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玉珠
中医缝合技术是一种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将切除或断裂的组织、器官的通道进行组合或重建,并运用中药恢复其功能的中医外科方法。
它始于先秦,发展于隋唐,盛于明清,衰落于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医药事业得以迅速恢复。 但中医缝合技术发展缓慢,缺乏相应的研究,存在技术来源不明、技术记载不明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缝合技术,笔者对中医缝合线、缝合针、缝合方法以及不同部位的缝合进行了总结和总结,与大家交流,以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帮助。缝合技术。
缝线和针
01|缝合
中医学创新性地使用了多种缝合线,包括桑皮线、麻线、金属线、蚕丝线和蚕丝线等,不同的缝合线有不同的特点。
桑白线是古代中医最常用的缝合线,广泛用于缝合皮肤和肠道。
最早见于公元3世纪的《名医别录》,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仍在使用。
现代研究发现,桑皮提取物、桑皮多糖和桑皮分离复合单体均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应用时,常将花蕊石粉涂于桑白皮线处,以止血。 “肠子肚破了,用花蕊石粉敷就行了。”
雄蕊石
研究发现,花蕊能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增加血钙离子浓度,防止血浆渗漏,促进血液凝固。
麻线是桑白线的替代品。 没有桑白线时,可用桑白线代替。 “如果没有桑白线,也可以用生麻线。”
明代,金属丝开始用于缝合气管食管破裂、肠道破裂、骨折等。
《金疮秘方》记载,用银丝缝合断喉、断肠:
“凡是看到喉咙被割断的人都会害怕……赶紧用一根大针穿过银线,把每一寸都缝起来”“凡是肠子破裂了……用线或银线来缝起来”。
丝线、丝线也是在明代开始使用的。 例如《辨证论治》中,分别用丝线和丝线缝合缺唇、缺耳、断喉:
“如果嘴唇或耳朵缺失了……用丝线把它缝起来。” “凡是割断喉咙的人……先用丝线缝住喉咙内侧。”
中医缝合线的发展经历了天然缝合线、金属线、再到丝线,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02|缝合针
中医对手术缝合针的记载相对较少。
古代曾使用石针、骨针、竹针等。
《内经》时期,针发展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
《灵枢·九针十二本源》中有关于“九针”的记载。 “九针”大小、长短不同,作用也不同。
经过不断的发展,针体变得更细。
专门为缝合而制造的针是“弯针”。 最早见于元代《用类健方》:“肠子出来时……以白桑皮为线,用弯针向内缝合。”
到了明清时期,已有用绣针缝合的记载花蕊石散,“用绣针穿丝,钉两侧缺皮”。
中药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材料和技术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针的材料逐渐发展,生产工艺更加精密,硬度更强,适用范围更广。
缝合方法
中医对手术缝合方法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有连续缝合、“8”字缝合、逐层缝合等方法。
01|连续拼接和“8”字拼接
对这种缝合方法更详细、准确的描述是隋代的《伤病病因病论》:
“凡缝合疮口,皆纵横,鸡舌离角,横方向不相等。” “用同样的方法用针,不断地割断肠子。”
“鸡舌相隔一个角度,但水平方向不相等”是指缝线像鸡舌一样斜向排列,缝线形成一定的角度。 禁止与肌肉纹理平行缝合。
“缝法随法,断肠不断”,就是用针线分层缝合将断肠连接起来。 缝合时要注意分层,不能上下,针角整齐,松紧适当,使缝合严密、无始无终。
这类似于现代的连续缝合或八字形缝合方法。
02|逐层缝合
宋元时期,很多医书都记载了手术层层缝合的思想。
例如,《永类经方》在治疗肠伤漏时记载:“用弯针向内缝合”,体现了用弯针由内向外逐层缝合的方法。
同时,《拾遗得消方》在治疗肠伤漏时也记载:“腹裂者……须从内重缝腹,不可从外重缝皮”。
可见,从内到外逐层缝合肠道损伤漏气患者的方法,已成为宋元时期的基本共识。
到了明代,叠缝的理念得以延续,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例如,《辨证论治》在治疗割喉时记载:“凡割喉者……先用丝线缝内喉,而后缝外颈皮”。 缝合方法与金元时期基本相同。
中医外科缝合方法已从隋代的连续缝合、“八”字缝发展到宋元时期的逐层缝合,适应更加复杂的疾病。
身体不同部位受伤的缝合
