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鼻祖黄福弥
北京/李超峰
皇甫宓,字士安,字静,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人。 晚年自号玄琰先生。 祖籍甘肃省灵台县,后迁居河南省新安县。 三国及西晋时期著名学者、医学家、历史学家。
皇甫糜出生于东汉时期的一个名门望族。 皇甫家族出了很多名将名臣,在当时叱咤风云。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皇甫家族逐渐衰落。 在皇甫宓父亲这一代,无非就是孝顺、清廉。 皇甫宓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他的家族进一步衰落。 被伯父收养,随伯父迁居河南新安。
皇甫宓小时候调皮,没受过教育,所以经常和村里的顽皮男孩们一起出去玩。 有一次,他出去散步,摘了一些野果回来了。 他以为姑姑会夸奖他,没想到姑姑却泪流满面地教导他,告诉他要做好人,不要过荒唐的生活! 皇甫谧被姑姑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感动,从此改变了主意,努力工作。 他拜同乡西坦为弟子,开始认真学习。 当时他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到处借书抄写。 据史书记载,他每天“耕于嘉轩”,“持经耕田”。 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学习,被称为“书呆子”。
皇甫宓不仅爱读书,而且还善于读书。 他认为读书时要善于思考,不能拘泥于一家。 必须能够“博采百家之长,通达古今之变”。 凭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刻苦努力,他很快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就。 26岁时,他认为汉前纪年不完整,于是研读经传皇甫谧,博采百家。 最后,他撰写了《帝王世纪》和《年鉴》,共十二篇,影响广泛。 此后,他陆续写出了《高适传》、《选守论》、《十全论》等多部著名著作。 这些作品不仅为他在当时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为后人所称道。 。
按理说,皇甫米年轻有为,应该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身体状况从30岁起就一直不好。 34岁时,因病偏瘫; 44岁左右,他再次中风,失聪数百天; 不久之后,他又服用了石药“寒食散”,这让他的体质进一步受损。 一系列的疾病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这让他潜心学医。 据史料记载,他20岁后就开始潜心读书,“繁涉经学,百家争鸣”。 预计他当时应该已经涉足了医学书籍。 但如果说他致力于学医,那是在他四十四岁时患上风湿病之后。 据记载,他“后来患风痹,故学医,研习经方,不断卷轴,遂得其极”。
在医学学术方面,皇甫谧十分推崇先贤的学术造诣。 他认为扁鹊、苍公等中世纪名医不仅能诊病治病,而且在医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当华佗、张仲景等人名扬天下时,皇甫糜刚刚出生。 长大后,他特别钦佩华、张的医学成就。 他经常称赞他们“奇方独特,给世人带来了很多好处”。 “我讨厌自己出生的方式如此糟糕,以至于我不关心国王。”
皇甫宓在追随、推崇经典的同时,并不盲目模仿古人,而是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在学习圣人著作时,并不盲目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选择地吸收精华。 对于《黄帝内经》,许多名医都认为它是权威著作,尊其为“至宝字,句句珍贵”。 多年来无人敢怀疑。 然而,皇甫糜对这本书提出了很多质疑。 他认为《内经·素问》多讲理论,少讲实际应用。 繁文缛节浪费了太多笔墨,而且全书不分门别类,过于繁琐。 内容比较杂乱,甚至有些内容是重复的。 他认为,如果想让后人能够理解,整本书还需要进行改革。 正是他不拘一格的学术精神,使他后来编撰了举世闻名的《针灸经甲乙》。
除了不盲目效仿古人之外,皇甫宓还敢于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作斗争。 当时社会上盛行“戴石头”的风潮。 所谓“服石”,就是长期服用一个方剂,其中包括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晶石英和红石树脂五种药物,又称“五石粉”。 这本来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药物,但到了魏晋时期,有人发现服用它可以增强体力,使身心愉悦。 大家都认为这是神药,纷纷争相仿制,皇甫谧也未能幸免。 但事实证明,乌石粉燃烧后毒性很大。 服后上火,中毒者不计其数。 有的人舌头缩进喉咙里,有的人背上长痈,脊椎溃烂。 皇甫谧服用后,感觉自己得了一场大病。 他痛苦万分,甚至想过自杀。 他在后来的记录中说:“我第一次服用寒湿散,但我不满意,每次我都精疲力竭,我就感到难过,想自杀。” 他跟风服用乌石散,本来是想强身健体,却失败了,没想到给皇甫谧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给了他惨痛的教训。 随后,他以自己的石头中毒经历为例,发声批评石志峰。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皇甫谧出面警告世人,还会有多少人受苦受难。
在医学著作方面,皇甫谧最传世的著作是《黄帝针灸三经甲乙》。 全书共12册,128篇文章。 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六卷主要论述针灸的基本理论,后六卷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临床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穴位的主要治疗方法。 这是一部涵盖从基础到临床各学科、具有完整学术体系的针灸学系统著作。
《针灸甲乙经》的重大意义在于,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晋代以前的针灸理论,确立了针灸作为一门具有完整学术体系的专业学科的学术地位; 本书对晋以前的针灸理论进行了总结和肯定。 九针法、针法、针法、禁忌等奠定了后世临床针灸的准则; 该书确立了主要穴位,统一了穴名,辨认的穴位多达349个(直至明代,张景岳在其《经翼经》中新增了12个穴位名称)。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约150个选穴原则,对临床针灸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都对《针经A、B》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书充分体现了皇甫糜在针灸方面的造诣,奠定了他针灸鼻祖的地位。 唐代太医署设立针灸科,学生使用的教材是《针灸经甲乙》。 后来,这本书流传到了日本。 701年,日本将本书列为医学必读读物之一,直至近代仍被作为首选参考书之一。
皇甫糜年轻时,司马昭等当权者多次下诏召他入朝为官,他都以生病为由拒绝。 他甚至给司马昭写了那篇举世闻名的《解劝》,字里行间充满了野心。 晚年的皇甫糜在宫廷内外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他61岁时(晋咸宁元年),晋武帝下旨征召他入朝为官,但他仍以“杜吉”为由拒绝。 此时的他,已经写下了无数的作品,对于这些虚假的名声,他更是无动于衷。 他一生饱受磨难,半生多病,但仍坚持写作。 更难得的是他的崇高志向。 他不计较荣华富贵,也不随波逐流。 这样的人物,真可以用“儒雅君子,照耀后世”四个字来形容。 他渊博的学识、卓越的医术、高尚的品行,都为后人所敬佩。 后人将尊他为“针灸鼻祖”,他确实当之无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研究所主办
中医知识及健康资讯
本文版权归家庭中医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在医师指导下遵医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