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困惑和矛盾的状态。 家庭不和谐、家庭、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进一步导致青少年人格的极端发展,具体表现为逆反心理。 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在获得成年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关键词】逆反心理、逆反行为、青少年教育
一、逆反心理概述
“逆反心理”也可称为逆反心理。 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但在青春期阶段更为常见、更为强烈、更具代表性。 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为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代名词,受到广泛关注。
青春期是儿童认知情感、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 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复杂且充满矛盾,逆反心理十分突出。 一方面,青少年往往对一切都持批评态度。 为了表达自己的“非凡”,获得思想上的独立感,他们倾向于不同程度地排斥甚至批评任何外部力量。 另一方面:青少年容易在情感上认同不良倾向。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容易对人对事产生偏执和极端的态度。 他们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总是以严厉和批评的态度对待他们。 所以打仗被视为有勇气; 公开对抗老师和领导被认为是有能力的。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有时非常强烈。 他们会随心所欲地使用许多技巧。 以此来应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 他们态度强硬,行为粗暴,以龙卷风般的气势与外力作斗争,使他们的逆反性格发展到了极致。 另一种是以含蓄的方式面对。 这种青少年身上有一种叛逆和逆反心理。 他们并不直接对抗外部势力,而是表现出冷漠和冷漠。 这种反抗更加强烈,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也更加深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2.1 造成逆反心理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与青春期生理心理、认知、情感、意志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一方面表现为身体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 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成熟,这使得他们迫切要求像成人一样的独立权利。 在某种程度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因为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因而采取各种手段来建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晚于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各种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孤立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互动。 他们渴望别人能像他们一样敞开心扉,真诚地对待对方。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交往中难免会出现差距和差异,这使得他们的渴望找不到释放的对象。 他们渴望与父母沟通,获得父母的理解、认可和尊重。 然而,很多家长却来不及或不愿意改变观念,仍然把孩子当孩子一样对待。 对他们的担忧和要求无法充分理解并积极引导,导致缺乏平等沟通的平台。 于是,青少年产生了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愿意以积极的沟通方式向他人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更喜欢以隐性对抗或隐性对抗的形式来表达。即使是极端的行为也符合自己的意愿。
第三,青少年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 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新知识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特殊的心理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然而,强烈的好奇心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动力。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 越是遥不可及的事物,他们就越想接触。 这就是所谓的“禁果之乱”。 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冒着受到惩罚的危险,尝试可能不甜的“禁果”。
2.2 造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会受到各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和阻碍。 一般来说,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环境。 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个接受社会化的地方。 但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增多,家庭暴力、离婚家庭、单亲家庭等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得不到细心的照顾,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他们封闭自己,对父母、家庭、社会感到不满甚至抵触。 当这些负面情绪情绪不断积累、沉淀,而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口时,就会出现心理扭曲,从而导致强烈的逆反心理。 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直接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常见的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平等的双向沟通,造成观念上的代沟。 这就导致了青少年迫切想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不切实际的角色期望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经历; 一些教师没有基本的教育学知识,缺乏对最佳、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的认真探索。 方法意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抵触: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难以解释的挫败感,进而削弱教师的情绪。 产生反对、偏离甚至背道而驰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教师要正确、仔细地归因学生的行为,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努力保持积极的师生关系。 相互作用。 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失衡和极端化也与其身心发展的失衡相对应。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即使是所谓的“顽童”、“麻烦制造者”,教师也必须重新审视。 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这群人独立意识很强,不遵守学校或老师制定的一些规则和纪律,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因此,教师在全面重新审视和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非正式、拓展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达自己,而教师则在旁进行适当的活动。 指导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过渡,同时获得成年感。
此外,教育工作者应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抱有正确、现实的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出现。 只要根存在,它就必然生起。 因此,应冷静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本质。 虽然逆反心理是一种高度反抗的态度,但同时,积极的逆反心理也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如果能正确运用和引导,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也可以为我们改进教育工作提供途径和方法。 在处理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时,应注意分析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加以克服、纠正和教育。
总之,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处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逆反心理虽然与变态心理不同,但在反应强烈时却具有变态心理的一些特征。 如果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就会导致青少年长期处于亚健康心理状态,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都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健康。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