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素问·居痛论》:“帝曰:善。吾知诸病皆气所生。怒则气升,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致。”气降则气消,气聚则气泄,惊则气乱,疲则气耗,思则气滞。气不同,为何而发病呢?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泻,则气升;喜则气和,则志也。上则气旺,则气缓则心焦,肺升则上焦不通,则气不散,热也。上身闭则气还,闭则下肿。气不流通; 寒则体闭,气不行,故气不行。 如果天气寒冷,身体就会张开,身体就会张开,就会出汗。 ,所以气被释放; 惊恐时,心无依靠,心无归处,忧虑不集中,故气乱; 疲倦时,气汗外泄,内气外泄,故气虚。 思,就是心存,心在。 以致正气滞留,不能发挥作用,故气滞。”其中“燃”指热,“劳”指劳累过度。《医学·气概》:“七七”气是喜、怒、忧、悲、恐,九气又称外寒、外热。”
2.道教和医学对生理功能的理性术语。 指九灵之气和阳火之气。 《周易》:“礼之数九,礼为心,主明之”。 又《黄庭内经·上清篇》:“琴心三层舞胎,九气明晰。‘天中’。天在天与天之间,李相日是天空,所以太阳在天与天之间。
应用领域
在中医的应用上,九气主要针对七情盛盛而导致气机失调的病机。
1.气商:指气机运行异常,表现为上逆的病理状态。 “怒则气上”:多因心情郁闷等情志因素,导致肝气上升或逆。 怒为肝主,其正常生理功能是调发生发。 怒伤肝,则肝气逆。 血随气上升,可出现面目赤红,呼吸急促,甚至吐血或昏迷,如肝阳上亢。 治疗宜平肝降气或疏肝理气,用天麻钩藤汤或管宜煎。 若怒伤肝,则肝气逆,脾土受抑,出现胸胁疼痛、嗳气、食少、腹痛等。 腹泻所致的泄泻证应采用平肝健脾的方法治疗。 可以选择加减止痛性腹泻的必要处方; “气盛则火”。 若肝火犯胃,伤及胃络,出现呕吐,应以平肝健脾法治疗。 疏肝清胃,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化蕊石散,甚至用犀角地黄汤清肝火、胃热、凉血止血。
2.缓气:指气机运行异常,表现为松散、松散的病理状态。 “喜缓气”:喜为七情之一。 适度的欢乐可以使心情舒畅,气血得以调和。 但大喜则心神走神,气滞散逸,歌笑飘忽,甚至出现语无伦次、肢体迟缓等精神症状。 治疗除了调节情绪外,还可以包括平心静气等方法。 可选添加甘麦大枣汤或养心汤等。 若喜过度耗心心阴,则心火炽盛,扰乱神志,神不守神,导致癫痫、疯癫等症状。 治疗应清心宁神,祛痰导火。 可以选择二阴健、朱砂安神丸和镇石滚。 如化痰丸等加减。
3、气耗:指气运异常,出现气耗、耗散的人。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气短、言语断断续续和精神萎靡。 治疗除调节情志外,还应润肺益气、缓急平症、营卫调和。 “忧使气消”:忧伤过度,使心焦急,入肺则使肺叶扩大,上焦之气不能宣泄,营卫之气郁结而不能通达。使热气郁于胸中,引起热邪。 耗气耗气,耗伤津液,出现气短、疲倦懒惰、声音低微胆怯、体寒怕冷等肺虚气虚症状。 治疗以益气生津为主,如生脉散、补肺汤等; 若肺热灼伤津液花蕊石散,出现咳嗽、呕吐、呕吐、咳嗽无力、气短、口干咽干、消瘦、苔干等肺病证,应以滋阴清热润肺为主。 。 可以选择金匮麦门冬汤或清枣救肺汤。 若心、肺同居于膈上,若心、肺过度压抑,则心肺郁滞,营养防御不利,热热化灼。 如果体内没有津液,筋就会松弛,骨头就会消失,肉就会发亮,从而导致阳痿。 治疗宜滋阴清热,润肺胃,或补肝肾。 可以用清燥救肺汤或护前丸。
