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
香附
白茅的花苗和叶煮成沐浴汤,有避邪、使人神清气爽之功效。产于剑南道州。茎叶深褐色,花白色。非白茅,根似白茅,但色泽鲜艳,根部较长。与川芎同用效果更佳。亦可与香附合用做印度香。(《本草纲目》)
草香有两种,这是草香的一种,白草香是南草的一种。(同上)
香茅南湾
陈牧随手拿了一根香茅,向南一抛,对许真君说:“你回到草落的地方去,为我建一座祠堂。”(《仙佛妙道》)
白茅
白茅生长于广南、安南等地山谷,与白茅根相似,又与今白草同名,非现代白茅、华北白茅花。道家多用白茅作浴药汤,与其它名香混合,效果奇佳,甚至胜过外国进口的药材。(《本草纲目》)
排草香
白草香来自交趾,岭南至今仍有栽培。草根亦白,形似细柳根,多以假乱真。《归海志》云:白草香形似白草香,香如麝香茅根,人亦用其制香,无他香可比。(《本草纲目》)
翻译:
香附
香附的花、苗、叶可用来制成沐浴的香水,能避邪、使人闻香。今四川各地均有此种香(剑南道)。其茎叶呈深褐色,开白色花朵,非白香茅。此种香根似茅草,但比茅草明亮纤细。与艾蒿并用尤佳。亦用作印度香的香料,主要与香附勾兑使用。(《本草纲目》)
草有两种,上面说的是香茅,白草是另一种在南方常见的草。(同上)
香茅南湾
三国时,吴人陈穆取了一株香茅向南抛去,对道士许真君说:“你到这株香茅落处去,为我建一座庙宇。”(《仙佛妙道》)
白茅
白茅生长于广南山、安南(古越南)山谷,形似草根,亦是今之草类,非今人所言之白茅草或北茅花,道家以白茅草为香浴,调合诸香,妙不可言,尤胜南洋运来之香。(《本草纲目》)
排草香
白草香主产于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今岭南民间亦栽种此香。白草根亦白色,形似柳根,民间常以柳根与白草香混合。《归海志》云:白草香形似白草香,其香浓如麝,穿透力强,民间亦用其调香,其他香不能与之相比。(《本草纲目》)
【前文回顾】
笔记:
《香城》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人周家洲历时二十年搜集整理的一部香学专著,也是一部汇聚中国香文化的经典著作。周家洲的书中涵盖了各种香材的分析、来源、特性等香学知识;收集整理了大量与香文化相关的趣闻轶事,内容丰富,趣味盎然,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首选书籍。关于香城的读音,应读作生(读作sheng)。“成”有两个读音,一个是成(cheng),一个是生(sheng)。“香城”中的“成”应读作生,即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