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茴香 《本草图经》制作流程及制作步骤

药名: 茴香

名称由来:《本草插图经》

概述

异名:鲜香(《唐本草》)、茴香(《千金方》)、茴香(《本草纲目》)、谷粉香、谷香(《现代实用中药》)、潇香(《四川中药》)志”)。

产地: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 茴香全世界有4种,中国原产1种。

原植物:茴香磨坊。

历史:本品最早记载于《唐本草》,列草科。 《纲目》将其列于蔬菜栏目,有云:“习习嚼肉桂,或为香名”。 还有“茴香,宿根,冬苗丛生,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色黄,节大如麦粒,轻而细棱”。 ……”以上均指此书。 在质量方面。

形态:草本,高0.4~2m。 茎直立,光滑,灰绿色或浅色,多分枝。 下部叶柄长5~15厘米,中部或上部叶柄部分或全部呈鞘状,鞘边缘为膜质; 叶片轮廓呈宽三角形,长4~30厘米,宽5~40厘米,末端有4~5个羽状裂片。 后裂片呈线形,长1至6厘米,宽约1毫米。 复伞形花序顶生,侧生,花序梗长2至25厘米; 伞辐6~29根,长短不等,长1.5~10cm。 小伞形花序有14至39朵花; 花梗细长且不等长。 长的; 无萼齿; 花瓣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长约1毫米,先端有内折的小舌,有1中脉; 花柱基部圆锥形,花柱非常短,向外分枝或附着在 On 花柱基部上。 果实长圆形,长4~6毫米,宽1.5~2.2毫米; 主肋5条,锋利; 每个肋骨槽内有1根油管,连合面有2根油管; 胚乳的腹面近直或稍凹。 花期为5月至9月,果期为7月至10月。 (参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卷,图86)

产地及分布: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药

栽培:茴香适应性强,对气候和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疏松、湿润的沙质壤土最好。 用种子繁殖,北方宜春季4月播种,南方宜秋季9月播种。 一般按行距30~40厘米按需播种,每穴播8~10粒,覆土2厘米左右,每亩用种量1公斤。 钻孔也是可能的。 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补苗。 当苗高15-20厘米时定植,每穴留2苗。 生长期以追施人畜粪便水2~3次为宜。 在南方,播种后可生长3至4年。 每年收获后必须中耕、追肥、施肥一次,并翻土越冬。 病害有灰斑病,可用1:1:100波尔多液防治。 黄燕尾蝶幼虫出现时,喷90%结晶敌百虫800倍液; 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洒杀灭。

采收:秋季果实初熟时采收,晒干,敲碎果实,除去杂质。 药材主产内蒙古、山西、黑龙江,其中山西产量最大,内蒙古产量最好。

确认

性状:果实小圆柱形,两端略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 表面黄绿色,有时基部有小果梗,顶部尚有黄棕色花柱残渣。 孢子呈长圆形,有5条凸棱,接合处平坦宽阔,横切面五角形,有种子1粒。 香气芳香,味甘微辛。 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果实显微横截面:外果皮为一排切向延伸的扁平细胞。 中果皮是一系列薄壁细胞,分布有6个油管,每个果棱之间有一个,连合面上有两个。 油管椭圆形或半圆形,切线长150-220μm,内含红棕色油,维管束位于果内。 边缘处,韧皮部位于木质部两侧,维管束周围有大的网状细胞。 内果皮是一排狭窄、扁平、长度不同的细胞。 种皮是一排腐烂的细胞,主要含有棕色物质。 连合面上的内果皮与外种皮之间有种脊维管束。 胚乳细胞呈多角形,糊粉粒内含细小的草酸钙簇晶。 胚很小,位于胚乳的中央。 (见图《中药年鉴》第三卷第二版第179页图115)果粉:黄棕色①外果皮细胞表面呈多角形或方形,壁稍微变稠。 气孔圆形,直径约20μm,有4个副细胞,不定式。 ②网状细胞呈长方形或长方形,直径25~55μm,长102μm。 壁厚,微木质化,有网状纹孔,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11μm,长7μm。 〜27微米。 ③油管碎片呈黄棕色或深红棕色。 完整细胞直径可达250μm。 分泌细胞表面呈多角形,内含深色分泌物。 ④花叶层细胞为内果皮细胞。 表面看,细胞狭长,壁薄,直径4~13μm,长度约113μm。 恒定数量的细胞形成一个群体,并以其长轴以不规则的方向嵌入。 ⑤内胚乳细胞呈多角形、模糊粉状颗粒,直径约10μm,每个糊粉粒内有直径3.5~7μm的小草酸钙簇。 此外,木质薄壁细胞有纹孔; 种皮表皮细胞含黄棕色物质。 (参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别》第403页图195)