对于术前准备,古代中医常用“酒”、“药汤”、“薏米粥”、“盐水”等先清洗手术部位,这在外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第一部骨伤科专着《伤伤续断秘方》也记载了手术前手术部位皮肤的准备情况。 “伤口在头发,须将头发剪去”,然后“水洗”,“汤煎”。 “冲洗”体现了无菌操作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中医对不同部位缝合的记载较多且复杂。 这里我们只介绍一下肠道缝合、气管食管缝合、唇部修复、耳滴再植等。
01|肠缝合
中医记载的缝合肠法有两种。 一是肠道原发病变后主动部分切除缝合,二是肠道被尖锐异物(如金刀、牛草等)损伤后紧急缝合。
第一种可以追溯到汉代。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在麻沸散的作用下,能够进行部分肠切除吻合术。
“先用麻婆散服酒,一旦醉了,就醒不来了……如果有肠胃,就割下来洗去病污,然后缝起来。”向上。”
第二种,最早见于隋朝晁元芳的《诸病病因病论·金章古都侯》:
“对于风津所致的肠断者,视病情深浅,各有生死……若见肠两端,则可快修。先用针线,继续断肠。”
在清洗金疮外露的肠子时,赵主张用薏米粥汁来清洗。 “肠不出来,就当薏米粥,取汁,用水洗肠。”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菌原理,同时利用高渗性来减轻肠水肿。
肠吻合后,吻合口附近很容易出血,严重者可能导致休克死亡。 赵先生利用鸡血凝固后形成的血块来加固吻合端,防止出血。
宋代《太平惠民和济局治疮肿伤方》记载,因牛草引起肠溢液的病人,须紧急缝合,混药止血。 特别注意不要封闭疮口,以防流脓。 血。
“如果牛蒡的肠子没有破损,赶紧进去,用细桑白皮和尖绒为线,缝合肚皮,缝线上加药止血……也不封疮,为了害怕脓和血。”
元代魏一霖《拾遗德消方》记载,缝合线上应涂雌蕊粉,以防止出血,缝合时要严密,以防粪便流出。
“若肠子或肚破了,就用花蕊石铺在线上,用手从上面轻轻缝合,不要等粪便流出来。”
同时,魏依林还介绍了破腹后缝合的指征。 只有当伤口较大,肠子和大网膜漏出时,才应缝合。 如果伤口较小,仅有脂肪渗出,应先就医。
“如果伤口大,肠子和脂肪都出来了,就用缝线把它塞进去。如果伤口小,只有药膏出来,先吃清心药,然后用手把药膏掰下来。”无需缝纫。”
明代,针对肠破裂患者,《金疮秘方》首先首创了用香油入肠的方法。
“对于肠子已经破裂的人……用真香油,用医生的手涂抹,把肠子带进去。如果肠子因长期受风而肿胀、干燥,就在肠子上涂抹香油”等它们润滑了,然后用手将它们插入胃里。”
一方面,芝麻油可以润滑,另一方面,芝麻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进入肠道后紧急缝合,并配合止血药物。 “伤口一定要捏紧,用线或者银丝缝合,涂上止血药,外面还要贴膏药。”
其次,他首创了通过听肠鸣音来判断肠道是否复位的方法。 “过了一会儿肚子里的声音是肠子回到原来的位置了。” 并指出了判断预后的方法。
“不过,腹部的伤无论是难看还是难看,直到粪便出来为止都很难治疗,即使有一个小针孔,也无法挽救。药化验的方法是,取足量的药水。”烧酒让受伤者吃一小时或两三口,医生闻伤处如有酒味,则肠道受损,不可乱用汤剂和药物,否则。你会被批评为平庸。”
首先,看凳子。 如果患者无法排便,则存在梗阻,很难治疗。 其次,用酒精测试伤口是否缝合完好。 如果患者喝酒后伤口处有酒精味,说明伤口还没有完全缝合,是无法治愈的。
肠损伤漏出的中医急救在手术指征、麻醉、清创、止血、缝合后复查、并发症预防等方面与现代医学的外科理念是一致的。
尤其是缝合后的复查,体现了古代中医的审慎思维,在今天仍然值得推广,避免因缝合不完全或存在多个出血点而造成医疗事故。
02|气管、食道破裂
急救缝合 对于因上吊或战争而导致气管、食道断裂的病人,古代中医可以进行急救缝合。
明清时期,中医的气管、食管缝合技术已经非常优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明代王肯堂的《辨证论治指南》首先记载了气管紧急缝合,记述了缝合步骤、封药的使用、伤口的清除等。
“凡是割喉者……先用丝线缝合咽喉内层,再缝合颈部外皮,涂封药,抓肉七八天,剪断丝线。”
《金疮秘方》记载,气管食管破裂虽然极其危险,但并非不治之症。 可用大针紧急刺穿银丝,进行气管食管缝合,然后在受伤部位涂上封闭药膏进行治疗。
“当有人割喉的时候……被缝的时候,无论呼吸、吃饭、喝水,都需要用手抱住头,紧紧捂住喉咙,扭动,不让空气出来。” ,然后用大针将银线刺穿,缝合起来。” 。
清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气管食管缝合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对该技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自杀者……急用丝线缝合伤口,掺入桃花粉,再拌匀。然后用四五层薄纸盖住伤口,用老妇布包住脚,抬起头,绕上五六圈,先让病人仰卧,脑后垫高枕头,使颈部凹陷不直,切口打不开……两者皆可。颌骨被切在一起,病人处于危险之中,而病人则被用来使病人完全康复。
