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果属名改变,则在原名上加括号,重新命名,一般不写出来,如tus(布洛赫),海龙。 5. 动物命名一般不使用变体或变换。 动物药材的鉴别包括原始动物鉴别(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 性状识别是最常用的方法。 由于一些动物药材入药部位(如生理制品、病理制品、加工制品或动物身体部位)的特殊性以及一些高仿假冒产品的存在,单纯依靠性状很难判断是否存在假冒伪劣产品。鉴别、显微鉴别和一般理化鉴别均不能有效鉴别动物药材,因此现代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动物药材的鉴别。 后腹 头胸部 前腹*(1) 头胸部与前腹连成扁椭圆形,后腹薄如尾巴*(2) 有一对小螯和一对大钳(3)前腹7节,后腹6节,远端有锋利的钩状毒刺。 腹部后(来源:中华蟾蜍、蟾蜍科黑眼圈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腺的分泌物。商品:团布粉、片布粉。产地:全国各地。团布粉:河北、山东等。片布粉:湖南、江浙等地。蟾饼孔隙细密,表面黑色或棕黑色,内含干胆汁(块状、粒状、粉状、稠膏状),俗称“胆仁”。 :金(铜)胆:半透明棕黄色,最好。菜花胆:半透明黄绿色,稍次。铁(墨)胆:黑色,糊状坚硬,品质较差。
3、气味香、苦、甘、爽。 4、将少量的五倍仁粉放入水中,即会在水面上旋转,其下沉溶解曲线呈浅黄色,不会扩散。 () 来源:鹿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性香囊的分泌物。 产地:主产西藏、四川、云南等省。 野生麝通常在冬季至春季被猎杀。 狩猎结束后,将香袋切开并在阴凉处干燥。 它们通常被称为“毛壳麝香”(全麝香)。 去掉香囊壳后,俗称“麝香仁”。 除去麝香仁中的细毛和细毛。 剥下的内层皮(俗称“银皮”),颗粒较大的习惯上称为“党门子”,质量最好。 我国为了保护药用资源牛羊草结,采用活麝来获取香味。 即从饲养的麝香袋中取出麝香仁,除去毛发、银皮等杂质,干燥后密封保存。 麝香 1、将特制的槽针插入胶囊的孔中,转动槽针,吞下麝香仁,立即检查。 槽内的麝香仁应逐渐膨胀并从槽表面露出,这就是俗称的“引起槽”。 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锋利边缘,香气浓郁。 2、取少量麝香仁粉,置于手心,加水润湿,用手揉搓至成球状,然后用手指轻轻揉搓使其散开。 它不应该粘住。 3、取少量麝香仁放入坩锅或锡纸上烧。 ,真仁有轻微的爆裂声,油斑如珠子,香气四溢。 彻底燃烧后,灰烬呈白色或类白色。 燃烧时不应有肉烧焦的气味,也不应有火焰或火花。 用手揉捏麝香囊,直至其变软,给人一种有弹性的感觉。 松手后,凹陷的皮肤会弹回原来的形状。 尝起来,刺激性很大,辛辣味重,味苦凉,香气浓郁,凉到舌根(即有刺舌感)。 其味道纯正,无异味。
柱状结晶麝香酮、甾体化合物(胆固醇-4-en-3-一等10余种雄甾烷衍生物)。 若将麝香与五氧化二锑一起研磨,则香气消失; 如果添加少量氨水,香气就会恢复。 将鹿角和头骨切掉,去掉所有剩余的肉,收紧脑部,按上述方法反复煎炸。 颜色或棕色,多光滑,密被细毛,锯齿状表面白色,有密集的蜂窝状气孔,周边无骨。 齐 1.主枝(大汀) 2.第一侧枝(门庄) 梅花鹿鹿角细毛 【特性】1.主枝(大汀) 2.第一侧枝 第二侧枝 4.第三侧枝 三岔鹿茸 红色鹿茸 1.抗衰老作用:鹿茸的水提取物。 2、增强免疫作用:鹿茸多糖(PAPS) 3、强化作用: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抗疲劳,改善睡眠,增强食欲。 4.激素样作用:壮阳。 5、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水提取物和磷脂能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增加脑组织的RNA和蛋白质含量,有健脑、提高智力的作用。 6、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西北(西牛黄) 东北(东牛黄) 华北(牛黄) 牛黄(关黄) 管状 黄色:管状,表面凹凸不平或有横曲线,或碎块,长约3cm,直径1-1.5cm 。 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纹和小突起。 断面层数较少,有的中空,颜色较深。 镇静作用:牛磺酸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牛黄还具有抗惊厥作用; 牛磺酸具有显着的镇痛作用。 (2)培养牛黄,通过手术将特殊异物放入牛胆囊内,注射疫苗,在牛胆囊系统内形成牛黄。
栽培牛黄多呈棕色或黄棕色,质地较疏松,有少量灰白色松散物,其间有黑色块状物。 培养牛黄粉(3)体外培养牛黄是在工厂环境下,模拟牛胆结石的形成原理。 它是人工合成的牛黄替代品人工养殖牛黄假货(一)——猪黄呈球形,直径1至4cm。 表面黄色至深红棕色。 假牛黄(2)——水黄色、灰黄色至灰黄棕色,深浅不一,稍粗糙,有不规则裂纹; 不能挂在盔甲上。 假牛黄(3)——牛黄节光滑,微有光泽,裂纹少; 它们不能与盔甲一起悬挂。 黄草和水牛黄 【注】来源:木霉,热门商品: (前者)和 (后三种)。 来源:来自南方的斑蝥或来自胭脂虫科的小黄黑色斑蝥。 干体特征: 1.长圆形。 2.背面有一对黑色革质鞘翅,有3条黄色横纹。 3.胸部有3对足,腹部有连接。 4、有刺激性和特异气味,有剧毒。 含有斑蝥素(斑蝥素酸酐)1%~2%、羟基斑蝥素、脂肪12%、甲酸、色素和树脂等。斑蝥素具有抗癌作用,但毒性较大。 其半合成羟基斑蝥素,临床使用,功效相似,但毒性仅为斑蝥素的1/500。 【化学成分】斑蝥素羟基斑蝥素的微升华反应:取本品粉末0.15g,用微升华法得到白色升华产物。 放置一段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柱状棱柱状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