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口服降糖药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家族可谓是碳水化合物的“杀手”,被国内内分泌专家誉为“降低餐后血糖的明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降血糖机制
从全球来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的应用更为广泛。这和该类降糖药物的降糖特点以及亚洲人群的饮食特点有关。首先亚洲人三餐主食摄入较多拜糖平,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正是针对主食引起的血糖升高起作用的,而对蛋白质和脂肪转化引起的血糖升高则没有影响。也就是说,该类药物主要降低与主食有关的餐后血糖升高。
其作用机理是:食物中淀粉、蔗糖的吸收,需要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就是抑制这类酶,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达到“削峰、去谷”的效果。
代表药物及其给药方式:
阿卡波糖片(、):与第一口食物一起咀嚼并吞咽。
阿卡波糖胶囊:饭前立即吞服。
注意事项: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肠道吸附剂和消化酶。
适合的人
1.食物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且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2.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特别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
3.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使用大剂量胰岛素,但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也可以联合使用。
4、糖耐量受损(IGT)、餐后血糖高、糖尿病前期人群。
下列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
1. 未满18岁的糖尿病患者;
2.妊娠期及哺乳期糖尿病女性患者;
3. 合并中度至重度肝、肾损害的糖尿病患者;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严重感染患者。
主要不良反应: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副作用与其药理作用有关,主要是胃肠道副作用,具体表现为腹胀、腹泻、胃肠、胀气增多等。
出现这种情况,可通过减少剂量、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法缓解,严重者停药即可恢复正常。一般服药2~3周后,腹胀症状会改善或消失。
注意:合用药物时,警惕低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与磺脲类或胰岛素等胰岛素促泌剂合用时,可能会发生低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不能使用糖类或淀粉类,只能直接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来纠正低血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