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分钟公园效应”在社交媒体上流行,下午和晚上去公园“打破气氛”已成为苏州职场人流行的放松方式。 那么,这种“心灵SPA”真的有效吗? 今天,记者采访了苏州广济医院心理健康专家。 他说: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在公园里享受20分钟的阳光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情,但关键在于“阳光”与“阳光”的关系。 “无为”。
“公园20分钟效应”源于一项关于自然接触与人类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研究指出,每天在户外度过较短的时间,尤其是在公园等自然环境中,可以显着改善个人的心理健康。
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
舒缓心情的“精神快速充电”
一个春天的午后,记者走进白塘生态植物园。 美丽的自然风光、明媚的阳光,使人身心舒畅,有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听说最近网络上很流行‘公园20分钟效应’,今天午休的时候就来公园体验了一下,感觉还不错!” 正在散步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每天中午,我都会花20分钟去附近的公园散步。这里的空气很新鲜,风景也很美。” 王女士告诉记者,“我感觉来到公园可以放下工作、生活的压力,亲近大世界苏州心理医院,自然也是给自己充电、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过程。”时间和空间,可以给我带来更好的状态。”
“有时下班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着湖边的日落,放空思绪,心情轻松。这20分钟虽然很短,但却是一种难得的休息和享受。” 与我们同行的苏女士也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苏州的城市绿化相当不错,有很多公园、绿地,是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图/社交平台网友评论截图
此外,社交媒体上关于“20分钟公园效应”的讨论也不少。 人们纷纷发布了自己理想的公园清单,并分享了参观公园后身心的变化。 不少网友表示,这种简单有效的放松方式“亲测有效”,让自己重拾了生活的乐趣。
“公园20分钟效应”有科学依据
苏州专家:关键在于“阳光”和“无为”
不过,也有人对“20分钟公园效应”表示怀疑。 这种短期的放松或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场精神压力问题。
对此,苏州广济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副主任陆新川认为,“20分钟公园效应”的关键在于“阳光”和“无为”。
图/苏州广济医院
陆新川 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大量文献表明,阳光对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 《自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高强度的日光可以显着减轻抑郁、自残行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精神病的症状。
阳光本身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和运输。 同时,阳光可以通过影响维生素 D 水平来影响情绪,进而影响神经递质水平。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追求结果,专注于当下的过程、体验和享受,是一种追求自然、自由、宁静的心态。” 陆新川告诉记者,通过冥想、呼吸等方法,保持20分钟的自然专注,忘记工作的烦恼,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但是,如果你去公园是为了放松和目的,可能根本无法解决你的压力,而只是在午餐或晚餐后去公园散步。这种偶然的‘公园20分钟’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效果。”
最后,陆新川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自己出现难以调节的心理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低成本“职场人士快充解决方案”
除了公园之外,当代人还有哪些低时间、低成本的养精蓄锐解决方案呢?
1看看天空
天空是比公园更“延伸”的环境。 当你的思绪随云慢慢飘逸时,你会发现疲劳消失了,心情变好,甚至久违的注意力和创造力也回来了。
2 拥抱树
每天花时间给树木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压力、增强幸福感、改善情绪、提高免疫力。
3个简单的伸展运动
简单的伸展运动,如伸展手臂、转动脖子、深呼吸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精力。
4听音乐或冥想
工作休息或休息时,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进行短暂的冥想,可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无论是在公园散步、仰望天空还是拥抱一棵树,背后都有着相同的逻辑——短暂的逃避。 也就是说,突破日常生活,通过环境或活动方式的改变,达到随处度假的心理状态。
“微假期/短暂逃离”有两个主要原则:改变环境,或者做一些新的事情。 例如,总是呆在室内的人应该尝试到户外去尝试做手工。 只要与日常生活不同,就会带来治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