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糖友必读:血糖不稳定时,这些口服降糖西药你了解吗?

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出现不稳定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服用适当药物,但长期依赖药物控制血糖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一是糖尿病无法通过药物治愈,二是药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危害糖尿病患者健康。

口服降血糖药有哪些?

1.磺酰脲类降糖药:

其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血糖作用中等至强。磺脲类药物中,每片剂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主要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普乐()、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甲苯磺丁脲(D860)等。

2.双胍类降糖药:

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外周组织(如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糖原生成,从而降低血糖,适用于肥胖、超重糖尿病患者。该类药物有苯乙双胍(降糖灵、DB1)、降糖片(二甲双胍、麦迪康、迪华片、格华止),其中苯乙双胍(降糖灵)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应慎用,以较小剂量为佳。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糖的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对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有效。此类药物包括阿卡波糖(百他平)、贝辛、米格列醇等。

但是以上三类药物对人体是有不良反应的!

1.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磺脲类药物虽然在临床上使用已久拜糖平,且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仍应引起重视,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下:

(1)低血糖。这是磺酰脲类药物临床上最常见、最显著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过量、年老体弱、从事过多体力劳动、饮食不规律、饮酒或饮用含酒精饮料后,均可能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时,患者常有饥饿感、心悸、出汗、痉挛等症状。低血糖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反复或持续的低血糖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导致昏迷或死亡。

(2)体重增加。磺酰脲类药物可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并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因此不应服用。

(3)消化系统反应: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腹泻等,此类反应一般较轻微,可自行缓解。

(4)血液系统反应。第一代磺酰脲类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白细胞减少、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反应。大剂量格列本脲和氯磺丙脲可引起少数糖尿病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视物模糊、肢体震颤等症状。

2. 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双胍类降血糖效果好,且价格便宜,是肥胖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广泛。但该类药物的滥用也较为普遍,如易引起乳酸酸中毒的降糖灵,肝肾功能较差的人也会使用,滥用双胍类药物的现象应引起重视。该类药物有以下不良反应:

(1)乳酸性酸中毒患者、老年人、或有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病变的患者,由于体内缺氧,乳酸生成增多,其代谢和消除障碍,容易导致乳酸在血液中蓄积,若大量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尤其是苯乙双胍(降糖灵),容易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

(2)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减少剂量或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3)肝肾功能损害。对于已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如转氨酶升高、尿蛋白持续阳性、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的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药物可能会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加重酮症酸中毒。双胍类药物能引起脂肪分解,促进酮体生成,有酮症酸中毒或酮症倾向的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副作用是:

胃肠道副作用可能包括腹胀、腹泻、肠鸣音亢进、胀气过度等。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使用,可能引起低血糖。

由此可见,三类降糖药都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单纯依赖药物并非长久之计,长期用药对身体有伤害,控制血糖还需要通过饮食、运动等一系列方法,改善身体机能和内部代谢,才能达到健康的血糖控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