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1次治疗后,患者取得了显着的完全康复。 ; 当时,电休克技术在精神病学领域可以说是划时代、史无前例的,很快就被后来的许多国家接受和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休克治疗设备不断改进。 最初的发明者乌戈和其他人曾经被认为是电气工程师而不是医生。 1940年,南美箭毒首次被用作肌肉松弛剂,将电击时发生的严重强直阵挛发作转变为弛缓性肌颤发作,有效消除了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1944年,短脉冲电流刺激被提出来减少电休克治疗对记忆功能的影响。 1951年,琥珀胆碱取代南美箭毒,成为当今改良电惊厥疗法中常用的肌肉松弛剂。 1955年,静脉麻醉药物硫喷妥钠被引入电休克治疗过程,消除了患者使用肌松剂后可能出现的窒息感和对电休克治疗的恐惧。 至此,电休克治疗的技术要素已基本完善。 ; 1938年电抽搐(抽搐)技术发明后,1939年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但未能推广。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厂家仿制国外电惊厥治疗仪并小批量生产后,电惊厥治疗技术在全国推广。 当时针对抽搐主要是电抽搐治疗技术。 文革期间,电休克疗法一度被视为“迫害劳动人民的三大法宝”之一。 它在全国范围内被停止使用,后来由于紧急治疗需要而逐渐取消。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淘汰惊厥性电抽搐技术电抽搐治疗,全面推广非抽搐性电抽搐技术。 ;电惊厥疗法是由意大利神经精神病学家于1938年发明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种经典、有效、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 可以说,它是精神科治疗领域唯一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治疗方法。 它对治疗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症状特别有效。 它已经是国内精神科治疗领域最广泛、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现代精神卫生机构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第2章电惊厥(惊厥)治疗原则; 3、电休克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 电休克治疗的治疗作用的生理生化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1、有人认为患者会用电击作为一种惩罚方式; 甚至有人认为,患者在失去知觉之前会经历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从而产生再生的念头,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有些人认为电击会改变大脑功能并增加大脑受体对药物的可用性。 3、有人认为电击会改变神经递质系统,电刺激引起的抽搐会引起神经细胞的变化。 …; 4.电流刺激的安全性。 现有对活体动物的研究和电流通路理论表明,在电休克治疗过程中,大部分阻力位于头骨,其次是皮肤和大脑。 由于头骨具有极高的阻抗,通过头皮的电流强度的80%被分流。 电压在经过头皮和颅骨时明显下降,并再次分散到脑脊液中,使大脑中的电压仅为头皮表面电压的2倍左右。 %-10%。
研究发现,直接刺激猫的大脑皮层,只有神经细胞的平均电流达到20微库伦时,才能造成损伤,而电休克治疗时的电流很小,一般在颅骨表面达到750毫安,而在电休克治疗时,电流则达到750毫安。间脑一侧约为 100 mA。 1.4 微库仑,双边约 2.2 微库仑。 因此,电抽搐是比较安全的。 ;第3章:无惊厥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禁忌症 除对麻醉药、肌松剂过敏者外,无抽搐的电抽搐治疗无绝对禁忌症。 但有些疾病会增加治疗的风险,我们称之为相对禁忌症,必须高度重视。 具体如下: 1.近期有颅内出血、脑占位性病变或其他使颅内压增高的病变。 2.心脏病、心肌炎、心功能不稳定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 3.嗜铬细胞瘤、出血或不稳定的动脉瘤畸形。 4.严重高血压。 5.青光眼、视网膜脱离。 ; 6.急性、严重全身传染病。 7.严重支气管炎、哮喘、活动性肺结核等严重呼吸道疾病。 8.服用对循环和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利血平片。 9、严重肝、肾、内分泌疾病。 10、因躯体疾病而明显营养不良者。 11.严重骨关节疾病、韧带断裂等。 12.儿童、孕妇慎用。 ; 美国醒脉电抽搐治疗仪部分使用说明书截图; 3.临床进行电惊厥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时,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和恶性综合征 2.怀孕不是问题。 可见胎儿缺氧。
