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孙世发(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关键词:处方; 姓名; 规则
中国基础医学杂志中文文献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0)01-0070-04
“丈夫的名字才是真名。” 当一个事物被命名时,它的名字必须反映该事物的现实。 历代医家每次创方时,都会根据其实际性质来命名。 然而,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具体物体的认识不同,或者理解和分析事物的角度不同,往往对同一物体赋予不同的名称。 通过对药方名称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历代医生命名药方的规律。 依据这些规则,制定方剂命名原则,提高方剂命名的规范性,必将有助于提高中药方剂的科学化水平。
1 处方命名的一般规则
任何一个方剂的名称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研究,即方剂名称和方剂名称。 一般来说,名称的第一部分是处方名称,最后一两个后缀是药品名称。 药品名称仅描述药品的剂型,而药品名称需要反映或基本反映药品的实际内涵。 根据其制剂特点命名其剂型。 相反,通过当事人的剂型名称,就可以知道当事人应该有的剂型。 剂型名称有汤、饮、煎剂、液、露、水、汁、酒、茶、甜酒、粥、汤、膏、饼、胶、泥、膏、丸、丸、片、粉、散、片剂和栓剂。 、线剂、贴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喷雾剂等。标准处方名称是在方名后面加上一定剂量的名称而形成的。 相对而言,药名的含义相对明确、简单,而方剂名称的含义则更为深刻、复杂。
当事人名称的确定一般有以下规则:
1.1 处方名称来源于处方中的药品
一是处方中药物不多,处方名中列出了处方中的所有药物中医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甘麦大枣汤等。二是源自第一药名处方中,如麻黄汤、桂枝汤、酸枣仁汤等。三是取处方中主药名称,如《养生宝典》中的“人参壁虎散”,整个处方用八味,但《张氏医通》中只有两种主药名为“桂露二仙果”,全方用五味。 ,也以两种主要草药命名。
1.2 方剂名称是根据方剂中所用中药味型的编号而得。
一、根据药物的味型和功能的多少来命名,如十全大补汤、五味消毒饮、三五北极丸等。其中,“十全”、“五味”、“三五”都是指方剂味数,以“大补”、“补益”、“消毒”、“备急”为功用; 二是药味名称加上药物的共性,如三白散(三药均为白色)、三生丸(三药均生用)、五仁丸(五药均由内核); 三是药物编号后的修饰语名称,如二至丸、二妙散等; 四是药名加主药,如义乌瓜蒂汤、十二味人参汤、六味地黄丸等; 五是按处方中药物的用量比例命名,如六乙散、乙六甘露散等。
1.3 处方名称由整个处方的功效而得
例如生肌散,是指其方剂具有促进肌肉生长的作用; 飞儿丸具有健脾、助消化、促进小儿生长的功效; 祛虫丸具有驱除各种寄生虫的功效; 排石汤具有排出体内结石的作用; 镇心丸具有宁神安神的功效。 或者在主药名称上加上功效,如牛黄上清丸,以牛黄为主药,能清上火邪; 或直接用赞美形容词来命名,如“乳生粉”、“乳神汤”、“神药膏”等。
1.4 处方名称根据处方的主要症状而得。
例如,疟疾饮料主要用于治疗疟疾; 黄石丸主要用于治疗血气不足引起的黄色肥胖; 腹水丸在方剂中多用于化水、止泻作用,基本上是治疗腹水的专用方剂。
1.5 当事人名称源自书名或人名
例如,“金匮肾气丸”表示该方剂来自《金匮要略》,以区别于其他“肾气丸”; “知米茯苓丸”原指《知米方》中的“茯苓丸”,久而久之,书名与原方名混为一谈; “孔子枕丸”借用孔子之名,寓意方药珍贵; “葛玄真人百步勾精丸”似乎是说方子出自葛洪丛,真人真人玄只是称赞其珍贵; 《诸葛行军散》、《诸葛武侯行军散》均借用诸葛孔明之名,以赞其功效。
1.6 方剂名称来源于方剂中主药的配制方法。
例如七制香附丸,表明处方中的香附需要7种不同的炮制方法; 九制大黄丸表明,方中的大黄需要用9种不同的方法配制。
以上是古今中医药方剂命名的主要基本规则。 但仍有少数方剂名称不属于上述六类,如“十三太保”、千香方1号、解香方10号、金香方7号等。
2 处方名称混淆的原因