理化: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泡4小时,过滤,滤液蒸干,加氯仿1ml使溶解。 点于硅胶G板上,以茴香脑为对照,用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显色剂,铺展距离17.5cm,喷洒2,4-二硝基苯肼试液显色。 (图见《中医年鉴》卷三第2版第180页图116)

加工制备:盐茴香。 取干净的小茴香,用盐水拌匀,润湿至半透明,放入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干,待香气出来时,取出,使它冷却。

储存: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加盐和茴香,存放于密闭容器中。

化学性质

果实含挥发油(茴香油)2%~6%,油中含反式茴香脑61.6%~78.3%,异丙苯1.8%~4.7%、α-蒎烯、柠檬烯。 1.5%~2.5%,含莰烯、β-蒎烯、β-月桂烯、α-水芹烯、对伞花烃、青蒿素、甲基甘醇、顺式茴香脑、月桂烯、柠檬烯、γ-萜品烯、醌()、樟脑、乙酸酯()等[1]。 此外,还含有12%~18%的脂肪油,油中含有芫荽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苯甲酸等[2]。 种子脂肪油含有月桂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十七烷酸、十九烷酸、二十烷酸、二十烷酸、二十烷酸、山萮酸、花生酸、硬脂酸和棕榈酸。 Acid等[2]。

参考

[1]植物学报1991;33(1):82。 [2] 新华本草纲目. 第一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0。 [3]中草药1989;20(10):41。

药理

茴香油可用作驱风剂,以消除腹胀时的气体和减轻疼痛。 它降低胃的张力并随后刺激它,使其蠕动正常化并缩短排空时间。 对于肠道来说,它增加张力和蠕动,从而促进气体的排出。 有时兴奋后蠕动会减少,从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和减轻疼痛。 这种作用可以被局部麻醉药消除,因此可能是神经反射性的。 它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苯甲醚可能是活性抗菌成分。

参考

中药词典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91。

药用特性

性味:辛,温。 ①《

药用特性

《唐本草》:“苦,辛。” ②《唐本草》:“辛茴香,平。” ③《本草》:“辛、平,甘。” ④《江西本草》:“温,辛。”

归经:肾经、膀胱经、胃经。 ①《汤剂本草》:“手足少阴,太阳经”。 ②《雷公加工》

药用特性

《解》:“心、脾、膀胱经。” ③《本草纲目》:“足太阴、阳明、太阳、少阴经”。

功效:温肾散寒,和胃理气,调节中枢止痛。

主治:胃寒胀痛、肾虚腰痛、痛经、睾丸胀痛、疝气。 ①《千金·食疗》:“治蛇咬疮久不愈,捣敷。又治阳痿九种。” ②《唐本草》:“治诸阳痿,霍乱,毒蛇咬伤。” 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盲肠间寒气,止痛止呕。” ④《日化子本草》:“治干湿脚气,肾疝气,开胃消食。食物,并治疗膀胱疼痛和阴道疼痛。 ” ⑤李果:“补命门之虚。” ⑥《伤寒云要》:“温丹田。” ⑦《郁梓药液》:“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又固寒疝。” ⑧”《本草纲目求真》:“肝经虚弱,火从左上冲头面部者用之。” ⑨《遂溪居食疗手册》:“杀虫除秽,治鱼、肉、鱼、臭、寒、滞毒。” ⑩《中药形性实证》:“治疗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 治疝气,肾寒小腹疼痛,胃痛,腰痛,遗尿。”⑿《新华本草纲目》:“痛经,胃寒胀痛,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或入丸或散。 外用:研末敷敷或炒温熨。

使用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慎用。 ①《本草纲目》:“胃肾火盛,阳道症状多,热致呕吐者不服。” ②《德沛本草》:“肺胃有热,热毒盛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与应用:①与木香、香楝、陈皮、吴茱萸合用,治疗冷疝痛、小肠气痛。 ②与乌药、香附、高良姜合用,治疗胃寒胃痛。 ③配桑带鱼、麻黄。 治疗遗尿和夜尿频繁。 ④与没药、川芎、乳香、五灵脂、蒲黄炭混合,治疗乳糜血尿。 ⑤与巴戟天、肉苁蓉、破古枝、菟丝子等配伍,可治疗阳痿或勃起无力。 ⑥与独活、千千剑、杜仲、全枸杞同用,可治疗腰腿酸痛、无力。

