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战狼2》这样的电影、《心理犯罪》这样的电影,出现在豆瓣热门短评上:
只看热门短评,不看收视率,我肯定觉得《心理犯罪》比《战狼2》好很多。
“作为一部国产悬疑片,它无疑是成功的。”
“李易峰的哭戏都快把我看哭了”
为了这两句话,范俊去了电影院。 毕竟题材这么加分,毕竟还有辽凡皇帝和万茜姐姐在保护他,毕竟李易峰已经30岁了,论年龄和资历,
我们的百花奖得主是时候转身了。
然而两个小时后,范军离开电影院后,用力一踢路缘石,脚踝差点摔断。
今年还从来没有一部国产电影给予人们如此高的期待,却又如此令人失望。
我们先来说说主题。
《心理犯罪》的原著是一部在网络上非常受欢迎的悬疑小说。 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想起12年前的经典美剧《犯罪心理》。
两部作品的核心共同点是对犯罪分子的“心理侧写”——通过犯罪现场收集到的信息,我们可以洞察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掌握其行为模式,进而顺着线索定位犯罪分子。罪犯的身份。
在《犯罪心理》中,这项工作是由FBI下属的BAU部门(行为分析部门)负责的。 这是一群智商极高的天才。 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观察力,常常能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和行为的细节来观察。 它可以彻底改变你的心。
《犯罪心理》中的侧写师
《心理犯罪》的核心人物——李易峰饰演的方木,其实是《犯罪心理》中的一名心理侧写师。 电影一开始就给出了他的设定:与廖凡饰演的警官泰伟打斗,经过面对面的接触,通过泰伟在抓捕过程中的动作,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强迫自己使用的心理动机。尽管他是左撇子,但他还是用右手。
方木在《心理犯罪》一开始就被泰伟抓获
好吧,我们就相信方木真的有那么强大吧。 但看过《犯罪心理》的同学都知道,心理侧写师在收集大量现场证据和案件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测。 他们也许能一眼看穿一个人,但不能一眼破案。
换句话说,心理分析不是猜测。
在《心理犯罪》中,方木仿佛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他没有去现场,只是看了一眼太平间的尸体。 他听说尸体流了很多血,但现场血量不够,所以他直接猜测凶手是想喝血。 法官只想说:WTF? ? ?
该不会是血从船上漏到河里了吧?
难道凶手在别处杀人,血也流在别处吗?
退一步讲,即使凶手确实在采血,为什么他一定要喝血呢?
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方母也不断做出无理猜测。 这种伎俩或许会让粉丝感叹峰峰好帅,但在非粉丝眼里,却失去了建立人物的基础——逻辑。 悬疑片,最重要的是逻辑。 如果说为了推进剧情,方木被迫成为魔术师,那不是心理侧写,而是“尴尬侧写”。
最尴尬的就是大老板医生了。 方木大师认为,因为医生患有血液病,所以他希望每个人都得病。 这就是他的犯罪动机。
再说一遍,WTF? ? ?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即所谓心理侧写,就是要深入了解犯罪分子的独特心理。 连环谋杀、变态谋杀、性虐待……侧写师经常面对带有某种心理扭曲的罪犯。
《心理犯罪》中,从患有血液病想要喝血的男人,到想要治愈女儿的战斗男,再到想要拯救自己的大老板医生,三人的动机只是生存。 这并不反常。 别歪曲事实,他们的“心理问题”是什么?
《心理犯罪》中的反派其实并没有心理问题
一群没有心理问题,只有身体问题的人,怎么会成为“心理犯罪”的犯罪分子呢?
这就是电影《心理犯罪》的原罪:其内容根本不符合其题材。 甚至可以说,它扭曲了“心理犯罪片”的主题。
我们来谈谈剧本吧。
一部电影的情节合理与否可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台词是否让人觉得好听却是事实。 《心理罪》台词的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解释太多。
好的剧本从来不会让人物告诉自己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会用旁白来揭示人物内心的感受。 所有的人物塑造都是由情节驱动的。 观众在见证角色行为的过程中,与创作者达成默契,获得对角色的“理解”。
正如今年最佳悬疑片《记忆大师》一样,段奕宏饰演的警察因为从小目睹家庭暴力,对保护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有着偏执的渴望。
对于黄渤饰演的作家来说,他一切行为的基础都来自于对妻子的愧疚和爱。
观众一窥两个人物的内心,但并不是台词告诉观众的,而是观众自己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所了解的。
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人说过:“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心理犯罪》里充满了“方木是这样的人”、“太伟是这样的人”、“法医和警察的关系是这样的”等解释台词。
《心理犯罪》充满解说台词
编剧们还是应该为能写出如此有意义的台词而沾沾自喜。
什么,你以为我们是菜鸟吗? 需要你告诉我吗?
