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拜糖平 再生医学治疗糖尿病取得重大突破,首例受益者成功治愈

4月30日,再生医学治疗糖尿病领域迎来重大突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尹浩教授团队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欣教授团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利用干细胞培育2型胰岛——胰岛”的研究成果。

这是全球首例利用源自干细胞的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成功治愈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报道。

该技术首位受益者是一位59岁的患者,有25年2型糖尿病病史,患上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2021年7月,患者在上海长征医院接受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手术。术后逐渐停用外源性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葡萄糖耐量、二甲双胍)也逐渐减量,分别于第48周和第56周完全停药。目前,患者已完全停用胰岛素33个月。

这一成果标志着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T2D)新方法的发现,不仅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也为全球亿万糖尿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糖尿病被称为“慢性癌症”,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导致血糖过高。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意外、截肢、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主要有三种类型:1型、2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腺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退化,导致其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导致约30%的2型糖尿病患者终生依赖胰岛素​​注射。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图谱(第10版)》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20-79岁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人数为5.37亿,预计到2045年将升至7.83亿。全球约有2.4亿人患有未确诊的糖尿病,这意味着近一半的糖尿病成年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

在中国,20-79岁成年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数达1.4亿,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45年将达到1.74亿。

01 推出移动应用程序

5月1日,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Big Model正式登陆苹果应用商店,提供与网站相同的体验,包括同步用户的聊天记录、支持拍照和上传照片。用户可以使用图库中的照片、拍摄新照片或上传文件、进行实时图像分析、理解上下文以及实现移动场景的用例。该应用将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包括免费用户、Pro用户和Team计划用户。

• 点评:手机端APP于2023年5月上线,微软也于2024年1月发布了iOS版手机端APP。随着手机端APP的加入拜糖平,大模型进入手机,让AI接入更加便捷,也将为AI开拓更多维度的应用场景,带来更多创新。(唐嘉乐)

02 微软投资近40亿美元建设东南亚AI基础设施

4月30日至5月2日,微软宣布三项投资:将在未来4年投资17亿美元,在印尼拓展云服务和AI业务,包括建设数据中心;在泰国建设首个云数据和AI中心,提高云服务的可用性;未来4年在马来西亚投资22亿美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微软承诺到2025年将为东南亚东盟成员国250万人提供AI应用培训机会。

• 评论:三天三地,微软在东南亚大举投资,对这个新兴市场寄予厚望。虽然东南亚在人工智能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全球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东南亚GDP贡献近1万亿美元,增长潜力巨大。(张进)

03 苹果推出最强芯片M4

5月8日,苹果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新款iPad Pro、iPad Air、M4芯片、Apple Pro等新品,其中M4芯片的宣传口号是“性能强大到超越如今的AI PC”。

该芯片采用第二代 3nm 制程工艺,拥有 280 亿个晶体管,统一内存带宽达 120GB/s,并配备了全新的显示引擎,可以为超精准的 XDR 屏幕带来更好的精度、色彩和亮度。其全新 CPU 拥有多达 4 个性能核心和 6 个能效核心,全部搭载新一代机器学习加速器,CPU 速度比上一代 iPad Pro 上的 M2 芯片快 50%。新一代 10 核 GPU 架构拥有动态缓存功能,首次为 iPad 带来硬件加速的网格着色和光线追踪,速度比 M2 快 4 倍。

• 点评:iPad产品线停产一年后,苹果跳过M3,为iPad Pro系列搭载M4芯片,让平板电脑性能超越笔记本电脑。这或许意味着苹果将优先从移动端开始拥抱AI。(张进)

04《原版悟空》成功实现四种计算的融合

5月5日,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起源悟空”接入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通用计算、智能计算、超级计算、量化计算“四位一体”。平台支持跨计算中心异构资源调度,用户可通过该平台直接使用“起源悟空”算力。

“本源悟空”搭载72块自主研发的超导量子芯片,将于2024年初投入运行。截至5月5日,已吸引来自全球119个国家的777万余次访问,成功完成17.8万余次计算任务。

• 点评:“四位一体计算”代表着一种新的计算范式和新的演进方向,将推动量子芯片模块化、芯片互联互通,更快走向实用化。(张进)

生物医药 05 谷歌推出 3

5月8日,谷歌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自然》杂志上联合发布了蛋白质领域最新的人工智能模型3,它可以预测蛋白质、DNA、RNA等生物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可以帮助科学家更精准地针对疾病机制研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

与现有的预测技术相比,3 将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的准确率提高了至少 50%,并将某些关键相互作用类别的准确率提高了一倍。此外,3 在预测分子相互作用方面的准确率超过了所有现有技术。

• 点评:3 是基于 2 而开发的,2 在 2020 年实现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根本性突破。与前身相比,3 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不仅优化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精度,还能预测蛋白质与 DNA、RNA 等关键生物分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理解蛋白质功能、调控机制,乃至细胞生命的奥秘都至关重要。(张悦)

06 诺华收购超过 17 亿美元

5 月 2 日,诺华公司 (NVS) 宣布将收购这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并向其支付 10 亿美元预付款,以及 7.5 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该公司成立于 2021 年,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多种实体肿瘤癌症的新型肽基放射性药物,涵盖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适应症,并投资于制造能力、广泛的同位素供应链和新配方。该公司的主要项目 MC-339 是一种新型锕基 RLT,正在研究用于小细胞肺癌,预计将于 2024 年进入临床阶段。

• 评述:与传统肿瘤放疗相比,放射性配体治疗(RLT)具有靶向精准、杀伤力强、损伤有限等优势。药企巨头纷纷进行收购:2023年10月,礼来以14亿美元收购放射性药物公司Point,随后BMS以41亿美元收购 。2024年3月,阿斯利康以24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开发下一代放射性药物的公司。诺华的收购再次提升了人们对放射性药物的关注度。目前,诺华拥有两种获批的RLT疗法——和。通过此次收购,其强化了RLT研发管线,扩大了研究基础设施和临床供应能力,为患者更快地带来了新的癌症治疗选择。(罗先贤)

07 哈佛大学与谷歌联合发布纳米级人脑图谱

5月10日,由哈佛大学和谷歌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布了纳米分辨率的人脑图谱,显示1立方毫米的大脑皮层含有5.7万个细胞和1.5亿个突触。这是迄今为止最大、最详细的人脑复制品,首次展示了大脑内的突触连接网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杂志的A篇论文中。

人脑样本来自一名45岁女性癫痫患者的颞叶皮层组织,大小约为1立方毫米。研究人员将其快速固定、染色、树脂包埋后,利用带有自动收集装置的超薄切片机将其切成5019片连续的切片,厚度约为33.9纳米。随后利用多光束扫描电子显微镜以每像素4×4纳米的分辨率对每片切片进行成像,共获得约1.4PB的原始二维图像数据。

在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后,研究人员利用计算工具将这些二维图像拼接对齐,重建三维体素数据。他们利用无洪网络(FFN)算法对整个体素的神经元形态进行分割,并人工修正分割错误,最终重建了这1立方毫米脑组织中所有细胞、突触、血管等结构的三维形态。同时,他们还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自动识别突触位置,区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 点评:该研究将对人类脑细胞、血管和突触进行分类量化,将脑部复杂结构可视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脑部的工作机制。(唐嘉乐)

南方周末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