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我可以长到180cm吗?
孩子的身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受家长关注的一个方面。 有些家长本身个子不高,担心孩子以后的身高会受到影响。 他们在网上搜索或咨询医生:“有没有办法预测孩子未来的身高?” 呢绒呢?”
重庆市儿科首席医师认为,孩子的遗传身高可以用公式计算:
男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cm)÷2±5cm
女孩身高 = (父亲身高 + 母亲身高 – 13cm) ÷ 2±5cm
然而网友却根据这个公式出丑了:
这个公式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为什么应用后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事实上,这个公式并不是随意编出来的。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亚洲人身高预测公式。 这是基于大量数据统计得出的一般规律。 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身高来预测孩子的身高。 。
除了这个公式之外,还有一组大家使用得比较频繁的公式:
男孩身高=45.99+0.78×父母平均身高±5.29cm
女孩身高=37.85+0.75×父母平均身高±5.29cm
由于这两个公式仅使用父母的身高作为变量,因此虽然可以计算出一个大概的范围,但并不准确。 虽然孩子的身高与父母的身高有较大的关系,即遗传因素约占孩子成年身高的70%,但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个公式后面都有一个“±常数”,说明除了先天因素外,后天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的身高。
父母都不高?没关系,后天我还能跟上
要想长高,骨头就必须长。 骨生长是通过骨骺板的生长和骨形成组织的替换而发生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骺板的软骨细胞停止分裂,骨骺软骨转变为骨组织,在长骨的骨干和骨骺之间留下一条线状标记,称为骨骺线。
如果骨骺完全闭合,就意味着孩子已经停止生长。 通过观察骨骺的闭合情况,我们可以了解骨骼生长的程度,即骨龄。
来源:《骨龄图谱(2016年版)》
骨龄受遗传、内分泌、营养、疾病或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营养良好,常见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预防,因此平均身高也显着增加。 据国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1]显示,国内6至17岁未成年儿童平均身高分别增加了1.6厘米(男性)和1厘米(女性)。
除了营养之外,睡眠也会影响身高。 婴儿期和青春期是身高生长的两个高峰期。 生长激素在婴儿期每天24小时都能大量分泌。 青少年睡眠期间生长激素分泌最强。 因此,充足的睡眠是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
体育锻炼有利于骨骼及全身的钙磷代谢,促进骨骼生长。 一些研究比较了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的儿童的骨龄。 结果显示,经常运动组的平均骨龄高于不经常运动组,且与寿命年龄一致。 差异较小[2]。 锻炼还可以降低超重和肥胖的风险,这可能会导致青春期提前对身高的影响。
如何准确预测身高?
在托儿诊所,家长经常带着孩子要求进行骨龄测试来预测身高,但骨龄测试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由于幼儿骨骼发育变化较大,此时进行骨龄检测意义不大。 《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3]不建议对6岁以下儿童进行常规检测。 骨龄。
骨龄检测通常是对左手腕进行X光检查,然后通过智能骨龄仪进行人工读数分析或计算。 一般有GP图集法、TW3法等方法。 与孩子实际年龄相比的差异可以反映生长情况。 。
表1 骨龄及年龄差对应的生长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骨龄具有连续性和不均匀性的特点。 某个时间点的骨龄反映了孩子当时的生长情况。 因此,想要利用骨龄来预测身高,需要长期的动态监测。
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身高增长速度正常,也可以根据孩子目前的身高曲线来预测孩子的成年身高。 根据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制作的生长曲线,如果孩子的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的第3个百分点(底线)下图中的身高曲线)身高计算公式,他或她就被认为是一个孩子。 身材矮小范围。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
如果孩子身高曲线异常,应去医院检查是否有性早熟、侏儒症等内分泌疾病,并尽早干预。 如果身高异常不是由疾病因素引起的,家长就不应该对孩子要求太高,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理想的身高。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 只要孩子健康,就比什么都好。
参考: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J]. 营养学报,2020,42(6):521。
[2] 李谷强,郭成吉. 骨龄评估及其与运动的相关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45):9182-9185。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2021,59(3):6。
本文首发于:儿科医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