中药方名是千百年来医家综合运用中药治病的文化体现。 由于历史、流派、地域、习惯甚至封建、宗教、迷信的原因,同一个药方出现在不同的书籍中。 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名称。 即使在同一个医生写的同一本书中,同一个处方也可能有不同的名称。 处方名称混淆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2.1 方名字与学术发展相关
在利用自然医学治疗疾病之初,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深入,由直觉到联想。 出于记忆和传播的需要,需要给确实有疗效的方剂赋予描述性的名称,于是方剂名称出现了。
, 白秋医药
早期的中药方剂没有方名。 例如,《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的原始数据都是关于某些特定疾病的某些药物的使用。 《黄帝内经》所载的方剂数量也是众多。 党名。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中医的整体水平。 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和临床主要学科已经形成。 书中的各种方法都有比较规范的名称,而且名称往往根据含义而定。 对于处方中的药物,有些方剂的名称是根据其功效或主症来命名的。 其剂型以汤剂为主,其次为散剂、丸剂。 由于剂型不多,方剂命名的思路比较一致,因此名称也比较规范。
随着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应用的药物也越来越多。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一方》,以及王陶《外台秘要》的出版,中医方剂较汉代有了很大发展。 但由于孙、王的书是个人撰写的,可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宋明时期,政府组织人力广泛征集古今药方,编成《太平生会方》,收录方剂16000多张,《生机总录》近2万条,药方6000余条。 万氏《普济方》,方剂命名涉及服用药物的意义、功效、主病证候及汤、饮、汤、液、露、水、酒、茶、甜酒、粥、汤、膏、剂型大多有胶、泥、膏、丸、丸、片、散、粉、片、栓、线、贴剂等。
随着学术的发展,方剂数量的大幅增加,方剂名称丰富多彩,同时也纷乱不堪。 例如:《伤寒论》中的小不胡汤,因方中主药柴胡而得名。 《难知》认为此方的证候是抑制发汗、利尿、排便,故名三金汤; 《伤寒六书》称其为“和散”,将本方的主要功效放在方剂之名中。 指出了中间的点,使人们一看到它的名字就知道它的含义。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神气丸。 方剂名称源自其功效。 后世,此方的不同方名多达十几种。 《太平生慧方》取主药名,称地黄丸。 由于以地黄丸、参芪丸命名的方剂过多,为了区别,《圣济总录》将其命名为“参芪八味丸”,《小儿痘疮方》命名为八味地黄丸,《赤水玄珠》命名为金匮肾气丸剂在《简明医学指南》中命名为桂附地黄丸,在《医方》中命名为桂附八味丸,在《胎产心法》中命名为桂附八味地黄丸。
2.2 处方名称与医生习惯有关
每个医生由于个人文化素质、师生关系、学术派系等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维习惯。 他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个具体的药方,并给它起不同的名字。 如《金匮要略》中的黄土汤,在《脉因辨证》中称为伏龙甘汤。 两者均源自方剂中的主药。 每药有二人,一曰黄土,一曰伏龙甘。 由于习惯不同。 又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杏仁石膏汤,《普济方》中称为麻黄杏仁汤,《赤水玄珠》中称为麻黄杏仁汤,《赤水玄珠》中称为麻杏甘石汤。张士一通”。 《医宗金鉴》称麻杏石甘汤。 虽然处方名称均取自中药,但要么顺序发生了变化,要么简化了药名,导致一方多名。
《伤寒论》名十枣汤,《普济方》名三星散,《伤寒论》名大枣汤。 此方的三个名称都与学术观点有关。 《内泰方医》认为,本方以瑞香为王,甘遂、大戟为臣,三者为强而有力的不驱水之剂。 这与那些名为“三颗星”的人是一致的; 《伤寒赋义》《仲景立方》认为,仲景立方的初衷是用枣来预培脾虚之土,使土旺治水,宜以枣为王,此与“师早”、“大早”之名。
2.3 处方名称与剂型概念不明确相关
