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别名:狭叶慈姑、三脚剪子、水芋
花语:幸福、纯洁,象征“神圣的律法、永恒的爱情、吉祥和幸福”。
药用:全草入药,有解毒、治疮、清热、利胆之功效,主治黄疸、瘰疬、蛇咬伤等。
性味:辛、甘,寒,有小毒。《四川中药》:“性寒,味辛,有小毒。”《贵州本草》:“性寒,味甘。”入肺、肝、肾经。
功效分类: 清热药
功能主治:解毒,祛疮,清热,利胆。主治黄疸,瘰疬,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50克。外用: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处方:治黄疸:水慈姑、倒伞各50克,煮水饮之。(贵州本草)
治九子疮:取水慈姑、黄山药、莲藕各等份,研末,加甜酒调匀,敷患处。(贵州草药)
治蛇咬伤:野慈姑、艾草各一株,捣碎敷患处。(《四川中药》)水慈姑两株,晒干研末,用10-15克水敷于患者头顶百会穴;适量敷患处。(《贵州草药》)淡水慈姑三株,各100克,水煎服;用适量煎水洗伤处。(《贵州草药》)
其他价值观
慈姑叶形奇特,美丽动人,可在河边栽植数株至数十株,搭配其他水生植物布置水景,作为浮叶水生植物的背景。
形态特征
多年生水生或沼泽草本。根茎横生,较粗壮,有或无膨大先端。直立叶箭形,长宽变异很大,通常顶裂片短于侧裂片,比例约为1:1.2-1:1.5,有时侧裂片较长,顶裂片与侧裂片间缩窄,或无;叶柄基部渐宽,鞘状,边缘膜质,有横脉,或不明显。花葶直立,直立,高(15-)20-70厘米,或较高,通常粗壮。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长5-20厘米,有时更长,有1-2个分枝,有复轮花,每轮2-3朵花;苞片3,基部多少融合,先端尖。花单性; 花被片反覆,外轮花被片椭圆形或宽卵形,长3-5毫米,宽2.5-3.5毫米;内轮花被片白色或淡黄色,长6-10毫米,宽5-7毫米,基部收缩,雌花通常1-3轮,花梗短而粗,心皮多数,两侧扁平,花柱由腹侧斜向上;雄花多轮,花梗斜隆起,长0.5-1.5厘米,雄蕊多数,花药黄色,长1-1.5(-2)毫米,花丝长短不一,约0.5-3毫米,通常外轮较短,向内渐长。瘦果两侧扁平,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倒卵形,有翅,背翅或多或少不规则; 果喙短,自腹侧斜向上。种子褐色。花果期5-10月。
野慈菇是慈菇从栽培状态逃逸出来的变种,为多年生水生植物。高50-100厘米,根茎横生,较粗壮,顶端膨大为鳞茎,长2-4厘米,直径约1厘米,土黄色。基生叶簇生,叶形变化较大,多数为狭箭形,顶裂片通常短于侧裂片。顶裂片长4-9厘米,宽1-2厘米,基部裂片长4-18厘米,宽6-11毫米。顶裂片与侧裂片缩窄,叶柄粗壮,长20-40厘米,基部膨大为鞘状,有膜质边缘。 花期7-10月,花梗直立,高20-70厘米,粗壮,总状花序或圆锥形花序。花白色,雌雄同株。10-11月结果,同时形成地下鳞茎。种子褐色。霜冻后地上部分枯死。
生长习性
适应性强,喜光照,喜在水肥充足的沟渠、浅水中生长。慈姑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喜欢肥沃的粘壤土。
繁殖方法
繁殖采用鳞茎或顶芽繁殖,一般于3月下旬鳞茎催芽,或4月上旬将顶芽定植于露地,行距、株距约9厘米,5月上旬定植于园林水景低洼处,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
栽培技术
按要求轮作,耕耘土地,施足基肥,浇灌土壤。选用优质品种,用新型脂质膜拌种,可避免地下病虫害,有效杀灭有害病菌,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发芽膨大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适时播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
芋艿整个栽培过程中,田间水深要保持3-5cm。根据作物需求及时施肥,一般追肥5-6次,每次间隔15-20天,做到氮磷钾配比合理,喷施新脂膜,增强肥效。及时喷洒壮菁灵,可使植物茎秆粗壮,叶片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野慈姑,自然味浓,同时可提高抗灾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生长期间要经常除草,施肥2-3次,有黑穗病、稻叶蝉等危害,应加以防治。冬季应保持土壤温度在0℃以上。
除害虫
病虫害防治。做好田间观测,在病虫害发生时期,按照植保要求及时使用针对性药剂、新型脂膜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