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初二的孩子在学习上感到乏味,甚至觉得无趣,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有的孩子可能因为课业负担加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知识体系,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孩子可能受到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压力,感到疲惫。还有些孩子由于对自我认知不足,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从而产生挫败感与厌学情绪。
这时,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显得格外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非常关键。家长可以选择一个轻松的时机,与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知道,任何情绪都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厌学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反应。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可以帮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释放,缓解内心的焦虑。
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习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学习同样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能让孩子的身体保持最佳状态。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释放压力,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之外的乐趣。带孩子一起去户外活动,享受阳光与自然,这种亲密的交流方式也会增强家庭的情感联系,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过于紧凑的学习安排常常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而适当的放松时间则能让他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通过与孩子一起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孩子在完成一个目标时,可以获得成就感,这种正向反馈有助于他们重新燃起对学习的热情。
在引导孩子重拾学习兴趣时,培养兴趣至关重要。鼓励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追求成绩。在课外活动中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例如,如果孩子热爱绘画,可以让他们尝试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课题,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而对于学习困难的科目,也可以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帮助孩子建立起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克服厌学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鼓励孩子与朋友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问题,分享学习经验,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在相互支持中感受友情的温暖。这样的体验会使孩子感受到学习并不孤单,而是一个可以共享的过程。
适时的表扬与鼓励同样是激励孩子的有效手段。欣赏他们的努力与进步,而不仅看重结果,每一份坚持都值得肯定。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够让孩子增强自信心,更加自愿地去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当孩子逐渐走出厌学的阴影,重拾学习兴趣后,我们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管理学习和生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还能让他们在成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通过逐步的信任与支持,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培养自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面对初二孩子的厌学情绪,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要用爱去引导他们走出困境。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只有在理解和支持中,才能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最终找到自我成长的乐趣。当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他们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与美好。
初中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大黄蜂老师教家长如何有效开导
面对初中孩子突然出现的厌学情绪,家长往往感到焦虑而无措。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情感波动大,对自我认知和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同时也伴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和社交关系的复杂化。作为家长,如何有效开导孩子,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是每位家长都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一起来听听大黄蜂老师怎么说。
大黄蜂老师
一、倾听与理解:建立沟通的桥梁
首先,家长应放下身段,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理解他们不想上学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与同学关系紧张、对课程失去兴趣或是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只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困扰,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帮助。
二、共情与支持:增强孩子的情感安全感
在倾听的基础上,家长要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和支持。告诉孩子,他们的感受是正常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挑战和困难。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可以分享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并非孤军奋战,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安全感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厌学情绪的方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如果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可以尝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分解任务,减轻负担;如果是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可以尝试寻找该领域的趣味点或实践应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大黄蜂教育
四、调整期望,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家长应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避免过高的要求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非仅仅看重成绩。鼓励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发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
五、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以身作则,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也要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力量。
大黄蜂教育
大黄蜂老师建议,面对初中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家长需要耐心、理解和智慧。通过倾听、共情、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调整期望以及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等方式,家长可以有效地开导孩子,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和乐趣。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才是关键。
孩子“不想上学”,该如何应对?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药方”来了
开学一周,
李女士听13岁的儿子
讲了不下10遍“不想上学”。
他甚至给自己找了好几条理由,
作业没完成、
人不太舒服、
不喜欢同桌……
“别烦了,快去做作业。”
其实,李女士也困惑,
为什么儿子总是抗拒上学?
难道他有什么心理问题?
不想上学,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张桦医生这周接诊了不少“不想上学”的孩子。
有的孩子开学后没能来得及跳出假期的舒适圈,表现出行为懒散、课堂状态差、作业拖拉等。正常情况下,经过几天的调整就能够适应学校生活。
“不想上学的孩子中,青春期的居多。不过,有的孩子的确存在情绪问题,有的其实根本没病。”
孩子说不想上学,大人的第一反应大多是生气和不解。12岁的小刘就是被妈妈拖进诊室的。张桦问:“是妈妈要你来看病,还是你自己要来的?”
“她非要我来,说我有病。”小刘说。
“那你不想上学,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没有,我只是发泄一下,我还是去了。”
小刘告诉医生,他向妈妈表达了“不想上学”的意愿,希望得到妈妈的鼓励,谁知道妈妈指责他“畏难、懒惰、不上进”,给他扣了好几顶帽子。母子俩大吵一架,互不理睬。“根本不是她说的这样子,她一点也不了解我。”小刘说。
张桦询问了孩子的睡眠、饮食以及在校表现等,判断小刘不存在需要干预的情况。“有的时候,家长错误解读了孩子的话,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孩子说的话。其实,孩子说不想上学,他是在表达:我遇到了困难,我需要安慰和帮助。”张桦说。当听到孩子不想上学,先不要急着责备孩子,一定要问一下背后的原因。
门诊中张桦发现,领着孩子前来就诊的父母往往非常焦虑、紧张,他们迫切地希望孩子积极应对学业。“对这部分家庭来说,学业可能是日常亲子沟通中重要且唯一的内容。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张桦说。
是家长的错吗?
