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婚恋情感

百日筑基第十三天补中益气汤和白虎汤证

筑基百日第十三天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证候:

故脾胃病证有气高气短、身热烦躁、脉沉头痛、或久渴不止、皮肤不耐风寒而生寒热等。

——《内外伤论饮食劳损论》

脾胃病初期症状:气喘、身热、烦热、头痛、脉沉。

发热、心烦、气喘、头痛、口渴、脉沉等症状,易与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混淆。 易被误认为是白虎汤证。

原创讨论

皆与阳明中热白虎汤的症状相似……症状为脾胃虚虚,元气不足,口鼻气短,上喘。 太阳转后,阳明时令,病就会减轻。 ——《内外伤论·卷一: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那么在治疗“重热”时,如何辨别补中益气汤证和白虎汤证呢?

鉴别点一:正虚证的呼吸表现不同。 白虎汤和补中益气汤的症状可能会出现高喘,但呼吸短弱、不一致。

鉴别点二:发病和加重的时间不同。 白虎汤证多在下午出现或加重。 补中益气汤证候常在早晨出现或加重,中午或日更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判别要点三:脉象的强弱。 白虎汤证的大脉,在神气的照下,依然有力,但补中益气汤的大脉,仔细一摸,却是微弱的。

思考

李东源在《辨内外伤论》中反复强调,补中益气汤“甘温,去烈热”,那么这是补中益气汤唯一的主证吗?

这不是真的。 东源反复论述补中益气汤的证候,就是要阐明内伤脾胃的“理”。

我们在阅读李东源的著作时,必须明白,研究东源理论的重点不是方剂本身,而是方剂背后的理论。 他想解释一下他想说的关于补中益气汤的治疗和证候,以及他的脾胃内伤理论。 目的不是说实话。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内外伤辨论》的整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1.临床上区分外感与内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区分外感与内伤。

2、如何认识和治疗脾胃内伤,主要是劳累所致。

3、如何认识和治疗饮食损伤引起的脾胃内证。

在《内外伤辨》关于劳伤的第二部分中,李东源在这部分所用的主要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或基本方剂。 随时减法加法,然后适用于几乎所有的疲劳损伤。

我们来看一个医疗案例

女人的月经凝结了补中益气汤,黑色的血液凝结成块。 左侧隔间里有一团血迹,漏水还没有停止。 有时粒粒不化,后背爆出血块,与水相结合。 这是前后阴排出的肉身之血,持续的时间很长。 月经症状还是不规律,一天排三两次水,吃完就心烦,吃得少,甚至变瘦。

由于患者周身气血不盛,谷气不旺,肌肉萎缩,两脏腑之气就会消亡……应先调和胃气,再用白术。等祛湿补元之类; 若仍不止,则用风药祛湿。

——《兰花阁秘藏·女门》

处方

益胃升阳汤

柴胡、升麻各5毛钱; 炙甘草、当归、陈皮各一分; 人参、炒神曲各5毛钱; 黄芪2分; 白术3分; 生黄芩少许

⇒本方可视为补中益气汤加神曲黄芩。 本例中,补中益气汤治疗的不是大热之证,而是脾胃内伤、清阳下陷所致的崩漏泄泻。

⇒后世医家,包括我们现在,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崩漏、久泻。

明代医学家薛稷总结的补中益气汤证候

主治气虚、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

或饮食不节,倦怠体热,脉大而弱;

或有头痛、恶寒、自汗; 或呼吸急促、喘息、体热烦躁;

或元气虚弱,风寒感冒,不能表达时,宜用此;

或感冒而进房,或感冒而进房,亦可用此汤,立即加附子;

或腹泻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

——《薛立斋医学百科全书内科概要》

由上可见,补中益气汤可以治疗发热,但不仅限于发热。 可治疗疲劳、饮食无味,甚至治疗虚证的外在症状。

这只是雪姬对内科的总结。 补中益气汤在外科、五官领域的应用或主要治疗范围远不止于此。

因此,对于易水派的方证,我们不能充分运用与方证相对应的思维。 了解方证的原理更为重要。 只要我们理解了这个“原理”,它的外延可以很广。

补中益气汤的脉象并不局限于脉大而弱。 有些脉细、细、缓的患者也可有补中益气汤证。

➻➻➻➻➻➻➻➻➻➻➻➻➻➻➻➻➻

本文为凌兰视频课程文字整理。 本公众号分享的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之用。 如果发布的内容有任何不当使用,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转载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高建中,副主任医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房研究室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经典方剂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着有《临床证候传递与诊思》、《读方思考与用方心得》等著作, 《内外伤辨辨读》等著作。

主办人:执业医师邓惠龙,师从当地中医世家名中医龙惠强主治医师。 2022年,向广西钦州市著名中医、副主任医师林家明学习经方方剂。 他喜欢中医、经方、中国传统文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