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探究妒忌心理的成因与表现:从平等愿望到切身利益的影响

嫉妒的原因:所谓的不平等,与人们追求平等的愿望是矛盾和冲突的。加之某些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劳动分配的不合理以及生活中的裙带关系等等,都有形无形地加剧了这种矛盾和冲突。平等主义或绝对平等主义则相反,不顾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要求消除一切差别,实现社会绝对平等。这种要求看似很合理,很诱人,很公平,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嫉妒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较容易牵扯到个人利益,主要表现在名誉、地位、金钱、爱情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对德行、能力、才华、名誉、财富、爱情等方面的嫉妒。

嫉妒的负面是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自我鄙视,或对别人尊严、人格进行理性攻击。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嫉妒是绿眼的恶魔,谁被它俘虏,谁就被愚弄。”

西方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用竞争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自然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调节生产关系的先进机制。这种机制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竞争心理,这是公平合理、科学竞争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如果出现投机取巧、欺骗、逐利、图谋的竞争,那么竞争的本义就丧失了。

嫉妒有很多方面,有些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嫉妒心理,发现自己的境遇不如别人,就会抱怨、憎恨,甚至生气。这样的人总是害怕别人超越自己,当别人比自己优秀时,自己又没有勇气去竞争,所以常常采取讽刺、挑衅、谩骂等不健康的行为去伤害别人。它还会吞噬人的理性,影响正常思维,迫使别人不与自己交往。猜疑是一种没有出路的心理选择。“疑人偷斧头”、“人心隔肚皮”、“不忍心除掉人,却要防备别人”等等,这些几乎成了中国人性格的共同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在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经历了第一次性冲动。他们的性欲指向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异性。如果是男孩,那就是母亲;如果是女孩,那就是父亲。男孩希望母亲只属于他一个人。不幸的是,他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父亲。由于这个竞争对手更大、更强壮,还有其他优势,男孩“输”了比赛。女孩则把父亲“输”给了母亲。当孩子长大后,如果有第三个人对他(她)珍贵的恋爱关系构成威胁,童年痛苦的创伤就会重现,从而引发强烈的嫉妒感。

心理动力学方法强调嫉妒的潜意识作用,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他或她没有意识到的冲动、欲望、恐惧和创伤记忆。每一种有意识的感觉和想法都伴随着一个潜意识部分,而潜意识部分往往是它的对立面:一个人可能有意识地讨厌他们无意识地喜欢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有意识地爱他们无意识地讨厌的人。人们最早的童年记忆、创伤性损失,大多数是无意识的,对他们对世界的体验和反应模式有着强烈的影响,童年经历也对他们对伴侣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这种选择从来都不是随意的。大多数人会选择最适合满足他们童年时未得到满足的情感需求的伴侣。

童年时期的嫉妒经历不会“导致”成年后的嫉妒。它们只是在类似情况下被重新唤醒,决定了一个人对嫉妒触发因素的反应可能性和强度。通过确定过去的经历和当前问题之间的联系,患有嫉妒症的人可以洞察他们嫉妒的“真正”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容易看到”的嫉妒由以下成分构成:

1. 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悲伤和痛苦

2. 痛苦地意识到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即使我们非常想要它并且觉得我们值得拥有它

3. 憎恨成功的对手

4. 自我批评或多或少对我们的损失负有责任

“尽管我们可以称其为正常,但这种嫉妒无疑是绝对理性的,即它是在真实情况下形成的,与真实情况相称,并且完全受意识自我控制。”换句话说,即使是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正常嫉妒,也总是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原因是嫉妒“深深扎根于潜意识中,是童年时期最早的情感生活的延续。

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能成为当时私有制统治阶级的牺牲品。在等级森严、上下级分明、宝塔般统治关系的封建社会,他们的理想和才华更是不为统治者所接受。隋炀帝因吏部尚书薛道衡的诗比自己的好,心生妒忌,便将他杀了。可见嫉妒一旦和权力结合在一起,其危害是何等巨大。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这种结合害死或贬谪的仁人志士不计其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