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的毒素是养鱼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这两项毒素指标必须为零。作为一名合格的养鱼人,你对鱼塘毒素的容忍度应该为零。对水毒素零容忍是我一直坚持的信念,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想要养好鱼,必须对氨和亚硝酸盐有所了解。下面就来解读水中的杀手“氨和亚硝酸盐”。
氨水又称氨水,是鱼塘中最毒的物质。
1. 氨生产途径
1、鱼的呼吸:鱼可以通过鳃直接把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尿:鱼尿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养细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粪便、吃剩的饵料、死鱼等有机物被异养细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是氨,这是鱼塘中氨的主要来源。
2. 氨的危害
氨对鱼类有很强的毒性,比亚硝酸盐高出十倍。即使在非常低的浓度下毒水,许多鱼也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氨对鱼类的毒性因浓度和鱼类种类而异,一般如下:
浓度为0.01-0.02ppm时:
鱼类暂时可以忍受,但长期下去就会出现慢性中毒。氨会干扰鱼类的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黏膜层,降低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鱼类慢性中毒的症状有:经常在水面上喘气,鳃变成紫色或暗红色,更容易昏昏欲睡,食欲不振,呆在池底不动,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纹等。
在0.02-0.05ppm浓度下:
氨能与其他疾病一起加速鱼类死亡。
浓度为0.05-0.2ppm时:
会直接损伤鱼的皮肤和肠粘膜,引起体表和内脏出血,损害脑和中枢神经系统,0.05-0.2ppm为最低致死浓度,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而迅速死亡。
3. 氨中毒机制
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经鳃丝进入血液,将血红蛋白氧化成高价血红蛋白,使其失去运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而窒息死亡。
氨中毒症状
鱼开始游走,有时出现下沉、侧卧、抽搐等症状。
他临死前呼吸急促,嘴巴张大,挣扎着,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伸展,基部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没有凝固,颜色发暗,呈紫色而非红色,肝脏、脾脏、肾脏的颜色都是紫色。
5. 氨的存在
水中氨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种是分子形式的“氨”(NH );另一种是离子形式的“铵”(NH )。氨有剧毒,而铵则无毒。氨测试试剂盒通常测试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总浓度很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很大,而有毒的氨(NH )的比例很小。
氨与铵在水中是依据pH值相互转化的,pH值越高,水中毒氨(NH )所占的比例就越高。比如在酸性水中,毒氨(NH )基本不存在;当pH=7时,毒氨的含量只占总氨含量的1%;当pH=9时,毒氨的含量却占到总氨含量的25%,所以氨的毒性是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大的。
水体中有毒氨(NH )占总氨氮的比例(%)
根据上表,水中氨氮总浓度应控制在:
PH=7.0时,氨气浓度不能超过4ppm PH=7.6时,氨气浓度不能超过1ppm
PH=7.2时,氨气浓度不能超过3ppm PH=7.8时,氨气浓度不能超过0.75ppm
PH=7.4,氨气浓度不能超过2ppm PH=8.0,氨气浓度不能超过0.5ppm
6. 氨气控制
氨对鱼类有剧毒,只有将氨控制在极低浓度才不会影响鱼类的健康。可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氨的浓度:
1、换水降低氨气浓度,这是短期快速降低氨气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将水的pH值调节至弱酸性,即pH
3、可以大量种植水草。水草通过吸收铵态氮,可以间接消耗氨。铵态氮可以作为氮肥,成为水草的养分。在一定的酸碱度和温度下,水中的氨和铵态氮会有一定的转化率,当铵态氮降低时,一部分氨会自动转化成铵态氮,氨态氮也会降低。水草对铵态氮的吸收,可以降低氨态氮的浓度。在水草茂盛的鱼塘里,氨态氮的威胁很小,这也是控制氨态氮的方法之一。
4、建立完整的硝化系统,培养大量的硝化细菌。这种方法是生态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硝化细菌会直接分解氨,最终将其转化为硝酸盐。只要能培养出足够多的硝化细菌来转化氨,就能使氨的浓度长期稳定地维持在很低的安全浓度范围内。这也是在没有大量水生植物的鱼塘中常用的方法。
注:PPM 表示百万分之一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百万分之一称为 PPM,PPM=(溶质质量/溶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