尤其是方木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结束了,还有一句话:“我能看清自己吗?我能撑起未来吗?” 当时我就想往屏幕上扔爆米花。
这不仅仅是编剧对自己的故事缺乏信心:他不相信光靠情节就能树立一个人。
这也是对观众的怀疑:你不相信观众有经验和智慧来通过你的故事来了解一个人。
这样做的唯一后果就是让观众感觉智商被侮辱了! ! ! (用三个感叹号而不是说三遍)
最后,我们来谈谈性能。
范军深吸一口气:我真的不想骂李易峰,他真的受到了太多的指责。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已经想到了文章的标题——《这一次,李易峰终于卷土重来》
但现实残酷地击碎了我的期望。
李易峰,我给过你机会,你却失败了!
这里@我华强哥
方木这个角色其实特别容易出彩,因为他是一个天才少年,而且他的角色本身就很有趣。 但从整部电影来看,范军看上去智商并不高。 他依然盯着那双无知无害的大眼睛,在这危险的世界里颠簸着。
《心理罪》里的李易峰眼神可爱,但看起来智商不高
与《死亡笔记》的另一位天才少年——L相比,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一个是天真无知,一个是老是思考。
算了,就假设方木就是这么设定的吧。 但影片中有一段话,彻底宣判了李易峰演技的死刑——
当他猜测女友已被杀时,他冲上楼,但廖凡极力阻止。
这是整部电影中方木这个角色最有可能爆发演技的时刻。
但李易峰的方木不但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变化,甚至没有和廖凡进行身体对抗。 即使他跑到屋顶上看到女友的尸体,也像是在看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人。
看李易峰这副样子,你告诉我,你到底是拍戏还是不拍戏呢?
而且,女友的死对于方木来说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应该是他心理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生前和死后应有两种行事方式。 如果符合预期的话,方木应该会脸色变得阴沉,甚至是黑色。
但范军并没有因为女友的去世而看到方母有什么变化。 只是哭了一会儿,很快就恢复了。
法官再次强调——
演戏不只是能哭而已!
李易峰哭戏被粉丝称赞缺乏层次
更不用说李易峰和廖凡的戏了。 廖凡这样的电影明星,是其他演员望尘莫及的稀有资源。 在两人喝酒聊天的场景中,廖凡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向李易峰扔出招数,但李易峰一个也没接住。 就好像两个人坐在不同的空间,并通过特效聚集在一起。
李易峰和廖凡的对手戏对不上
戏只有两个字,我只说一次。
相信李易峰已经决定放下偶像的包袱,想要好好演戏; 我相信,不是李易峰没有努力,也不是他不重视; 相信李易峰是真心希望通过这部剧让大家认识他。
所以我只能相信,李易峰没有这个天赋。
而我相信,这不仅仅是李易峰一个人的错,也是导演的错,因为廖凡和万茜两位演技大师在《心理罪》中都表现平平,万茜甚至沦为花瓶。
《心理犯罪》万茜在花瓶里惨遭强奸
——————我是消嗔的分界线——————
说完“心理罪”这句话,范俊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些。 转念一想,其实《心理犯罪》只能说是不好,而不是不好。 太糟糕了。 这是一部为了赚钱而恶意制作的低质量电影。 不过,《心理犯罪》似乎并无恶意。 只是在探索国产电影新类型的道路上跌跌撞撞。
今年以来,国产电影正在悄然走出过去的牢笼。 动作、悬疑、犯罪等以往不常见的类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银幕上。 这是一件好事。 然而心理罪,很多中国电影创作者的能力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
正如《惊魂记》面对一群看过《犯罪心理》、《七大罪》和《杀人回忆》的观众,他们想要惊喜,想要更多。
这或许就是过渡期的痛苦。 任何转变都必然是痛苦的。
未来总是光明的,不是吗?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拿出你的大手机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