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版

在第五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个体需要满足以下诊断标准A和B才能被归类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详情如下:

A. 对他人普遍不信任和怀疑,甚至将他人的动机解读为恶意。 起始时间不晚于成年早期,并且发生在各种情况下。 表现为以下症状中的 4 种(或更多):

1. 没有充分依据怀疑他人剥削、伤害或欺骗自己。

2. 心存疑虑意味着不公正地怀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诚和信任。

3. 不愿意相信别人,因为毫无根据地担心某些信息会被恶意用来对付自己。

4. 善意的言论或事件可能被解释为具有贬义或威胁的含义。

5. 持续的怨恨(例如,无法原谅他人的侮辱、伤害或轻蔑)。

6. 感觉自己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打击,但这对其他人来说并不明显,并迅速做出愤怒或反击的反应。

7. 无正当理由反复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B.它不仅仅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具有精神病特征的双相情感障碍或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病程中,也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生理作用。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经常不信任和怀疑他人,并经常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 这种情况并不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或者仅限于某种情况,而是从小就这样。 在许多情况下偏执型人格障碍,例如在学校、工作中或普通的人际交往中,特征都是相似的模式。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 因为很难信任别人,总怀疑别人有恶意或者想要伤害自己,所以很难与人相处融洽。 愤怒、冲突或愤怒很容易因为最小的事情而爆发。 压抑在内心,无论是普通的人际交往还是亲密关系。

例如,我的一位病人认为别人是邪恶的,有能力伤害他,这样他就可以保持警惕,避免被别人伤害。 无论如何,他都要保护自己,不允许别人欺负他。 然而,在生活中,我总是在工作中感到被欺负和伤害。 这当然和他的经历有关。 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外面的人很不好。 如果他不和那些坏孩子接触,他们就会欺负别人。 他的家人很少带他出去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他总是在屋子里。 他被教导在家学习。 面对孩子之间的推搡、戏弄,甚至殴打,父母并没有教他如何应对。 他们只是告诉他,我们应该远离那些坏孩子,不要和他们一起玩。 距离越远,别人越是玩伴,而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接触有限,自然是被欺负的人。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他都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校园欺凌。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会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

人格障碍不仅与我们目前无法改变的生物遗传因素有关; 它们也与后天的成长经历和养育过程密切相关。 看来后者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这已经是我们个人的历史了,谁能改变历史呢? 后者看似不可改变,但却蕴藏着改变的机会,因为它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格特质很大一部分与我们后天的习惯有关,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接受这样的家庭教育,遭受这样的欺凌,小时候的我们只能被动地承受。 学习以这种方式看待世界并没有什么错,而且它也在我们年轻的成长阶段保护了我们。 它帮助我们实现内心的平衡。 但随着我们的成长,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都发生了变化。 教育和经验的增长也让我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继续用过去同样的方式看待他人、与他人互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这提醒我们应该再次学会改变,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改变。慢慢地做。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或者符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我们就可以自行学习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自己。 比如看我的《精神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概述》或者看Burns的《新情绪疗法》等书。如果效果不好,可以主动接受专门的认知行为治疗。在这这样,你就可以学会改变,让自己少受点苦,活得更幸福!不过,无论是自助学习还是接受治疗,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你需要与过去的惰性作斗争,尝试或多或少地降低你的警惕和接触别人。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机会发现,生活其实和你想象的很不一样。一样。尝试一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