选方及处方:①茴香丸(《三因一病证方》)治小肠胃肠疼痛:茴香、胡椒等份研末,酒为丸,五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酒温饮。 ②导气汤(《医方集》)治冷疝痛:黑枣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吴茱萸3克。 长流水煎服。 ③《续本氏方》:“治小肠气痛难忍:茴香、杏仁各30克,葱15克(连根捣烂,炒),共研为末,每次服9克,空腹。胃痛,与核桃酒同饮。” ④《小方》:“治胁下疼痛:小茴香(炒)30克,枳壳(麸炒)15克。 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与盐汤调和。” ⑤《孙天任济消方》:“治小肠气痛:茴香、荔枝仁等量研末(炒黑)。 每次服3克,温酒调服。” ⑥《江西本草》:“治胃痛腹痛: 小茴香、高良姜、脂肪根。 6克,香附(炒)3克。 水煎服。” ⑦《吉林中草药》:“治遗尿:茴香6克,桑带鱼15克,放入猪尿细胞中,炒熟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服。” ⑧《吉林中草药》:“治睾丸疼痛:小茴香、苍耳子各9克。 水煎服。”⑨福建中医药1960;(4):“治鞘膜积液及阴囊象皮病:茴香15克,食盐5克。 炒的方法同样,加入1~2个鸭蛋,炒成饼。 睡前用温黄酒送服,连服4天为1个疗程,间隔2~5天,再服用第2个疗程。 ”⑩黑龙江中医药1985;(6):“治乳糜血尿:茴香、没药、川芎、赤芍、五灵脂各6克,元胡、当归、蒲黄檀各10克,官桂4克。

水煎服。 ” ⑾广西中医药1983;(3):“治小肠气腹痛: 将茴香、胡椒等份研末,用酒调糊为丸,大如五子。 每次50丸,温酒服下,每日2~3次。 ⑿《中国古代家居养生集》:“治阳痿或勃起无力:茴香、沉香、乳香、木香、没药、菟丝子各15克,碎纸150克(浸酒),核桃(去壳) 40 件。 同为细末,蜜炼成梧桐子大的丸子。 每服三十丸,温酒服下。 长期服用,可使玉茎生长,肾气充实,精阳旺盛。 ” ⒀《中华补品百科全书》:“治肾虚小便频数、小腹冷:小茴香、补骨脂、根瘤蚜、鹿角膏各9克,龙骨骨30克(或用牛骨代替,先煎),青3克⒁《国家中草药汇编》:“治寒腹痛:茴香、干姜、木香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⒂《国家中草药汇编》:“治疝气:茴香、巴戟天各7克,橘核6克。水煎服。” ⒃《国家中草药汇编》:“治早及早。中期血吸虫病:将茴香研细末,制成水丸;也可将茴香部分用乙醇浸透,研细末制成浸膏片,每日服3次,每次服丸或片相当于5粒。至14克,儿童应减量,饭后用温开水送服。 15至20天为一疗程。 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胃肠道反应,但可自行消失。 孕妇不宜服用本产品。 ”

单方应用:①《证治要点》:“治肾虚腰痛,侧身不遂,困倦无力:茴香炒研末,猪肾切成薄片,逐层加入药末,水纸包裹,煮至熟,细嚼慢服。 ②《简易方》:“治疝气入肾:小茴香2包炒,然后改铁。” ③《普济方》:“治夜尿过多、饮酒不当:茴香用量不限,洗净,加盐少许,炒熟研末,沾湿年糕,并配以温酒。” ④《千金方》:“治毒蛇咬伤,久疮不愈:茴香末敷。” ⑤《斋元方》:“治伤寒小便不通:茴香粉,调生姜汁敷腹。外用茴香粉,与益元散调服。” ⑥中华外科杂志1959; (7):《治嵌顿性小肠疝气:茴香9~15克(小儿酌减),用开水冲服。15~30分钟不见效,再服等量。服后,卧位。背部40分钟,双下肢并拢,膝盖半屈伸。一般30分钟左右即可看到嵌入内容自行复位,疼痛消失。如果60分钟左右没有缓解,必须考虑手术治疗。”

