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影响。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体,家庭和学校寄予厚望,这也加大了学生自身的压力。 因此,大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然而,当前高校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对落后,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不符,导致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落后。 多年来,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把重点放在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 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与家长、老师就自己的目标达成一致,把成绩和重点大学放在第一位。 教育模式极其落后。 而且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相对缺乏,导致学生情商和自控能力较弱,容易产生厌学现象。 由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大学后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够。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发展下,学生安于现状,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一定的认识,容易产生消极思维。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体制进步,不断加强心理教育改革。 但效果并不显着。 反而加大了负面影响,阻碍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育形式上过于专业化。 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精通知识、掌握技能。 缺点是学习枯燥,学生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失去信心。
(2)师资缺乏。 我国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不足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教育效率太低,达不到学校的预期要求。 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仅停留在表面形式。 学习路径仍然依靠书本和知识传授。 学习细节不具体,与学生没有心理联系。 同时,缺乏有效的知识培训和交流路径。 教师对学生关注较少,学生不主动与教师沟通,导致消极心理状态出现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高校需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让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中感受到多才多艺、丰富的教学内容,力求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与实践能力相一致。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需要加大学生和领导对这一课题的重视。 只有领导人员重视这个课题,才能迅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和观念,对事物有新的认识和想法,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消极现象时对人生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当前环境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有些人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退缩。 然而,我们可以在很多成功人士身上发现,他们不仅比别人更加努力,而且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与此同时,许多失败的人因为无法承受挫折而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消极心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迄今为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进行。 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需求。 高校要积极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平台。 在网络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开放咨询和问答模式,有效保护学生提问隐私,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强化网络安全环境,处理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处理垃圾信息。 其次,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定期进行培训,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懂所学、能沟通,能取长补短。 学校还需要对心理健康人员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准确性。 最后,学校需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问卷测试,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避免大学生因消极心理而出现冲动行为。 对于测试结果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学生与心理健康老师进行心理交流,提供长期的心理疏导,直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改善。
三、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具有重大影响。 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辟向社会输送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新路径。
参考:
[1] 陈晶晶. 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 智库时代,2018(28):82-83。
[2] 李奎刚.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19(01): 10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