方剂的剂型很多,每种剂型都应有其独特的特点。 然而,在中药领域,一些方剂的剂型概念并不明确。 汤剂、饮剂、汤剂、液剂、散剂可互换使用。 丹、粉、粉有同义,膏、胶无区别,酒、甜酒相同,故方同而名异者甚多。 例如:《转心适用方》十全散,用法是将方中药物切碎,加水煎熬,去渣内服,故《益坚方》名为十补汤,而“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名十全大补汤。 《玄明论方》里有金丹。 其用法是将方剂中的药物磨得很细,然后加入赋形剂制成丸剂。 尤其是受炼丹求长生潮流的影响,中药中以丹为名者,实际上涉及多种剂型,如《三阴方》中的“玄屠丹”、《一煎方》中的“玄屠丹煎”等,它其实是一颗丹药:《福青竹》《女科》长寿丹,《怀胎秘产》名为长寿饮,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汤剂:《万家方》四圣丹,《医方》名为四圣丹药,《痘传心》《实录》称四圣膏,其实是膏药。
, 白秋医药
2.4 房名与封建迷信等历史文化有关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历史文化也会体现在中药方剂的命名中。 汉代以后,炼丹求仙之术盛行,并与中医相互渗透和影响。 于是,以“丹”为剂型的方名数量大大增加,其含义也大大扩展。 丹剂型的本义主要与丸剂、散剂有关。 类似,但在古代中医方剂中,无论实际剂型是什么,都可以称为“酏”,即长生不老药的意思。 比如,为了宣扬政党的功效,将某些政党的名字冠以神仙的现象也随处可见。 《医方》引《经验秘方》仙丹,《普济方》去掉“仙”字,仅以方剂抗衰老作用命名; 《世纪圣论》中的“除仙”二字和另外两个“凉”字称为清凉化皮膏,而《杂病源流溪诸》则称其为化皮膏。 这是后人对前人方剂命名的迷信色彩的修正。 。 还有不少方剂被后人为了夸大前人某些方剂的功效而改名,如《师斋白衣方》中的碧霞丹、《东医薄煎》中的碧霞丹、《神仙碧霞丹》等。 《玉渊源》《方》摩药丹、《普济方》名仙摩药丹、《益说》一剂即饮,《本草纲目》名神赐匕散:《济生方》香菱丸、》养生宝典》名仙方相冷丸; 《医学正传》中的半龙丸、《古今医学传统》中的名仙川半龙丸; 《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还有《胎劳心法》中的桂枝茯苓丸,称为仙传明宝丹。
, 白秋医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的命名习惯将人名与文字分开。 除了名字和角色之外,有些甚至还有昵称。 这种文化特征也对中药方剂的命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同一名医生同一个方剂被赋予多个名称。 如“济生方”狗保丸以方中主药命名,而《愈药元方》则称寸金丸、回魂丹、再生丸、追命丹等。 、延寿丸、来素丸、至明丸、得道丸,《赤水玄珠》称来素丹、至明丹,《外科正宗》称水蜜寸金丸、延寿丸。 虽然每个名称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传统文化中一物多名习惯在中药方剂名称中的体现。
以上四个中药方名混淆原因的例子可以反映出主要方面。 其他还包括命名松散、地域性用词习惯、文献转载失实、处方中药物加减等,导致一方多名。 情况也有很多种。
三、规范处方命名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措施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医生和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目前,最早有名字的药方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 从2000年以前到现在,有名字的处方大约有10万张。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中医药》介绍,《方剂大辞典》经过近百位专家十余年精心研究,共收录方剂条目96592条。在这部巨著中,包括11,865个名义子词典和84,727个实际处方。 其纳入处方条目的确定原则已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相关专家的审核应该说是科学合理的。 当然,由于历史悠久,古今文献繁多,难免有疏漏,但数量十分有限。 因此,可以说,《中药方剂词典》堪称当代中药方剂的权威库。 其书内容涵盖古今中药约2000种及相关文献。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无不在今天能看到的历史文献中体现出进步的脚步。 中药方剂是几千年来医家运用中药治病智慧的结晶。 这些方剂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今的医疗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 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现有方药,挖掘其精髓,以满足当今医疗的需要,是中医药界的迫切愿望。
