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知识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抗原(Ag)

定义

抗原(缩写为Ag)是任何可以诱导免疫反应的物质。 外来分子可以被 B 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识别,或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激活 T 细胞,引发持续的免疫反应。

抗原(Ag)是指任何能诱发体内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即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从而激活T/B细胞。 使它们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反应产物(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的物质,并能在体内外与相应产物特异性结合。 因此,抗原物质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在体内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是指与体内外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的能力。 具体反应的能力。

自然

抗原的基本特性是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1)异物是指进入机体组织且必须与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同的抗原物质。 抗原一般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物质。 例如,当马血清进入兔子体内后,马血清中的许多蛋白质就变成了兔子的抗原物质。 ; 同种异体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如血型、移植免疫等; 体内某些分离的成分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眼晶状体蛋白、精子细胞、甲状腺球蛋白等。正常情况下,它固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与产生抗体的细胞分离,因此不会导致身体产生抗体。 但当这些成分因外伤或感染而进入血液时,就会像异物一样导致身体产生抗体。 这些对自身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称为自身抗原,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 由于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性眼炎、甲状腺炎等。当身体其他组织中的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电离辐射、烧伤、某些化学物质和某些微生物还可以成为自身抗原并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狼疮和白细胞减少症。 疾病、慢性肝炎等。

(2)高分子是指构成抗原的物质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高分子物质。 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大多数蛋白质都是良好的抗原。 为什么抗原物质都是高分子物质? 这是因为大分子物质可以在体内停留较长时间,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引起免疫细胞产生反应。 如果异物是小分子物质,它会很快被身体排出体外,没有机会接触免疫细胞。 如果大分子蛋白质被水解成小分子物质,就会失去抗原性。

(3)特异性是指某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 抗原的特异性由分子表面上的特定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决定。 抗原作为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并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反应。 换句话说,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来区分“自身”和“非自身”。 抗原还通过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反应。 因此,抗原决定簇是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是免疫反应的特异性。

结构介绍

抗原与机体本身化学结构不同,具有外来性质:①外来物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异种动物之间的血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例如,马血清和各种微生物与人类关系较远,因此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马血清与驴、骡关系密切,因此其免疫原性相对较弱。 ②同种异体物质。 如人类红细胞抗原物质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③自身物质。 自体物质通常不具有免疫原性。 有些物质,如隐藏的自身成分(眼晶状体蛋白、精子等),在正常情况下是从免疫系统中分离出来的。 但一旦屏障被破坏,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它们就会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并成为自身抗原和异物。 此外,当自身物质的理化性质在外伤、感染、药物和辐射的影响下发生质变时,也可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

抗原的分类

根据抗原的性质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两类。 完全抗原( )称为抗原。 它是一种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例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等都是完全抗原

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是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故又称不完全抗原。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时,它就获得了免疫原性。 又可分为复杂半抗原和简单半抗原。 复合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而仅具有免疫反应性,如大多数多糖(如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和所有脂类; 简单的半抗原既不具有免疫原性,也不具有免疫反应性。 ,但可以阻止抗体与相应的抗原或复合半抗原结合。 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水解物等。

根据抗原是否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协助,可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TD-Ag是指需要T细胞辅助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 TD抗原免疫反应特点:可引起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 产生各种类型的抗体,例如IgG; 并能诱导免疫记忆。 TI-Ag是指无需T细胞辅助即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特点:只能诱导体液免疫反应; 只能产生IgM抗体; 它没有免疫记忆。

根据抗原的来源,抗原可分为(1)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类毒素等不同人种之间的抗原; (2)同种异体抗原):同一种族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如HLA、ABO血型抗原、Rh抗原、MHC等; (3)自身抗原():自身成分,分为隐藏自身抗原、改变自身抗原等,如眼晶状体蛋白等; (4)异嗜性抗原( ):又称抗原,存在于不同物种表面的共同抗原,无物种特异性。 它可以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中。 例如,溶血性链球菌存在于人类子宫内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中。 它们具有的共同抗原是异嗜性抗原

此外,抗原还可分为(1)内源性抗原:指免疫效应细胞的靶细胞产生的抗原; (2)外源抗原:指非APC自身产生的抗原。 还有天然抗原(Ag)、人工抗原(Ag)、合成抗原(Ag)等。

人类相关抗原

病原微生物

在医疗上,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 还可以根据微生物抗原的特异性进行各种免疫学检测,以帮助诊断疾病。

同种异体抗原

有两大类。 一是红细胞血型抗原,包括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等,不同血型之间输血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 另一种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存在于人类白细胞的细胞膜上,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与血型抗原一样,它们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和控制的。 不同个体(同卵双胞胎除外)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大多不完全相同。 因此,在进行同种异体皮肤或器官移植时,常常会因供体移植物中存在受体而出现问题。 抗原成分的缺乏会刺激受体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坏死和脱落。

动物免疫血清

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抗毒素血清一般都是用免疫马制备的。 一方面,抗毒素可以中和其相应的外毒素,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另一方面,它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马血清蛋白的抗体。 当再次接受马免疫血清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反应。

异嗜性抗原

与人类和某些动物、植物、微生物具有相同性质、与物种特异性无关的一类抗原

肿瘤抗原

由物理、化学因素或某些病毒诱发的实验动物肿瘤,其细胞内或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抗原抗原,称为肿瘤特异性抗原。 一些人类肿瘤中心已证明存在与病毒密切相关的抗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