当然,“不想上学”的孩子中,一部分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孩子不光是心情不好,还会思维迟钝,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精力也不好。
张桦接诊了初二女生小秋(化名),她很内向,轻声告诉张桦:“我已经忍受了2年,这一次,我实在不想去了。”
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张桦还是小心提问。原来,成长的过程中,小秋始终处于低自尊状态。进入初中后,她难以面对青春期的竞争和同学的排挤,总认为自己不够好,还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并不讨厌学习,只是想逃避那个环境。她的母亲是一名全职妈妈,也是焦虑、紧张的性格,社交圈很小。母女俩在诊室里局促不安。在孩子身上,张桦仿佛看到了家长的影子。
详细评估检查后,张桦诊断这个孩子为抑郁症,需要治疗。“可当我把治疗方案告诉妈妈,希望得到家庭支持时,妈妈却犹豫了,”张桦说,“母女俩都不愿意治疗,就这样回去了。很惋惜,这个孩子完全有机会改善的。”
那么,孩子不想上学,一定跟情绪有关吗?张桦说,“不想上学”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切忌把原因单一化,有时候,是此前积累了太多不利因素,而某个诱因的产生导致孩子“最后一根弦”崩掉了。
14岁的小波不想上学,父母很着急。张桦发现,小波在学校学习困难,纪律不好,做事又冲动,同学们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这个男孩子不是抑郁,他的问题根源在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产生了连锁反应。”张桦说。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发现了多动的问题,予以干预后,情况明显改善。但是小波在表现出“多动症”时,父母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对小波的学习没有太多要求,就忽略了他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到了青春期,多动障碍带来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还带来了情绪波动。
如何应对“不想上学”?
当然,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家长应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接纳的家庭氛围,理解孩子的感受、回应他们的需求。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张桦谈到了4个关键因素。
首先,了解孩子本身的特质。也许你也曾发出过灵魂拷问:都是孩子,为啥大不一样?一些不了解孩子特质的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喜好来塑造孩子,过程肯定是艰难的。孩子本身的“气质”就不一样,有的性情平和,乐观宽厚;有的性情易躁易怒,捉摸不透。有的孩子活泼善表达,你让他“少说话”他做不到;有的孩子很敏感,你劝他“想开点”也做不到。在了解孩子的特质后,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讲究尊重和接纳。
其次,孩子看似随意说出的一句“不想上学”,不仅是情绪的一时发泄,也是在向父母释放一些信号。家长要学会听到孩子深层的表达,看到其中的情绪问题、关系问题,也可能就是真的遇到了学习的难题。比起冷漠回应“别找打啊”“我还不想上班呢”,不如认真听孩子把后面的话说完,不要理所当然代入自己的经验。
第三,要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也要重视亲子关系。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有的会说:我的孩子我还不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如认知能力、情绪特征、行为方式等都有个性化的一面,也会随着年龄变化而经历变化。如果家长没能经常性地深入了解,很容易错过孩子的问题,甚至作出不恰当的决定。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就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语言,也会让孩子学会如何更好与人相处。
第四,是家庭教养问题。不论溺爱还是忽视,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适度的陪伴,则是孩子顺利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张桦记得一位因故没能在上海参加中考的学生,不得不去外地读书了。想到要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上海,孩子非常抗拒,情绪一落千丈,出现了厌学的情绪。为了帮助孩子,妈妈毅然放下上海的工作,到外地去陪他上学。她甚至看视频,从“十指不沾阳春水”迅速转型,学会了做菜。孩子非常感动,母亲的陪伴给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后来再也没说过“讨厌上学”了。
开学一周,你的孩子爱上学吗?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左妍
编辑:倪彦弘
用户评论
颓废i
我也是个家长,最近儿子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每天都不想去学校。感觉很沮丧和无助,不知道怎样才能帮他激励起来学习去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极§速
我理解你的感受,带孩子真的不容易啊!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需求,找到合适的方法真的很重要。别灰心,慢慢寻找解决之道,问问孩子的具体想法和心里状况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伤。眞美
孩子不去上学确实让人焦虑,我家的女儿以前也这样,后来发现她其实是被某些班上的同学欺负了,才导致不愿意去上学。你们可以尝试沟通一下孩子,看看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不想去学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ˉ夨落旳尐孩。
我想,现在的初中生活压力很大,老师作业都那么多,很多孩子会感到焦虑和迷茫,可能需要我们家再给予更多支持和陪伴,而不是只要求他们去上学就好。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真的很难受啊。我家的孩子以前也跟我这样说,但后来我发现他其实很喜欢画画,而且他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只能自己一个人玩。后来把他送到美术班学习,他现在状态很好,每天都兴致勃勃地去上学。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一种中毒叫上瘾成咆哮i
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都不一样,有时候孩子不愿意上学可能是他们正在经历一些人生的烦恼,父母应该用体谅和理解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我觉得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让他们去上学。如果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或者生活中有什么困扰,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眉黛如画
初中阶段对孩子来说的确是人生转折点,压力确实会很大。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他们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问题。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我觉得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初中阶段逐渐发展,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道路。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现在的教育确实需要改进,很多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我们应该倡导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优雅的叶子
这种状况越来越普遍了,教育确实有待思考啊!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减轻学习负担、营造平等友善的校园氛围入手,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上学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全网暗恋者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也许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教学等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学业压力太大,也可能是性格内向或者与同学/老师关系不合。家长要仔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瓶年的冰泉
看到你的经历,想起我自己曾经也遭遇过类似情况,那时候我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无助,但最终还是通过沟通和陪伴走出了这段黑暗时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予之欢颜
孩子不去上学确实让人担心,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师或者教育专家,他们可以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飞霜
孩子的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耐心,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要多陪伴他们,倾听他们的内心声音。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雨后彩虹
要真想帮孩子,也许得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想表达什么。试着换个角度去理解孩子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熟悉看不清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任何事。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和快乐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