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方法
香椿的繁殖有两种方式:播种育苗和分株繁殖(又称根蘖繁殖)。
由于播种繁殖的香椿种子发芽率较低,播种前要用新的高脂薄膜将种子用30-35℃温水浸泡24小时。 采收后,应置于25℃条件下催芽。 当胚根露出米粒大小时(播种时最低地温5℃左右)即可播种,上海地区一般在3月上旬至中旬。 出苗后,当有2-3片真叶时应定植,当有4-5片真叶时应定植。 行与植物之间的间距应为 25×15 厘米。
分株繁殖,可在早春挖出成年株的根苗,栽于苗地。 次年苗长到2米左右时,即可再次定植。 也可采用断根分蘖法。 冬末春初,在成熟树周围挖60厘米深的圆形沟,剪掉部分侧根,然后填平沟。 由于香椿的根部容易产生不定根,断根的尖端会长出新的幼苗。 每年都可以移植。 移栽后喷施新的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面水分蒸发、苗体水分蒸腾,隔离病虫害,缩短缓苗期。
香椿苗长成后,在早春发芽前定植。 要创建大型香椿林,行间距应为 7×5 米。 河道、屋后种植的,均单行种植,行距5米左右。 定植后浇水2-3次,以提高成活率。
采摘技巧
普通栽培和矮密栽培的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可采摘顶芽。 这种初收的香椿芽称为头茬香椿芽,不仅肥美嫩,而且香气浓郁,品质上乘; 以后根据生长情况,每15-20天采摘一次。 新栽的香椿最多可采收2次。 3年后,每年可收获2-3次,产量也会相应增加。 至于保护区种植的,可以通过加温在冬季采收。 如果不加温,可在早春提前供给树芽。
矮化栽培
苗木
1、选择优质种子
选择当年的新种子。 种子饱满,色泽新鲜,红黄色,果仁黄白色。 纯度应在98%以上,发芽率应在40%以上。
2、保温催芽
为了使幼苗整齐出苗,需进行催芽处理。 催芽方法是:将种子放入40℃温水中浸泡5分钟左右,不断搅拌,然后放入20℃至30℃水中浸泡24小时。 待种子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后,将种子捞出,除去多余的水分,然后放入水中。 将其放在干净的芦席上,摊开3厘米厚,盖上干净的布,放在20℃至25℃潮湿的环境中催芽。 发芽期间,每天翻动种子1~2次,并用25℃左右的清水洗2~3次,除去多余水分。 当30%的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
3.适时播种
选择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和肥沃田地作为苗圃。 结合整地、施肥,撒匀,翻透。 在1米宽的边框内挖行距30厘米的沟,沟宽5~6厘米,沟深5厘米。 将发芽的种子均匀播种,盖上2厘米土。
4、苗期管理
播种后7天左右即可出苗。 出苗前严格控制浇水,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当幼苗出苗并长出4~6片真叶时,应进行间苗稳化。 定苗前浇水,定苗时株距20厘米。 当株高50厘米左右时,幼苗矮化。 用15%多效唑200~4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可控制徒长,促进幼苗矮化,增加物质积累。 多效唑处理与打顶相结合可增加分枝数。
后殖民管理
1、整地施肥
日光温室栽培香椿时,必须施足底肥。 每亩施优质农家肥不少于5000公斤,过磷酸钙不少于100公斤,尿素25公斤。 撒匀并彻底翻转。然后将幼苗种植在整个边界上,通常宽80至100厘米。
2、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每亩3万株左右,株距15厘米,行距15厘米。
3、精细化管理
温度管理:前几天不需加温,温度应保持在1℃至5℃,以利于缓苗。 定植后8~10天,用茅草覆盖温室,白天揭盖,晚上盖上。 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18℃~24℃,夜间控制在12℃~14℃。 在这种条件下,香椿芽在40至50天内即可生长。
激素调整:移栽缓苗后,用色之宝处理香椿苗上部4~5个休眠芽。 用色之宝定位敷药。 1克药可施100~120个花蕾。 施用可使芽肥大、嫩嫩。 芽壮,可增产10%~20%。
湿度调节:刚栽入温室的香椿苗应保持较高的湿度。 定植后要彻底浇水,然后酌情轻浇水。 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左右。 发芽后生长期,相对湿度以70%左右为宜。
光照调节:日光温室香椿生产需要良好的光照才能促进生长。 使用防滴膜并保持棚膜清洁。
4. 香椿芽的采收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白天18℃至24℃,夜间12℃至14℃),香椿芽生长快,呈紫红色,香味浓郁。 温室覆盖茅草后40至50天,香椿芽长至15至20厘米并着色良好时开始收获。 第一茬香椿芽时,应采摘芽上簇生的顶芽。 采摘时,在采摘顶芽的同时,要留一点芽,以便剩下的芽基部能继续长叶。 收获宜在早晨和傍晚进行。 温室内香椿芽每隔7~10天可采收一次,共4~5次。 每次采芽后均需追肥、浇水。
种植技术
温度、湿度和光照
1、温度调节
据观察,当温室温度在25℃左右时,24小时内芽可长出3-4厘米; 而在15°C时,它们只生长1厘米; 当温室温度超过35℃时,香椿芽的色泽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贴膜后10-15天为缓苗期,应努力提高温度。 白天,温室温度可达30°C左右。 经过一个多月的自然光和温度积累,芽萌发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13-17℃。 采蕾时适宜温度为18-25℃。 酌情盖上稻草茅草或纸被,以增加或保温。
2. 湿度调节
