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政府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望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按照张家口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建设的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2009年5月20日奠基,规划总面积11平方公里。 ,一期计划占地5000亩。
搬迁后不久,盛华公司分别于2013年1月和2014年6月发生两起生产安全事故,涉及瓦斯爆炸和工人操作不当,共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
不过,与生产安全相比,周边居民更担心的是环境问题。
记者发现,搬迁的盛华公司附近有多家小型化工企业,附近还有梅家营村、向家营村、北甘庄村和何家岩村四个村庄。
其中,梅家营村在盛华公司南面,向家营村在盛华公司东北面。 两个村子距离盛华公司最近,相距约1公里。 据多位村民介绍,梅家营有500-600户,向家营有170多户。 盛华公司已征用上述两个村的土地。
许多村民对盛华公司搬迁到这里表示反对。
发生爆炸的区域已被封闭,外人不得进入。
他们认为企业生产对地下水源造成了污染。 水烧开后,沉积物明显增多,很多人不敢直接喝井水。 此外,盛华公司经常在天黑后“偷偷”排放废气,风将废气吹进村里。 它气味难闻,会使人窒息,甚至引起咳嗽。
澎湃新闻搜索张家口市环保局官网发现,早在2015年10月,就有网友举报盛华公司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到“该地区水质严重不合格”。
对此,环保部门回应称,盛华公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09年8月通过网上信息公开和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的方式进行公示。 此次公众参与调查涉及厂区周边10个乡镇。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无公众对项目建设提出异议。
环保部门还表示,盛华公司废水大部分回用,少量酸碱废水、生活污水、地面冲洗水进入厂区污水综合处理站,经过电网+中和调节池+水解经酸化+接触氧化+混凝+沉淀+消毒处理后,进入望山中水处理厂(盛华公司污水深度处理),经反渗透海水淡化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张家口市桥东区政府官网近日发布的《河北省委、省政府第十次环保“回头看”督察组群体性投诉举报清单(11月25日)》显示,有消息称,盛华化工每天晚上都在生产水和碱,有检查就停产,无检查就开始生产。
检查组对反馈意见进行了调查核实。 大仓盖镇政府工作人员现场检查,未发现有水、碱生产情况。 这种情况部分属实。
11月30日,张家口市桥东区政府官网还发布了《省委、省政府第十环保督察组巡查典型案例》。
文章显示,已接到多起群众举报,称河北省盛华化工厂污染了梅家营村的地下水,导致该村水源恶劣,无法饮用。 环保局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梅家营村周边水源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 该报道不实。 环保分局执法大队与大仓盖镇政府环保办组成检查组,对盛华及园区企业污水排放情况进行排查,确保周边村民饮水安全,消除隐患上访风险。
使用临时工、管理问题
出于对环境问题的担忧,村民们多年来多次提出搬迁要求:“要么把(盛华)化工厂搬走,要么整个村子搬走。”
尤其是“11·28”爆燃事故当晚,村民对空气污染和整体安全更加担忧,部分群众连夜搬迁至市区。
不过,据张家口11月28日晚举行的爆燃事故官方新闻发布会显示,环保部门现场监测发现,未检出氯乙烯、氯化氢、氯气等污染物,可以确定未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影响。
村民表示,他们已向有关单位反映了这一问题,每当环保人员前来调查时,盛华公司就停止排放窒息性气体。
盛华公司另一位退休员工表示,公司搬迁至望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后,很多员工不敢喝公司的水,有的甚至自带饮用水上班。 对此,澎湃新闻联系了盛华公司办公室,但对方表示不接受采访。
据盛华公司官网显示,公司现有员工13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1人。 公司下设生产经营、策划技术、营销等10个部门; 下设聚氯乙烯车间、电解车间、机电仪表部。 车间、热电车间。
盛华公司临时工张杨告诉澎湃新闻,盛华与一些小公司合作,聘请临时工。 当地村民与这些小公司签订合同,进入盛华公司从事体力劳动。 他们的工资以现金结算,没有社保,每月2000元至4000元不等。 保守估计,盛华公司雇佣了数百名临时工。
澎湃新闻发现,在向家营村口的“等候区”,还挂着盛华公司人力资源部今年8月22日发出的“招聘启事”,招聘PVC(注:聚氯乙烯)包装工。 劳务派遣工,年龄在20-45岁之间,工资3000元左右。
刘天明也是盛华公司的临时工,同时也是与盛华公司合作的一家小公司的经理。 据他介绍,盛华公司实行三班制,每班8小时。 厂区内无人居住,严禁明火、吸烟。 “如果你想生火,你必须有消防证书。”
刘天明表示,盛华公司规章制度很多,对临时工的要求也很高。 违反规定将被处以罚款。 比如他接触到的热电车间,如果出现异常,设备就会提前预警。