医学家的讨论

①倪朱谟《本草纲目》:“茴香,温中行气之药。” 方龙潭说,此药香气辛辣,味甘润胃。 故《唐本草》对心胃寒气、剧烈疼痛等诸气皆有好处。 心气吐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道疝气,阴汗湿气,阴寒气,水肿又阴,阴胀气滞。 它可以温经散寒。 诸气的运行是区分小腹为阴的关键。 若胃肾火旺,则遇热则呕吐,遇热则痛,遇热则胀。 这些症状包括阳道反复运动和精液滑腻。 遗精者慎用。”②刘若金《本草纲目》:“据茴香主治疝气证,天下医家普遍说疝气因湿热不宜用。” 。 但疝气初起,乃因冷水滞、气化所致。 若不宣,则有湿气。 因为湿气不滞,所以有热。 是初疝,宜用之。 主要原因是湿滞不化而化为热。 虽然说适合喝,但是是热引起的,是湿引起的。 湿病是阳虚引起的疾病。 就外在色素脱失而言,无非寒热郁滞之事。 即使不是外受所致,也必定是肾阳虚所致。 阴不能化,邪就盛。 阴中之阳就会郁结,肝脏就会患病而引起疝气。 试试神花手和杜茗的治疗方法,都是用苦楝和茴香,味道不同,有利湿热。 要发挥作用,一定不能放弃这种能在水中生火的温散,这样才能进入膀胱中寒水的经络,才能发挥作用。 至于小腹或者膀胱,本来就不是疝气的病,那么这两个脏腑如果因为有热,就会受到影响。 可谓此味可治疗腰痛、腹泻、积滞、劳累、腹痛等多种症状。 又可用其引水引火,益肾之阳。 ? 曰,诸证皆有此味,或为辅助,或为使者,皆与前义一致。 但不如适用于疝气且发生次数较多的那种。 以冷水经最为有效,与附子补阳祛湿的意义相同。 ,各有其作用,必须仔细检查。

” ③程鸾池《医林汇编要义》:“茴香大补命门,升上胃之身。 若命门之火固,则脾胃能化水谷,气血生,诸寒皆散。 肝胆亦动命门之火,肝木气动则水湿不存,虚风不移,故其功效不如附子,但其威力却大。比附子稍慢。 ” ④邹叔《续经》:“茴子是唐代成书的第一本书,但《千金方》仅用于治疗霍乱一两次,而不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外泰秘药”可用于各种疾病,但不适用于霍乱。 由于《日化子》中写到它具有治疗干湿脚气、肾劳损、疝气、带下疼痛、开胃下气等功效,后来人们就认为它是治疝气的良方,更别忘了它还能治疗瘘管,霍乱,所谓干湿脚气,肾劳阴痛,宜用续鞭毛治疗。 其味辛,气平,不坚不燥。 其阳气舒张,气有阻滞,下而不上。 想想香港脚、疝气和阴道疼痛吧。 是不是肾脏以上有病? 据说肾虚的患者,明显是肾劳疲,阳气不舒。 因为阳气不舒张,浊气受到抑制,清气就不能向下流通。 还。 疝气疾病不一样,有冷疝气和冷疝气之分。 冷疝气是由于寒冷引起的; 疝气是由气引起的; 冷疝影响下腹部,而疝气影响睾丸。 这称为肾劳损疝。 还可以知道,疝气是由腹部绞痛引起的,而不是由于寒冷引起的。 开胃下气者,行气而平香,味辛而甘。 这里也可以看出,瘘管的上升不能上升或下降,这与霍乱的过度上升和下降是一回事。 可用茴香来治,二者皆能开胃下气,诸气随耳而调升降。 ” ⑤陶弘景:“煮臭肉时少用茴香,就没有臭味了。 臭酱放入粉(茴香)中也香,故名茴香。 ” ⑥李时珍《纲目》:“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肾,夏季可驱蝇除臭。 它是一种合适的食物; 八角性热,吃多了会损伤眼睛,引起疮疖。 不宜过量食用食物。 ”

参考文章

球茎茴香有什么特别之处?蔬菜园艺

含八角的方剂(二)中药

观赏园艺中球茎茴香的病害防治

含八角的方剂(三)中药

球茎茴香栽培技术观赏园艺

球茎茴香在观赏园艺中的简介

如何繁殖球茎茴香观赏园艺

球茎茴香观赏园艺的形态特征

含八角的方剂(一)中药

茴香栽培要点、观赏园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