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肺主行水”的中医理论及治疗的方法

《素问·经络别论》云:“饮入胃,精气上行,传至脾。脾主发散精气,归肺,理水经。水精气分布于四经,五脉并行,并合。阴阳藏于四时五部,观其正常。” 有人提出肺“调节水道”。 由于肺在五脏中地位最高,因此它参与体内水液代谢的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通过肺的“出版”作用,将脾运上来的水谷精气推向全身皮毛,滋润全身皮肤; 其次,通过肺的“抑”作用,将水等一些细微的物质向下输送到膀胱,至于肺为什么能“调水道”,清代张志聪写道:“黄帝” 《内经素问集》:“肺应天而主气,故能调水道,下流于膀胱。所谓地气升为云,天降则化”。进入雨中。” 说明了“肺为华盖”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从方剂用药认识“肺主水行”

2.1用“提壶揭盖”法治疗小便不利:《庐山堂雷编》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 张志聪曾遇到一位患有水肿、无尿的病人。 曲麦、扁竹、滑石、栀子、甘草、木通、大黄)等利尿剂均无效。 张氏利尿剂分为等份:防风、紫苏叶、杏仁。 水煎服,温服发汗、小便。 立竿见影,水肿完全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张先生用药物疏通肺气,集力。 其理论依据是肺为水上源,主气行津,有调节水道的功能。 肺气宣泄了,水道就畅通了。 就像水壶一样,盖子上也有孔。 如果孔被堵塞,锅里的水就不会倒出来。 如果孔不堵塞,水就会自由流动。 宣肺利水的原理与此类似,故名“提壶揭盖”,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开鬼门”之法。 ”。

紫苏

2.2泻肺注饮治喘肿:肺不宣肃,就会出现上焦气血津液代谢异常,出现胸满、咳喘、水肿等一系列症状。满脸都是。 针对此类症状,“津津”方药选自《归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葶苈子体现了其降气行水、宣肺平喘的作用,最终恢复了肺的调节水经的功能。

亭里子

2.3宣肺、宿电降、风水治风水:风邪外袭,肺气壅塞。 风邪外攻于肺。 肺若不能宣肺、降调风水,则津液不能疏布滋养肌肤。 它调节水道,将体液的代谢废物转变为尿液行水,使风阻水与风水相争。 水分滞留在体内,淹没皮肤,引起水肿。 水肿在风水中很常见:水肿从眼睑开始,然后四肢乃至全身肿胀。 严重时眼睑肿胀,眼睛无法闭上。 起病快,常有恶寒、发热、四肢酸痛、小便短数等症状。 又通舌,根据脉象及有无畏风、咽喉肿痛的症状,将患者分为风寒或风热。 治疗此类疾病时,常采用麻黄、生姜等发汗宣肺的药物来治疗此类水肿症状。

麻黄

2.4“理水道”治痛经:肺有宣布卫气、输布津液的功能。 它们能将体内精微的养分(如肺气、卫气、宗气等)分布到全身,使全身各个器官都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为血之主。” 血随气行,肺气有助心主血脉,促进血液循环。 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的运行,必因于气,气主肺,故为百经脉之会”。 如果肺肾阴虚火虚,肺部发炎,损伤肺脏,耗血就会导致经络逆逆。 古有“津液血同源”之说; 治疗应养血生津、润肺清热,维持肺部的“调水经”生理。 功能,气血生化源充足,清热调经自愈。

3、注意事项

“肺主水行”理论的临床应用不断完善。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这一理论的应用已推广到肝硬化、腹水、肾水肿的治疗,无不说明“肺”具有调节水道的功能。 在继承前人治疗思想的同时,一方面要通过现代研究证实中医药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另一方面,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继续运用这一理论来尝试治疗新的疾病。

关于作者

张元宝: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毕业后在保山中医学院任教至今,从事针灸、针灸疗法、推拿技术的教学工作。

五行理论的应用——五行五脏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