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花蕊石散 “中西汇通第一人”的“治血四法”

说起中医的“血证”,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 其实,脑出血、眼底出血、咯血、便血……这些出血性疾病都属于血证的范畴。 被誉为“融通东西方第一人”的清末名医唐荣川先生对血证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提出的“治血四法”至今仍被视为临床标准——

01 止血

止血是唐荣川治疗血证的第一法,充分贯彻了“先治血、先治气”的总原则。 止血的方法继承了《内经》“急症”的原则。 《血证论·卷二·吐血》指出:“血无时究治其原因,而止血为第一要法”。

关于病因病机,一方面,他根据《内经》气血理论指出血证的发生与气病有关。 “气和,则气为血之主,血则随之运行……气有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落,气有结则血凝”。气强则血流走;气不止而血欲止则不行。” (《血证论·卷二吐血》); 另一方面,他也学习历代血证理论。 内容。 如朱丹溪“气盛者为火”(《金匮钩玄·火》),张介宾“血行之因,火气”(《净月全书·血证》)等论述。

在治疗上,本着“治血关键在于治瘀血,冲脉胜于阳明,治阳明即治淤血”的思想。 我们借鉴王肯堂治血“法当顺气行,气降则血复经”。 (《辨证论治·杂病·诸血门·吐血》)提出止血方法应“独取阳明”,采用泻火、降逆、吐血的治疗思想。止血。

虽然血证多数为实热证,但唐容川指出,“十之一二(指虚证、寒证),医者不得不察”。 例如,失血的症状有“气短、头晕、精神不振、脉六弱散”等。 “独肾汤可以保存气气,不让气气掉出来,血就不会流了。” 若“阳不吸阴,阴血泛溢”,则用“甘草生姜汤”(《血证论卷二吐血》)治疗,可平衡阳气,内守阴血。 若瘀血不愈,出血不止,可用血府逐瘀汤。 至于气血随血的危险证,则不能用活血药治愈,而应用独肾汤急救。 另外,感冒者宜用小不胡汤加味; 患瘟疫发热者宜用犀角地黄汤。

02消除水瘀法

祛瘀法是指排除体内瘀血的方法。 早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用下列方法(方剂为地党汤)和桃仁承气汤(方法选为桃仁承气汤)来治疗。便血或血瘀所致的瘀证。 首先是祛瘀止血。 此后,历代治疗血病均十分重视祛瘀,多受宗法祖师张仲景所传授。 唐容川在前人关于血瘀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以祛瘀为治血瘀的第二法,并以化蕊石散为主方治疗血瘀。

唐荣川在祛瘀的同时,还非常注重辨证、求因、辨证论治。 如果是气血两虚、血瘀者,用生郁汤加味; 如果是寒凝血瘀的人,则按《素问·调孟论》“血气者喜温,恶寒,寒则流泪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 ,方宗张仲景白液汤或四物汤可用软药调治,也可与泻心汤合用辅助,同时他还创造性地提出,治疗瘀血必须“单独”。定位直探巢”花蕊石散,即根据瘀血的部位和症状及症状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唐容川还利用经络、脏腑的瘀血来衡量病变的轻重,辨证施治。 若气因血瘀积聚形成瘀血,可用九气丸散气活血; “血积久则成痰”(《血证·卷五·血瘀》),凝结成瘀。 、用地当汤、夏欲血汤等活血化瘀。 瘀血乘肺攻心,病情危急。 只有昂贵而见效快的药物才能避免危险。

以上所说的是祛瘀的粗略指南。

03 凝血法

唐荣川本着《内经》中“急治标、缓治本”的原则,认为止血祛瘀虽有平血之意,但用药往往过于苛刻,严酷,重点是打击邪恶。 如果情况紧急,则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血是回归根本之道,通过放慢速度来治本。 按照唐荣川的观点,血证的发生,根本上是气血失衡、气乱所致。 即在病机上,唐容川根据“重庆为气街”、“重庆为海之海”的理论,认为血证的关键是气升、血逆。 《内经》中的“血”和“仲景治血者治冲”。

唐容川认为“呕吐已止,瘀血已消……若血潮而吐,则血不安频”(《血证论·卷二·吐血》) ; 而“血之所以不安,皆因气不安所致,平气则平血”。 对于平气,唐荣川首先推荐和法,认为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外调肺气,内调肝气,尤其是调和法”。主调脾肾之气”(《血证论卷一·用药》“利忌论”)。 唐容川也认为,重脉属肝,比阳明更美。 其根在肾。 和法是调肝胃、治冲宁血。

唐荣川盛赞小柴胡汤,认为它能表表里、清水生津、祛邪火、升清降浊。 或因火郁血扰而吐蛔者,也可用小柴胡汤加减小柴胡汤,内调升降,外调出出,使气血行进。光滑的。

04如何补充不足

唐荣川在治疗出血过程中,提出补虚为治疗血瘀的最终方法,即用“封补养血之法”(《血证论·卷二·吐血》)弥补不足,弥补不足。 唐容川论补,分五脏、阴阳。 从阴阳角度出发,根据朱丹溪“阴血易失而难达”、“阳常用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他认为补虚的必由之路。就是“十补阳二十三,补阴二十三”。 “十之九”(《血证论卷二吐血》),非常强调滋阴血的重要性。

五脏中,唐容川特别注重滋补肺、脾、肝。 他认为先养肺胃重要,必须先养肺。 气能生血,气由肺主。 因此,肺气虚弱就会导致血虚。 如果肺失循环而虚,生化就没有血液的来源,也会导致血虚。

他认为吐血止了后,首先要补肺,后天要补脾,首先要补肝。 他说:“吐血无以不伤肺气,故吐初时须治肺,止后须补肺。” (《血证论·卷二吐血》)。

综合起来,以上四种方法都是为了止血矫正的目的。 这四种方法相互关联,难以截然分开。 止血常采用药物祛瘀。 祛瘀常有镇血之功效。 凝血还有止血的作用。 补虚有时也有止血的作用。 功、临床症状应根据各血证的不同情况适当使用。

历代名家系列

l 在“止血的方法”中,唐容川根据《伤寒论》最推荐的是哪种药?

l 《祛瘀法》中三焦不同病位对应的主要方药是什么?

l 《凝血法》中,除了小柴胡汤外,还有哪些方剂对应脏腑的不同经络?

l “补虚法”中,如何分别调节和滋养肺、脾、肝?

更多唐容川先生的临床经验可参见《中国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中的《唐容川》一书——

《唐容川》

唐容川,字宗海,四川彭县三义人。 他是清末著名医学家。 着有《血证​​论》、《中西医经典精华》、《金匮要略简注》、《伤寒论略注》、《 《本草问答》、《医医通说》等著作。 唐容川在以《内经》、《难经》和张仲景理论为基础的血证诊疗思想的整合、总结和提炼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止血、祛瘀、平血、补虚治疗血证的纲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影响深远。 此外,其对本草药性理论的阐释和发展也颇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唐容川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绍、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