3.骨折患者应适量服用肌松剂。 4.避免使用利血平,否则血压会明显下降。 5、少用锂盐,防止患者治疗后雾霾状态延长,加强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6、氨茶碱有延长惊厥持续时间的作用。 7.少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可引起心动过缓。 8.治疗前应适当减少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的剂量。 ; 4、电休克治疗的频率和频率一般为每周3次,6-12次为一个疗程。 抑郁症通常发生6-12次,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通常发生8-12次,焦虑症通常发生6-8次。 治疗应根据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有效性、对电惊厥治疗的敏感性以及电惊厥副作用进行个体化治疗。 ;第4章非惊厥电惊厥治疗的实用标准; (3) MECT医生确认患者可以接受电休克治疗并在申请表上签字。 麻醉师还必须从专业角度对患者进行评估,同意后签署麻醉风险同意书。 (4)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发出治疗指导意见,并安排电抽室治疗时间。 二、治疗前评估注意事项 1、主治医生应收集详细病史,了解既往用药状况、有无药物过敏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并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 了解您过去是否接受过电惊厥治疗以及您对电惊厥治疗的反应。
根据电休克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谨慎申请治疗。 2、体检要点: 意识、血压、心率 B. 口腔和咽部 C. 眼睛 D. 心肺听诊E. 脊柱 F. 肢体活动 3.急诊患者的辅助检查应至少包括心电图、生化五项 4.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解释,缓解紧张和恐惧,寻求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三、电惊厥治疗前的准备 (一)病房准备 1、治疗前应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剂量宜为小剂量和中剂量; 新的抗抑郁药可以接近治疗剂量; 因为碳酸锂会增加琥珀酰胆碱的神经器质阻滞作用,加重呼吸机麻痹,并可引起意识障碍,增加治疗风险。 因此,碳酸锂每日摄入量应低于750毫克。 如无特殊情况应停用抗癫痫药物。 如果患者还患有癫痫,抗癫痫药物的用量可减半。 治疗前一天晚上尽量避免服用长效地西泮类镇静、安眠药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2.每次治疗前应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3.患者治疗前应禁食6-8小时,饮酒≥4小时。 术前应将不合作的患者置于隔离室或给予保护性约束。 禁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治疗过程中发生误吸、窒息等意外。 治疗前,排空肠胃,摘下活动假牙、发夹和各种装饰物,卸掉所有化妆品,去掉指甲油,解开衣领纽扣和皮带。 ;4. 根据电抽室的安排,病房护士带着病历将病人带到候诊区,与电抽室的医生交接病情。
对于病情严重或特殊的患者,主治医生也必须陪同并及时解释病情。 (二)治疗室准备 1、治疗室分为等待区、治疗区、恢复区和观察区。 应安静、宽敞、明亮,室温保持在18-26摄氏度。 2. 治疗团队包括一名 MECT 医生、一名麻醉师和一名护士。 3、准备好治疗药物、治疗设备、急救设备。 如下所示:; 性能良好的MECT治疗仪、满足基本麻醉的麻醉机和可靠的供氧设备、性能良好的人工呼吸器(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气囊)、气管插管配套设施、生命体征监护仪和除颤各种急救准备药品、设备齐全的治疗药物(阿托品、异丙酚、斯科林)、张口器、可拆卸牙垫、卧床; 第二节:电休克治疗的操作技术; 第二节 电休克治疗的操作技术; 3. 在电极片上涂抹适量的导电胶,并用橡胶头带将其固定在放置部位。 在单侧电休克治疗期间,头顶的电极垫需要用压力固定到位。 ; (2)心率、血压、指脉血氧、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多项指标监测。 1.心率、血压、指脉血氧、心电图、肌电监测。 2.脑电图监测:单通道脑电图监测,左额侧和乳突双通道脑电图监测,额中区和双侧乳突放置治疗电极。 ;;2. 测试电阻并选择输出程序和能量 (1) 测试电阻(静态电阻) 电阻应在100-3000Ω之间,建议500-1500Ω。
低于100的值是短路,高于3000的值是开路,两者都会导致治疗失败。 治疗前测量皮肤阻抗值的意义在于了解皮肤与电极的接触是否良好。 油性皮肤、电极过松、导电胶不足等都会造成阻抗增大而降低治疗效果。 太高:有皮肤灼伤的风险。 需要重新定位电极、清理电极下面的毛发、添加导电胶、给电极加压等。 太低:实际上形成了低阻抗电流桥,相当于短路。 此时,刺激输出,电流只能在短路环中流动,很少或没有电刺激进入大脑。 ; (2)选择输出程序 1.DGX,行脉通DGX型标准电刺激量。 ,自动调整参数以提供最低量的电刺激。 LOW0.25,当波宽为0.25ms时,改变频率所能达到的最大时间。 LOW0.5,当波宽为0.5ms时,改变频率所能达到的最大时间。 ,模仿西门子间歇脉冲齐射增产方式和双功率增产方案。 