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马庆桂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逆反心理内涵及表现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的课程。 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课堂。 多年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仍然抱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因此,探讨新形势下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一)基本内涵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 它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模式而产生的教育背景。 背离正常要求的相反的认知信息、相反的情绪和行为意图。 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逆反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反心理倾向。 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接受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时产生的一种与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相对立的强烈负面情绪。

(二)具体表现

一、主观抵制:思想政治教育课没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不学,学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都没有关系。 很多学生都持这种观点。 现实条件下,全社会都在忙于发展经济。 受“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空的,只需要学习应对政治考试。 因此,很多学生对思政课抱有冷漠的态度。

2. 极端态度:消极思考积极教育

当代中学生由于年龄原因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一些阴暗面,常常用自己的“新思维”来消解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导致逻辑不通。学生思想混乱,使得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淡漠,最终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是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情况相互作用的产物。

首先,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诱因。 从教学内容来看,单调、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日益加剧。 中学生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政治热情。 他们非常渴望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便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实现重大飞跃。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却存在不少问题。 他们只告诉学生一些现成的结论,没有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很难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和突发事件提供合理的解释。 从教学模式来看,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 老师讲,学生记笔记,课上记笔记,课下忘,考前记,考后又忘。 义务服从教育教学模式本质上并没有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其次,学生的生理因素和自身素质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原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 他们对外界的事物和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他们对成长的渴望让他们渴望审视成年人,审视自己,并向他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青少年学生都希望像父母、老师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但他们的阅历太浅,对社会了解甚少。 他们仅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进行有限的方式和手段。 因此,在自尊心受挫的极其敏感的情况下,他们会使用自己意想不到的“叛逆”行为。 引起教师和社会对其存在和要求的关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正确对待中学生逆反心理

(一)倾听与理解:了解青少年内心的声音

了解青少年需要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 “这种对话不是将一方的思想强加于另一方,而是将他人视为他人;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流,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行动。在对话中,双方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另外,这就是孩子们所说的“问我,理解我,但不要批评我。”教育者和家长要时刻从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中了解他们的心态变化,发现亮点和积极因素。抓住教育机会。

(2)关爱引导:帮助青少年实现真实的自我

英国学者达纳·佐哈尔等人指出:“有灵智的父母不会简单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强加给孩子,而是提供一个空间、一个培育土壤,让孩子能够超越父母甚至超越自己成长。” “这种关怀强调‘顺母之性’。” 同时,青少年的成长也需要帮助和引导。 很多教育者常常以无私的名义隐藏自己强烈的自我中心,即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 教育者的引导需要建立在对青少年精神成长无条件关怀和支持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投入,加强同侪群体的引导,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引导,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

(三)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合理发挥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大胆利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避免偏颇,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青少年逆反心理咋教育,准确把握中学生道德发展素质,循序渐进地运用教育策略,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发生。 教师不得采用压制或强迫服从的方法来处理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逆反心理。 重点是讲清真相,消除错误认知因素,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

”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