了广州。 经副主任医师鞠伟强评估后,入院检查评估,再进一步诊治。
一次进行四器官移植
解决所有患者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何晓顺教授(手术台前左一)正在为患者进行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
入院后,何晓顺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邀请本科科肾移植组、肾内科、内分泌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科室共同会诊。为老丁制定个性化计划。 移植治疗选择。
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老丁的肝脏明显萎缩,并发严重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也非常明显。 如果不及时进行肝移植,随时可能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他的双侧肾脏也基本萎缩,并合并双侧肾结石。 虽然定期进行血液透析,但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肌酐仍然在/L以上(正常值为80-/L)。 肾移植也是一个合适的适应症; 丁老人每天的胰岛素用量达到了40单位,他的眼睛也出现了视网膜病变,胰腺功能已所剩无几。 考虑到多器官移植的优势,胰腺移植也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同时,胰腺和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这使得单一的胰腺移植不太可行,所以老丁在他的移植计划中又增加了一项。 胰腺联合十二指肠移植,再加上肝、肾两大器官,意味着老丁需要同时接受四个器官的移植。
问题在于,肾移植虽然也是常规移植手术,但在同一次手术中完成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和肾移植尚无先例。 同时移植肝脏、胰腺、十二指肠、肾脏如此多的器官,无论是手术技术、麻醉技术、重症监护技术等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经过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取得知情同意,最终达成手术方案。
随后,团队为老丁完成了相关术前检查,调整了胰岛素和血液透析治疗方案,调整了术前基本条件。 经过一个月的等待,在与COTRS系统(中国计算机器官分配共享系统)结果匹配后,老丁终于有机会接受手术。
何晓顺表示,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联合肾移植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然而,多器官同时移植无论从手术难度、围术期管理、术后抗排斥方案的调整等方面都非常具有挑战性。 因此,需要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和围手术期管理计划。
紧张有序的多器官移植手术进行中。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在国内其他单位很少涉及。 这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优势技术,也是我国在全球器官移植领域闻名的技术之一。 何晓顺教授团队早在2004年就完成了世界首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2015年因其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方面的技术创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它从未停止过探索。 目前,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数量和临床疗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多年来,我们中心接受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5.7%,1年生存率为90%。这个结果已经接近了“单次肝移植,年龄最大的患者74岁,目前,老人在接受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移植后,还活着五年多了。”何晓顺说。
捐献的肝脏保持无缺血状态
7小时完成四大器官移植
按照何晓顺的计划,先进行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然后进行肾脏移植。 该手术配备了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的五名教授和数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博士生。 麻醉科和手术室还配备了精锐战士,轮流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在器官获取方面,为了避免捐献过程中器官获取、灌注、冷藏等过程中造成的损伤,移植团队特意采用了中山市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原创研究成果——无缺血器官移植。 在捐献者被确认死亡、无法再向肝脏供血后,团队开发的器官修复系统取代了死者的循环系统,继续为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提供血液供应、氧气和氧气。 确保死者去世后捐献的肝脏仍然足够新鲜。
器官获得后,移植手术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首先,鞠伟强副主任医师和陈茂根副主任医师进行了多个器官(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的采集和修复,包括切除多余组织、修复血管、整体保存器官; 邓荣海副主任医师获得供肾并进行修复。
在术前病情讨论环节,对这次超大型手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
随后,老丁的手术就开始了。 在术中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维持下,在麻醉科马无敌、海丙汉医生的严密监护下,在手术室器械和巡回护士的配合下,何晓顺教授团队顺利完成了肾移植手术。病变的肝脏有序地进行。 以及移植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的植入。 与普通肝移植的植入不同,多器官移植具有更高的技术难度。
在何晓顺的指导下,鞠伟强副主任医师带领陈茂根副主任医师、陈志涛、郭一文医生共同努力,仅用5个小时就完成了病灶肝脏切除及上腹部多个器官移植。 打开血流后,新的肝脏和胰腺立即恢复正常颜色。 病情稳定后,器官移植科主任王长喜教授、副主任医师邓荣海进行肾移植,2小时内完成异位右肾移植。 血流打开后不久,尿液就会从输尿管流出。 整个手术仅用了7个小时,麻醉师团队密切配合,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
随后,老丁被转回重症医学科,在蔡长杰教授团队的高度重视下接受监护和治疗。
手术顺利完成,但团队一刻也不敢放松。 术后监测和恢复对于整个器官移植团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验。 “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多学科协作、灵活调整治疗方案”是团队制定的总体治疗政策。
术后排斥反应、感染、血管并发症等都是整个团队在术后恢复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术后4周,器官移植科医疗团队精心护理和护理,督促他早点下床,进行心理疏导,指导他合理饮食,加强营养。 术后一周,老丁的肝功能指标达到正常,肌酐也在术后三周降至正常。 手术三天后,他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 从手术后卧床到无需支撑就能独立下床。 从深受疾病困扰到康复健康,老丁和医疗团队携手努力,成功攻克了术后恢复期。
多器官移植
将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带来福音
手术4周后,老丁顺利出院。 “感谢器官捐献者,感谢中山第一医院的新技术救了我的命!” 老丁恢复得很好。 与术前肝功能严重恶化、需要依赖大剂量胰岛素和频繁血液透析治疗相比,老丁已经能够恢复日常生活。
这次复查也表明,他的病情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移植后的创伤已基本恢复,供体肝、肾、胰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老丁的病情,我们制定了最适合他的治疗方案。” 何晓顺教授表示:“这是国内首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结合肾移植技术,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创新意味着生命!” 参与老丁治疗的医生和护士看到了老丁的手术过程。 他们都为能够回归正常生活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联合肾移植的成功也给多器官衰竭患者带来了福音。 因为腹部主要脏器的疾病终于有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临床上,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占肝硬化患者的30%,这些患者一旦出现胰岛素依赖,就意味着需要进行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移植。”何晓顺说。
采访与写作:南都记者王道斌、实习生肖佳佳
通讯员 彭福祥 潘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