温室定植的苗木根部吸水能力较差,因此前期宜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 定植后要彻底浇水,然后酌情轻浇水。 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以上,晴天要向苗木喷水,防止苗木失水干枯。 发芽后空气相对湿度应为70%。 如果湿度过高,不仅会延迟发芽,而且香气也会大大降低,所以要及时通风、调湿。
3. 灯光调节
香椿喜光,所以应尽量使用不滴水的薄膜。 白天及时清除草苫和纸被,并经常清理薄膜上的杂物,以增加光照。 如果光线太强,可以用草覆盖以提供遮荫。
4、打顶促进分枝
采摘第二茬香椿时,同时去掉顶部并晾干(顶部距地面40厘米)。 干燥后,喷洒浓度为200-的15%多效唑溶液,控制顶部优势,促进枝条快速生长,实现矮化栽培。 之后,根据树体发育情况,及时进行打顶、分枝,保证树冠分枝多,香椿芽多,达到高产、优质。
5、水肥管理
香椿是一种速生木本蔬菜,需水量少,对钾肥需求量大。 每300平方米大棚,底肥需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2500公斤左右,草木灰75-150公斤或磷酸二氢钾3份。 -6公斤,碳酸二铵3-6公斤。 每次采收后,根据土壤肥力、生长情况和香椿叶色,适当追肥和浇水。
遮光膜袋
谷雨过后,地温18℃以上时,即可揭去棚膜,幼树即可自然生长。 虽然此后树苗会生长得很快,但很容易衰老。 应尽快准备黑、红两种颜色的二层聚乙烯薄膜袋。 当香椿芽长到5厘米时,即可放入避光薄膜袋中。 这样既可以提高产量,又可以保证香椿芽不老化。 当香椿芽长到15厘米时,连袋采收,然后装袋出售。 该薄膜袋可多次使用。
病虫害防治
香椿白粉病
白粉病在各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香椿叶片,有时也侵染枝条。 发病初期,叶片、叶背及嫩枝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质。 随后,它们逐渐扩大,形成黄白色斑块。 白色粉层产生小斑点,初为黄色,逐渐变成黄棕色至深棕色。 即细菌的闭囊壳。 严重时会覆盖一层厚厚的白色粉状菌丝,影响树冠发育和树体生长。 严重时,叶片卷曲、焦枯,幼枝被感染后扭曲变形,最后死亡。
预防
(1)物理防治:及时清除病枝、病叶,集中沤制或焚烧,减少初侵染源。
(2)生物防治:加强抚育管理,注重培育壮苗,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树体生长势和抗病能力; 合理密植,及时修剪、落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在基肥中添加磷、钾肥,生长期避免过量使用氮肥。
(3)药剂防治:香椿发芽、柚芽期,可在叶片上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00倍高脂膜液一次; 每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发芽前或发病初期,也可用40%福兴乳油8 000~10 000倍液或30%聚四氟乙烯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罗比根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40%喷雾。将600倍多硫悬浮剂均匀涂抹在枝叶上; 每10~20天防治一次,发病期喷洒15%的多硫悬浮液1000倍液,或将高脂膜与50%抗菌剂等量混合,视病情连续喷洒2~3次。 。
香椿叶锈病
许多产区都发现香椿叶锈病。 该病在幼苗中发病严重。 受侵染后,生长势下降,叶片出现锈斑,受害植株生长减弱,叶片早落,影响来年香椿芽的产量。 初期叶两侧出现橙黄色小点(病原菌夏孢子堆),散生或成群出现,多在叶背面。 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蔓延到整个叶子。 后期,叶背出现黑褐色斑点(病原菌冬孢子堆)。 ),叶片受害后变黄、脱落。
预防
(1)物理防治:冬季摘除病叶,在林外集中焚烧,减少初侵染源。
(2)生物防治:及时排灌,降低湿度,为病害发生创造不利条件; 合理施肥,避免晚施或过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香椿生长旺盛,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改善林内小气候,减少病害。
(3)化学防治:当香椿叶上出现橙黄色夏季孢子堆时,早春或初春或夏季,用1~3波美石硫合剂与350倍五氯酚钠的混合液在枝条上喷施1~2次。使用方法 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喷雾次数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 夏季孢子出现初期,将100倍等量的波尔多液喷在枝条上,每隔10天一次,每667平方米每次100公斤左右,连续喷2~3次,效果良好。
桑黄甲虫
桑黄叶甲又名黄叶甲、黄叶甲、蓝尾叶甲香叶子,一年发生一代。 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次年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 出苗后,成虫首先对发芽较早的香椿、朴树、榆树为害。 当桑叶新芽长到8~10片叶时,就移到桑叶上。 大人吃叶子。 当大规模爆发时,它们会吃掉所有叶子并留下叶脉。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受害后叶子全部变黄,如同被火烧过一样。
预防
(1)物理控制:利用成虫的假死来杀死它们; 清晨殴打树干,将其摇落到地上,迅速将其杀死。
(2)化学防治:用植物源农药0.63%烟碱苦参碱500倍液和生物农药BT2 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