2、醒脉通说明书建议大多数患者及病程特别长者应使用2倍量(); 脑力劳动者或年轻患者应使用低电量(); 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宜使用DGX。 但国内临床实践证明,DGX模型的成功率可以达到100%,因此DGX模型是国内的主导模型,其次是LOW0.5模型。 ;;(3)刺激能量的选择: 1.惊厥阈值随着年龄和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男性普遍高于女性。 双侧电休克治疗效果高于单侧电休克治疗。 有些药物也会影响惊厥阈值。 例如,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苯妥英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使惊厥阈值升高。 茶碱类药物可增加惊厥阈值。 导致惊厥阈值降低。
2、临床上确定初始电刺激量的方法,一种是固定法,一种是滴定法。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电惊厥治疗指南》推荐滴定法,以引起惊厥发作的最小电量作为初始值。 而国内采用的是固定、大功率的刺激方法,可以达到快速、最佳的治疗效果。 ;3. 能量选择的范围一般为年龄的2/3~1倍。 例如,24岁的患者可以选择15-20-25。 临床证明,第一次刺激能量为患者年龄的2/3效果更好。 3.给氧 (1)治疗前给氧,有助于增加机体的氧储备,降低术中缺氧的风险。 (2)治疗期间提供氧气。 从麻醉开始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整个过程中均应给患者供氧(100%、正压、呼吸节律:15~20次/min)。 使用麻醉药物后,呼吸中枢会受到抑制。 随后使用肌松剂会导致呼吸肌松弛,患者自主呼吸暂停。 此时必须给予辅助通气和吸氧,直至恢复自主呼吸。 ; (3)治疗后给氧。 在恢复区为患者供氧也非常重要。 治疗后吸氧有助于补偿术中缺氧,减少术中缺氧引起的头痛等并发症; 另外,一方面可以防止患者进入昏昏欲睡状态,造成舌下垂等缺氧、窒息。 这时,抬头、抬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有效防止舌头后坠而窒息。 4、治疗药物的应用:治疗护士用0.9%生理盐水10-20ml打通静脉通道。 确保静脉通畅后,按照医生的指示依次注射以下三种药物。
; (1)抗胆碱药的目的是抑制植物神经反射,减少腺体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缓解或减轻内脏受累反应。 最常用的药物是阿托品,目前用于电刺激期间和之后,以缓解或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直接影响,如窦性心动过缓、心搏停止、心房和房室结心律失常以及室性早搏宫缩。 阿托品:麻醉前2至3分钟静脉注射0.4至1.2毫克,或麻醉前30至60分钟肌肉注射。 一般心率≤80次/分,静脉给予0.5mg; 如果心率为80-100次/分,则静脉给予0.25mg; 如果心率≥100次/分,则不需要。 ; (2)麻醉用异丙酚(异丙酚):手术推荐剂量2mg/kg,电抽搐推荐剂量1.0-1.5mg/kg,正常给药速度40mg/10s,慢速给药速度10mg/10s—— 20毫克/10秒。 静脉注射直至睫毛反射变得迟钝或消失。 此时患者无法对呼叫或触摸做出反应。 注意事项(1)本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麻醉诱导快,麻醉苏醒快,麻醉苏醒时间约8分钟。 (2)本药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率变化不大,呼吸抑制明显。 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和低血压患者,用量应小而缓慢,防止血压突然下降; 对于血压较高且无其他躯体疾病的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用量。 (3)对于高血压或低血压患者,使用异丙酚后、使用肌松剂前需再次测量血压。
; 依托咪酯:手术推荐剂量为0.2-0.6mg/kg,电抽搐推荐剂量为0.1-0.3mg/kg。 该药催眠作用强,起效快,对循环和呼吸影响小。 与异丙酚相比,更适合老年人、危重患者和心功能减退的患者,特别是基础血压较低的患者。 (3)肌松药琥珀胆碱():临床常用剂量为1~2mg/kg,电惊厥推荐剂量为0.3~0.8mg/kg。 目的:保持良好的肌肉放松; 有利于消除患者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的对抗,防止痉挛症状,有利于呼吸管理。 ; 注意事项(1)使用后,本药引起短暂的肌颤,1分钟内出现肌肉松弛,从头颈部肌肉开始,逐渐波及肩部、腹部、四肢,2分钟内达到峰值, 5分钟内效果就会消失,所以要赶快服药! (2)观察手脚肌肉震颤结束、大关节肌肉松弛后,放置牙垫。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肌松作用来得较晚,因此必须保证肌松作用充分后才能进行治疗。 如果通过观察很难判断,可以检查腱反射,如膝反射等腱反射是否消失。 (3)患者清醒时严禁使用肌松剂。 如果使用麻醉药和肌松药后发现患者仍有意识,则需要补充1/3-1/2的麻醉药物。 (4)本药可使眼压及血钾升高,故青光眼及高钾血症者禁用。 ;注:上述药物均为首次推荐剂量。 每次治疗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进一步调整下一次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