作为盛华公司的车间主任,杨舒认为,盛华公司虽然规章制度很多,但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员工在酒精影响下工作、睡觉、玩手机。 即使工厂内禁止明火,仍有人偷偷抽烟。 如果被发现,只会被罚款,但不会被解雇。
杨舒还指出,公司存在设施陈旧等问题。 采购需要审批流程,涉及步骤较多,耗时较长。 在等待期间,一些不太好用的零件或设备只能勉强使用。
据张家口官方通报,爆炸发生后,位于事故现场附近的盛华公司立即被责令采取紧急停产措施。
盛华公司已停产。 由于要为周边部分居民提供供暖,盛华公司热电车间并未停工。
不过,澎湃新闻了解到,由于盛华公司拥有50MW热电厂,该公司在满足自身用电需求的同时,需要向周边居民提供集中热源。 事件发生后,不少员工如常上班。
张杨和刘天明的工作都与供暖有关,他们对爆炸事故知之甚少。 杨舒说,虽然他的车间已经停产,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设备防冻工作、解决安全问题等。
未发现泄漏的“可能性”“非常低”
爆炸发生后,即便是盛华公司内部,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11月28日,盛华公司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表示,爆炸与盛华公司无关,仅发生在盛华公司门口。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初步调查结论公布前,盛华公司的辟谣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贴吧、微信群中流传,疑似盛华公司员工发送。
杨恕告诉澎湃新闻,事发时,不少员工看到厂外发生爆炸。 路边的车辆和对面的公司受损严重,他们还以为是外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氯乙烯)泄漏,是的,每个人都已经逃跑了。”
11月30日,张家口市政府召开“11·28”爆燃事故新闻发布会,通报事故原因初步调查结果。 新华社报道称,初步认定,此次爆燃事故系中国化工集团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氯乙烯储气罐泄漏所致。 泄漏的氯乙烯蔓延到工厂外的道路上,遇明火发生爆燃。
据微信公众号“张家口发布”消息,涉案企业15名相关责任人已被警方控制。
张杨、刘天明等人看到官方通报后得知,“氯乙烯”是一种有毒气体,与爆炸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氯乙烯是高分子化学品使用的重要单体。 它是一种无色、易液化的气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极限为3.6%-33%(体积)。 在压力下更具有爆发力。 。
氯乙烯为什么会泄漏? 是否已发现并处理泄漏? 这是盛华公司不少员工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已经退休十几年的宋梅对于这起事故感到不可思议。
她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曾在盛华公司聚氯乙烯树脂车间工作,接触过氯乙烯。 一旦这种气体泄漏,相关设备就会发出预警。 另外,氯乙烯有苹果一样的甜味,吸入过多的人会感到头晕。
白杨也对爆燃感到困惑。 他认为,氯乙烯泄漏要么没有被发现,要么被发现但没有得到有效处置。 不管有没有可能,当晚的值班人员、操作人员、检查人员都有责任。
澎湃新闻注意到,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官网发布文章称,2015年8月,全省氯碱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观察执法在盛华公司开展。
观摩执法组当天共查处盛华公司问题71起。 其中包括“有使用铁棒疏通氯乙烯球罐污水管污水管的迹象”; “氯乙烯气柜的排水沟直接与室外相连,未处于隔断状态”; “厂区生产设备区、仓储区,风险、滴漏现象严重”;“企业部分安全设施、安全附件未按照相关规定定期检测、及时检查”。
上述文章还指出,盛华公司的生产工艺包括电解工艺、氯乙烯合成工艺和聚合工艺等国家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工艺。 产品中的液氯、氢气、氯乙烯、乙炔气等均属于国家公布的重点监管范围。 危险化学品,一级重大危险源3个,三级重大危险源3个。 是典型的“两重点一重大危险源”化工生产企业。
此外,今年6月29日,盛华公司组织开展了氯乙烯泄漏综合应急预案演练。
该公司官网发布的文章显示,在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氯乙烯泄漏后,氯乙烯储罐区域的有毒气体探测器持续报警。 执勤巡视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前往现场查看确认情况,随后启动应急处理。 机制。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瑞晶告诉澎湃新闻,氯乙烯泄漏时,要么是设备问题,如接口、连线老化,要么是人为操作不当,导致氯乙烯泄漏。足够标准化。
曲瑞晶还表示,现在的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并且与互联网相连。 一旦发生氯乙烯泄漏,正常情况下,预警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 而氯乙烯有一股甜甜的气味,可以闻到,泄漏后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些反应,因此氯乙烯泄漏未被发现的“可能性”“非常低”。
安全生产管理混乱,过程管理形同虚设。
泄漏的氯乙烯怎么会蔓延到厂外的马路上呢?