下巴骨折的人有十多个,只要治好,他们就安全了。”
颈部开放性损伤常累及气管、大血管,引起呼吸困难、失血性休克等,如抢救不及时,常有生命危险,死亡率高达15%。
陈世功对数十例气管食管和单发气管破裂患者进行急救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无一例患者死亡,体现了古代中医优秀的急救能力。
包扎时,陈还提出了“用旧布包住脚,抬起头,绕五六圈。病人仰卧,头后垫高枕头,这样颈部凹陷不直,切口未打开。” ,类似于现代医学包扎颈部外伤的方法。
古代中医关于气管食管破裂急救缝合的记载强调,必须及早抢救。 医生要冷静处理,不要惊慌,迅速缝合,不让呼吸出来,不张口,贴膏药,忌风寒,一切就平安了。 于。
中医缝合步骤、包扎方法等急救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相似,而使用封药是中医的特色,可以有效防止出血,促进伤口愈合。
03|唇缺损修复、耳滴再植等急救手术
明清医学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缺唇修复、耳垂再植等手术的记载。
最早对创伤性唇部修复手术的描述可见于明代王肯堂的《证治标准·溃疡医学》。 《舌、唇、口、喉、牙、颊的损伤》一书记载了唇缺损修复手术“先麻醉,再修剪,最后缝合”的基本步骤以及封口药和膏药的使用。
“凡唇部、割伤、斧头、跌伤等外伤,或皮肉破损,应先用桑白皮线缝合,然后涂上封口药,再涂上散血膏。药并防止其掉落”。
“如果缺了嘴唇或者耳朵,先打麻药,然后用剪刀剪掉外层皮肤,然后用丝线缝合。如果缺了耳朵,就需要分两段缝合,如果你的嘴唇缺失了,你需要将它分成三部分缝合。”
同时,书中“封印医学”下还增加了缝合的细节。
“唇缺者,先用小气针扎成三段针,用一根丝线,在两端搓猪毛,用唾液润湿,在线上涂上封口药,穿线。三段药线贯穿。
但要在缺损处打上麻醉剂,用剪刀涂上密封剂,剪掉一些薄皮,然后用线缝起来。”
还详细记载了封药、麻药、洗药等的方剂和煎法。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药理实验发现,这些药物均具有抗菌、防腐作用,麻醉药还具有明显的局部镇痛作用。
清代顾世成的《溃疡医学百科全书》延续了明代治疗缺唇时“先麻醉、后修整、最后缝合”的基本步骤,首创了用血调药的方法。
“先给缺唇打上麻醉剂,然后用小尖刀刺破缺唇的皮肤,用圆盘储存流出的血液,混合预药。也就是用绣花针刺破缺唇。”两面皮肤,然后涂血调药”。
落耳再植手术的记载可见于《证治原理·溃疡医学》,其中详细记载了内封药、外涂散血膏、鹅毛竹夹固定法等方法。
“如果耳朵摔下来,或者上面粘,或者下面粘,内用封口药,外在耳后涂散血膏,检查脱落的方向。” ,并用鹅毛横夹,但用竹夹直上横绑时,耳朵要相对,轻绑。
《溃疡医学百科全书》增加了用软丝固定坠耳的方法,“用油制成灰粉,然后紧急时,将坠耳鼻浸入灰中固定,用软丝扎紧”布,它会创造奇迹。”
明清时期记载的头面部、五官创伤性疾病的急救处理,均强调“先麻醉、后修剪、最后缝合”的基本步骤,并注重使用封堵剂、冲洗剂等。等具有止血、促进肌肉生长、抗菌防腐等作用。
中医外科缝合技术在明清时期已较为普遍。 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得当的护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近代,逐渐衰落,与现代医学还有一定的差距。
现代缝合线如无菌缝合线、人工缝合线、抗菌涂层可吸收缝合线、倒刺缝合线等可以提高缝合线的效率和强度。
提高无针眼线缝合针、钨铼合金缝合针的强度、锋利度、抗弯能力,提高手术效率。
现代研究要求缝线应具有恒定的张力,可以消除异物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 缝合针应具有极高的锋利度、硬度和韧性的平衡。 这对中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中药种类繁多,功能齐全。 中药与针线结合的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 这是中医药发展的前沿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新时代中药缝合线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技术筛选和纯化不同功效的中药,开发创新可吸收的中药缝合线,扩大其功能和临床使用范围,改进中药缝合线的剂型。药膏等,并研究中药的外敷和内治。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