4、气降:指气机失常,主要表现为下沉,不能正常上升的病理状态。 “恐惧导致气气下降”:恐惧是由肾引起的。 恐伤肾,导致下元无力,上行无力。 也常是脾虚,中气不能升发所致。 临床上常见小腹胀坠、大便频繁。 对于有分泌物不爽、气短乏力,甚至脱肛、子宫脱垂、偏疝等者,治疗应以温脾肾、益气升阳为主。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天台乌药散温补肾气、行气化滞。
5.气退:指气机运行异常,主要表现为收敛、郁滞,不能正常宣泄的病理状态。 多是由于感觉室外寒冷或室内过冷引起的。 “寒致气缩”:寒为阴邪,其性郁滞,气缩。 寒邪侵袭,关节不通,卫气不能运行,阳气不能宣发,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鼻塞、重重等症状。治病可采用辛温性的材料,宣表、宣肺、散寒。 可以选择麻黄汤、荆防败毒散等; 如果阳虚内寒,可能会出现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吐水的情况,或者需要去医院。 出现腹冷疼痛、肠鸣腹泻,甚至腹泻等症状,应以温身散寒为主,可用中力、四逆神治疗。
6、气漏:指气机失常,表现为漏失的病理状态。 “奉致气泄”:亢为阳邪,主动消散,属阳热之邪。 本证除热蒸、出汗过多所致气泄外,还可引起失血过多、泄泻等阳气泄泄。 临床上除了气虚导致的气虚症状外,还有津液或血液流失过多而导致的津液不足或血虚症状。 治疗应以益气生津或补益气血为主。 若气泄气虚,证候严重者,宜先用独神汤益气固本。若阳明实热,腑蕴过多,则宜用督肾汤。清热泻火,可以选择承气汤等。
7、气乱:指气运行紊乱,失去正常的进出秩序。 情志因素所致者,常有气短、神志不清、心慌、出汗、脉数数不等。 治疗应以平惊、平胆怯、平心静神为宜。 “惊则气乱”:惊恐惊惧时,神志会迷失,血气相离,阴阳破碎。 因此,受到惊吓时,心气就会散乱,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肝内风的症状如昏厥、麻木、震颤、痉挛等,可通过宁心安神、平肝熄风、潜阳定惊等方法治疗。 可选用天麻温腾饮、羚羊角汤等。若心气散乱,引起神志不清、多梦、悲伤,如癫痫、神志不清等,可采用养心安神、补脾治疗。和血,可选用养心汤等。
8、气耗:指因劳累过度而导致正气耗损。 “劳耗气”:常因劳累过度所致,临床症状有气短乏力、四肢疲倦、频喘盗汗,甚至自汗、遗精等。治疗以补脾益肾、补肾为主。本质。 可选用补肺汤、疏足丸、归脾汤、右归酒及桂鹿二仙角、大补元健、何车枣丸等。
9、气滞:指气机运行失常,表现为郁滞、不适的病理状态。 “思虑导致气滞”:由于思虑过多,精力高度集中,如果你专注于一件事,你的心气就会集中在一件事上,所以你的心会被占据,你的思想会专注于一件事。 。 心引气而聚,正气结而不行。 情绪郁闷,导致气机郁滞,痰湿瘀滞。 脾胃虚弱、精神不集中、或心脾两虚者,可出现失眠、困倦、食欲不佳等症状,甚至昏迷、癫痫、失眠等。 治疗应以健脾益体、疏肝解郁、养血为主。 宁心可选用逍遥散、酸枣仁汤、孔子圣中丹、归脾汤、白子养心汤等。
参考
1. 袁忠、屠雅、彭泽邦、艾经录。 《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
2.李经伟、于英傲、蔡景峰、张志斌、欧永新、邓铁涛、欧明。 《中药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龙德秀,“九气治病略论”,《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