曲瑞晶认为,氯乙烯以气体形式扩散,遇冷液化成半液体。 爆炸在厂外的蔓延可能与地形和风向有关。
他还指出,目前由氯乙烯引发的爆炸事故并不多。 氯乙烯很容易挥发。 要爆炸,它必须首先达到一度的浓度。 这起事故是由明火引起的。 不能排除卡车没有熄火或者有人在抽烟。 “一根烟绝对能点燃它。”
相关数据表明,氯乙烯在常温常压下比空气重,在海拔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扩散到相当远的距离。 澎湃新闻实地走访发现,盛华公司所在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 310省道毗邻盛华公司南侧。 事发当晚,数十辆卡车停在省道上等待卸货。
曲瑞晶分析,爆炸威力如此之大,一是与氯乙烯泄漏有关;二是与氯乙烯泄漏有关。 其次,排队卸货的卡车上还可能装有其他危险化学品。
不少附近村民和盛华公司内部人士表示,这些卡车给盛华公司运送的煤炭、电石、工业盐等最多。 运输电石的卡车通常停在附近的小型私人停车场。 爆炸当晚受损的卡车主要运输煤炭,部分卡车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危化品领域专家向澎湃新闻指出,根据现有公开信息,盛华公司卸货区存在问题且管理混乱。 即使有道路施工、对面厂区施工等客观情况,也会设置临时集中卸货。 分区时还应根据危险程度划定安全距离。
据央视新闻报道,12月2日,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召开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题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在汇报“11·28”重大爆燃事故调查情况时指出,盛华公司作为央企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涉嫌隐瞒事故情况、误导事故调查,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再次暴露出该公司安全生产责任缺失。 落实到位、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不力等突出问题。
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浩水在上述会议上指出,夜间盛华公司氯乙烯储气罐附近省道上停放了大量车辆,造成大量车辆停放。滞留人数存在巨大隐患,且未采取措施阻止氯乙烯泄漏蔓延至310省道。 措施。
王浩水还表示,盛华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混乱。 上班族下班后玩手机、下班是很常见的事情。 流程管理形同虚设,操作记录只是形式。 设备参数只记录交班时的少量数据。 不保存记录,无法查询过往运行情况,给事故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澎湃新闻还注意到,与盛华公司相对的是正在建设中的张家口黑佩尔新能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黑佩尔公司”),后者计划建设一座制氢工厂和一座加氢站。 爆炸发生后,海珀公司受到影响,受损严重。
对于仅一马路之隔的两家危化品公司的布局,曲瑞晶表示,盛华公司此前已搬迁,选址没有问题。 海波尔公司选址是否合理,取决于当时的总体规划。 他解释说,规划包括稳定性评估、安全评估、环境评估等,特别是安全评估以及当时是如何批准的。
12月4日,张家口公布“11.28”爆炸事故23名遇难者名单,哀悼7天前逝去的23人。 盛华公司门前的310省道上,事发地段仍处于封闭状态,外人不得进入。
公司大部分员工仍正常上班,并对记者采访保持警惕。 有员工表示,盛华公司这三四年业绩才刚刚起色氯乙烯,大家本来都盼着加薪。 爆炸发生后,很多人只能继续观望,不知道公司会走向何方。
据应急管理部官网12月2日消息,国务院安委办将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成立10个安全指导服务组,协助地方政府对50个危险源重点县进行深入检查化学品,同时组织对全国75家氯气生产企业进行检查。 对乙烯企业储气库安全状况进行排查整顿。
(应受访者要求,张扬、杨舒、刘天明、宋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