, 白秋医药
有名的中药方剂有数十万种,体现了中药方剂的辉煌历史。 数百种当代医学期刊和大量医学著作每年都会发表无数的所谓新方,使中医越来越普及。 方剂名称日趋混乱、复杂,给中药方剂的应用和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 制定严格的方剂命名原则,增强方剂命名的规范性,不仅是中药方剂学科的学术需要,也是整个中医药领域发展、提高其科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规范中药方剂名称,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 承认中药方剂名称已存在
以《中医方剂词典》为依据,对收集的处方进行重新审核,剔除可能的相同处方。 这作为中药方剂命名的文献依据。 任何人打算制定新的药方,都必须查阅历史文献,而且药方必须与历史文献中没有相似之处。
3.2 制定中药组方剂型标准
剂型的名称表明该物质存在的形式以及如何服用。 存在的形式不超过三种:固体、液体和气体。 气体处方依靠喷雾吸入,而固体和液体处方可以内服或外用。 汤、饮料、煎剂、流液、露、水、汁、酒、甜酒、茶、粥、汤等液体处方均可直接服用; 大多数半液体处方如软膏、胶水、泥浆都可以用水服用。 药膏处方中还含有外用膏药; 丸剂、丸剂、散剂、片剂、散剂、饼剂、颗粒剂等固体处方可以用水或其他液体送服。 口服,有些饼状的方剂可以像食物一样咀嚼,有些丸剂、丸剂、散剂、片剂可以口服; 片剂、栓剂、线剂、贴剂、注射剂多为外用,也有部分是片剂。 处方药既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 这些剂型的名称可以标准化和简化,可归纳为汤剂(加水煎成的片剂)、液剂(各种液体药物)、丸剂(各种固体圆形制剂)、片剂(扁平固体制剂)、粉剂(粉状或颗粒制剂)、酒(药酒制剂)、粥(含主食的半流质制剂)、软膏(各种胶体制剂)、膏药(外用贴剂制剂)、片剂(塑膏状外用制剂) )、线剂(线状制剂)、注射剂(需要用注射器给药的液体制剂)、气雾剂(可以通过口鼻吸入的气体制剂)、现代常用的胶囊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掺入丸剂和散剂中。
3.3 制定处方命名标准
由于常用方剂以药物、功效、主治病证命名的较多,近代创制的新方剂,为了尽量避免方名重复,可以综合命名。将疗效与主治病证及主要药物相结合。 ,但必须以规范功效、病证名称、药品名称为依据。
3.4 严格控制新配方名称的随意性
中药品种有数万种,但常用药物只有几百种。 尽管它们的排列和组合可以千变万化,但《中药方剂大辞典》收录了八万多首方剂,其历史也有约2000年。 应该说,它可以反映绝大多数常用方剂。 近代药物的各种排列组合和新方的创制,不仅必须是文献中所没有的,而且对主要疾病证候的功能和作用也必须是现有方剂所没有的。 同时,还应考虑处方的加减功能。 如果是临床报告的处方,对现有处方略有增减,最好不要设立新的处方名称。
3.5 菜谱名称数字化
数学语言以其简洁明了的独特优点被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使用数字编码传输信息因其准确性和速度而被广泛应用。 对中药处方进行编码,不仅可以规范处方名称,消除处方名称混乱,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极大的便利。
研究和了解中药方剂名称混乱的原因,寻找中药方剂命名规则,制定中药方剂命名标准,编制中药方剂代码,是中药方剂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只是初步的探索,其中的一些想法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细化和完善。
作者简介:孙世发(1951-),男(汉族),安徽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及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