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重大变革时代。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灵。 只有具备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时代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无数自我表达的舞台,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新的压力和挑战。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无疑肩负着重大责任。 大学生素质教育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中期。 虽然他们的生理正在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 面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很多人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 严重时甚至表现出极端或异常的行为。 同时,在自身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内心体验的剧烈变化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笔者所在大学2006年、2007年对新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显示,7%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敌对、偏执、偏执等情绪困扰和行为偏差。人际关系紧张。 许多事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治疗,就会成为人生成长的绊脚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特点,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不同层次,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也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三种类型。 由于大多数干预矫正工作都是通过个体咨询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往往耗时较长,而且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师也比较短缺,因此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显然受到限制。 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适用于大多数或所有学生。 如果开展得有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还能减少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发生,使辅导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辅导。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不仅可以缓解学校辅导员不足的压力,而且可以作为发展咨询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随着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各高校逐渐有计划、多元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师范院校率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的期望也很高。 然而,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对于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更合适还缺乏相关研究,该课程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的学校教师非专业,遵循课本,与实际脱节,无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感到枯燥;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坚持“教受”的教学模式,仍然扮演学生的生活角色。 旅途中的导游角色忽视了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 教学内容偏理论,课程定位存在两个误区。 心理健康课程要么定位在心理学课程的轨道上,要么定位在思想品德课程上。 达不到教学目的; 此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较少,难以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 如果只选择某种教材并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着尴尬的境地,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找出相对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教学理念的转变

美国著名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潜力。 只要人际环境健康,他就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成长。 在个体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必须有这样积极的人生观,才能有信心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的问题,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 咨询师扮演的角色是来访者的向导,而不是向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甚至不是上帝。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的,即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的目的是让来访者能够将咨询中学到的新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模式建立联系并运用起来。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出合理的决定。 应对新问题,实现自助目标。 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还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引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只要课堂教学能够营造平等、宽松的氛围,为学生发挥潜能提供合适的外部条件,大多数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教师也会在关键环节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提问和讨论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塑造健全人格”课程中,学生首先通过“气质量表”的测量对人格进行感性接触,并开始思考人格类型。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了人格的构成、类型和表现形式。 然后分组讨论,将测得的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与他或她的日常表现联系起来,让大家对不同的性格类型有更生动、更具体的认识。 最后,通过“理想自我自画像”活动,激发了大家对理想自我的思考和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纠正缺陷、优化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下课前,老师会进行总结。 对于个别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并参与该群体的活动,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要尽力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被集体接纳和关心,逐渐放下防御心理,真实表达内心体验。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艰难而重要的一步。 因此,集体课堂教学应与个体关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弘扬人格。 它不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适当的行为模式; 它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系统心理学理论的传授。 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改变传统的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式,注重应用性材料。 例如,“异常心理现象”一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异常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如果通过讲授各种症状的表现或定义来完成教学,学生难免会感到很抽象。 如果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来识别正常和异常症状,或者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对人物的各种表现进行评论和分析,结合声音和视觉的共同作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的效果就会很好。一定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的思维具有时代特征,那么心理活动也必然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立足实际。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在每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当前的问题来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只按照某本教材来进行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当代性比任何其他课程都更加明显,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变化的步伐。 因此,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最新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时刻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这样,才能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真正发挥发展引导的作用。

三、教师素质要求

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专业理论的教学。 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临床实践经验和用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人,熟悉学生。 分析或分析相似的经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能够融会贯通,并将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转移到以后的生活中。

此外,教师的性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无疑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魅力人格的教师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持久的印象,并成为终生的榜样。 因此,作为一名该学科的教师,需要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

4。结论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我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应该改变传统观念。 教学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应该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思考和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方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

[1]靳远,孙丽艳,杨晓云。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新范式——小组教学[J]. 教育科学,2001,(6):60-62。

[2]杨新德,曾向春。 案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教育探索,2005,(5):93-95。

[3] 王晓庆,卢健健,谢泽元。 课堂教学形式多元化与简单化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的比较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 2006, 14(3): 345-347.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推荐参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